賀梅梅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我們眼前的每一位幼兒既是科學家,也是天生的探究者,從剛出生就在不斷地探究周圍世界,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幼兒科學探究的過程其實就是幼兒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經驗、體驗活動樂趣、滿足幼兒自身內在成長需求的過程。
自然角屬于幼兒園教育課程五大領域中科學領域的內容,也是幼兒園區(qū)域設置中必不可少的一角,在幼兒園種植和飼養(yǎng)是幼兒科學的實踐活動,是幼兒探索生命科學的重要方法,幼兒通過自己選擇、播種、照料、收獲等種植活動,以及投喂、照顧等飼養(yǎng)活動,能夠學習和掌握簡單的種植和飼養(yǎng)技能,逐漸培養(yǎng)其愛勞動的品質和責任心。在活動室的某塊區(qū)域內設置自然角,通過“我會照顧小植物”“我會喂養(yǎng)小動物”等活動,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從而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親自觀察和探究動植物的特點,發(fā)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動植物頑強的生命力,培養(yǎng)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以及關心呵護小動物、小植物的情感。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幼兒提供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成為區(qū)域活動真正的主人,在創(chuàng)設我班自然角時,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打造溫馨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興趣
1.走進幼兒內心,幼兒自由選擇種植作物
(1)種什么
為了讓我們的自然角豐富起來, 我與幼兒開始討論“自然角種什么好”,幼兒依據以往的生活經驗,你一言我一語地展開了討論,彤彤說:“種豆子。”重重說:“種蘿卜?!笨】≌f:“種大蒜?!辫b于以往在生活區(qū)中有認識蒜,剝蒜,聞蒜,品蒜的經驗,幼兒對蒜的接觸了解比較多,所以最終決定來種大蒜。
(2)如何培
材料選擇好之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怎樣去培育這些大蒜。幼兒這時的興趣點已經達到高峰,沙培、土培、水培,甚至有的幼兒想到了用棉花,遵循幼兒意愿,我們開始行動。
啟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城市化的趨勢下,幼兒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很多的資源都被破壞,所以我想通過我們“鳥語花香”的自然角,擴大幼兒的視野,開闊其眼界,增長其知識,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讓幼兒參與操作實踐,增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健康良好的情感。
二、巧用廢舊材料,結合身邊實際自主規(guī)劃
我班的自然角依據“廢舊材料、變廢為寶”的思想,讓幼兒從小養(yǎng)成節(jié)約材料,變廢為寶的環(huán)保意識。
(1)親子時光:幼兒和家長利用各種廢舊材料進行創(chuàng)意種植活動,并將創(chuàng)設完成的種植盆帶到幼兒園,與同伴們進行交流分享,幼兒的種植經驗得到豐富發(fā)展,知識面得到有效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相對提高,對種植活動產生了更高的興趣和積極性。
(2)師幼時光:幼兒在動手操作中運用多種材料,如水彩筆、蠟筆、顏料、貼畫、毛絨球、輕粘土等,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種植盆,教師將種植盆進行錯落有致的層次擺放,使得自然角更美觀,呈現出大自然詩意般的美好意境。
啟示:環(huán)境材料不求高大上,最常見的才是最實用的,最適用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在材料選擇上并沒有花錢購買,而是利用生活中不用的瓶、盆等材料,教師與幼兒共同進行裝飾。幼兒根據自己想法構建的環(huán)境,幼兒是環(huán)境的主人;幼兒自己討論什么花瓶最好看,每個人有不同的藝術見解;幼兒自己動手,根據自己的設計,在美工區(qū)進行裝飾;幼兒珍愛自己創(chuàng)做的藝術品,所以會更加喜歡,這其中體現著他們的智力勞動與體力勞動。
三、呵護環(huán)境,養(yǎng)成長期觀察的學習習慣
植物的生長變化是一個需要耐心照料、等待的過程,我們的植物在幼兒的精心呵護中一天天長大、一天天發(fā)生著變化。幼兒每天早上來園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自然角,看看小蒜苗發(fā)生的變化 ,給自己的大蒜澆水,慢慢地幼兒養(yǎng)成了自己照顧蒜苗的習慣。
為了促進幼兒養(yǎng)成觀察的好習慣,我們共同商定如何保證植物的水份,既不能每天澆水,又不能長期沒有看護。幼兒商定設計了一個每日照看植物工作表,全班幼兒根據學號按每天三人進行輪流照看植物,同時對照看植物的內容進行規(guī)劃,是否缺水、澆水的量在此表中都要體現出來。這樣一來,幼兒可以明確自已何時需要給植物澆水,澆水量是多少,無論同伴或教師都可以通過這張記錄表了解幼兒照看植物的情況。
