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燕
摘 要: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是新時代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旅游美學引入研究性學習模式,是旅游活動的審美本質和旅游美學學科特點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旅游專業(yè)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改良。引入多項研究性學習措施,如以問題為核心組織教學、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及課外專題研究模式等,要求通過轉換教師角色、改變課程結構、學生主動配合和參與、學校政策的導向以及課程評價和考核體系的優(yōu)化等方面來保障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執(zhí)行。
關鍵詞:旅游美學;研究性學習;審美素養(yǎng)
大學生的美育教育是當代大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因為美育不僅能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高尚情操,還能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社會使命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的發(fā)言強調:新時代新形勢下,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其中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習主席教育大會的講話之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學校應該多開設藝術類課程,因為審美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
旅游服務業(yè)是國民經濟的戰(zhàn)略支柱性產業(yè),就業(yè)人口多,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服務質量水平不高,各種惡性服務事件不斷見諸報端。因此,加強旅游從業(yè)人員素質建設,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成為實現(xiàn)建設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xiàn)代服務業(yè),以及我國由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跨越的重要軟實力。提升旅游從業(yè)人員素質學校教育是主要途徑。旅游美學教育就是提升旅游專業(yè)學生審美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和人格完善,為其將來從事旅游專業(yè)服務打下良好基礎,也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道德感和人格完善的社會公民,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研究性學習是興起于歐美的一種教學模式,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科學知識,從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運用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種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方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實踐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課程觀、教學觀和知識觀正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體系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主導模式。美學作為哲學的分支,具有很強的思辨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旅游美學教育作為社會實踐性很強、邏輯思辨能力和鑒賞能力要求很高的課程,十分適合引入研究性學習模式,通過問題式的引導使學生在探究美的本質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yǎng)和道德情操。
一、旅游美學教育引入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必要性
(一)旅游是綜合性審美活動
美學家葉朗說:“旅游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審美活動。旅游涉及審美的一切領域,又涉及審美的一切形態(tài)。旅游活動就是審美活動?!甭糜问羌匀幻馈⑸鐣?、形式美、藝術美為一體的綜合性審美活動,風景名勝不僅擁有自然風光的魅力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形式美,還蘊含了人類改造自然、凝結智慧的社會