啟示:我們應該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的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
四、提供觀察記錄表,引導幼兒認真觀察、記錄,探索欲望越來越濃厚
當我發(fā)現幼兒來自然角的人數越來越少時,我開始設身處地地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不是因為這個區(qū)環(huán)境不美麗,也不是材料不好,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材料與幼兒發(fā)生互動的方式還主要是觀察,用眼睛看,而沒有一個綜合性、全方位的互動過程。因此我在每個植物的旁邊設置了觀察記錄表,幼兒觀察植物時,需要對照觀察記錄表來進行觀察,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幼兒觀察的欲望,他們對照表中的各項內容來進行記錄,一方面學習了如何對動植物進行觀察,要觀察哪些內容;一方面學習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如用尺子、線等工具比較長短,用數字來表示。在區(qū)域游戲小結時,還可以把自己觀察記錄的內容通過記錄紙介紹給同伴。
通過一個月的時間,幼兒的大蒜在他們的呵護下初長成,他們的眼里充滿了欣喜和期望,看著自己的小蒜苗一天天地變化長大,幼兒不再滿足于觀察,開始記錄自己小蒜苗的變化。
啟示:為了讓幼兒的探索欲望持續(xù)下去,我們把自然角后期的材料投放交給了幼兒,后來我們驚喜地發(fā)現他們可以把益智區(qū)的尺子、測量工具、放大鏡拿到自然角給自己的蒜苗進行測量、觀察,把長大的小蒜苗剪下來,放到生活區(qū),在生活活動的時候,進行品嘗味道。整個區(qū)域全都“活”了起來,就像皮亞杰說的,“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在其不斷地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
五、我們的有趣案例,屬于幼兒的童言童趣
在每天和幼兒的互動中,我發(fā)現我班幼兒都有自我表現的欲望,在活動中他們表現得特別積極,對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都充滿自信。根據這一發(fā)現,我們在種植活動中按幼兒的意愿,讓他們把每天的觀察發(fā)現進行簡單記錄,并利用口頭交流的方式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的發(fā)現,教師幫助幼兒收集整理,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如“今天我的發(fā)現”“我和小鳥的秘密”“我愛我的小蒜苗”w“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這些案例的形成都是幼兒通過觀察發(fā)現、互相討論、實際操作得出的結果。
啟示:通過持續(xù)性的觀察記錄,幼兒的植物長成了、收獲了,他們剪下蒜苗,自己制做美食,請大家來品嘗……老師與同伴們贊不絕口,其中有諸多美妙的故事,教師與幼兒共同整理,將自然角的故事不斷延續(xù)。
六、延續(xù)家園共育,共建成長樂園
幼兒園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我們的班級區(qū)域開展的這么成功,自然也離不開我們家長的配合,在建立“班級自然角”的這段時間里,總有一些幼兒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悅之情,每天回家和父母講述班級自然角有趣的故事,家長們感到不可思議,主動要來自然角做客,每天都會有家長陪伴幼兒進區(qū),一起觀察、發(fā)現、記錄,有時有了新的想法與發(fā)現,還會和幼兒、教師一起研討、商量,我們的區(qū)域變得越來越“活”,材料的投放越來越豐富,家長們贊不絕口,對我們的區(qū)域活動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認可了我園的辦園理念 。有了父母的陪伴與主動參與,后期幼兒對“自然角”的興趣與探索欲望越來越濃厚。
七、快樂的節(jié)假日
活動室僅有的時光,讓幼兒意猶未盡,在快樂的節(jié)假日中,他們主動把自己的植物帶回家,細心呵護,每天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給植物澆水、曬太陽、說悄悄話,還邀請自己的父母、家人一起測量,不時自豪地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在閑暇之余,不忘讓父母把這些美好的瞬間分享到班級群內,每個植物都有一個生長周期,在幼兒和家人的精心呵護中,一本本觀察記錄本,一幕幕溫馨的畫面,都成了我們自然角的活教材。在歡樂而充實的假期內,幼兒的責任心越來越強,對自然角充滿了喜愛之情,不知不覺中親子關系也更加的親密了。
從創(chuàng)設自然角到現在,我們身邊的環(huán)境、幼兒就是最廣的素材,在幼兒、大自然的身上挖掘動力,這些動力就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斷,給我啟示,給我創(chuàng)新,給我方法,在隨后做的過程中,我的兒童觀、教育觀隨之改變,作為教育的引領者,我們需要沖破舊思路,突破創(chuàng)新點,讓我們的教育“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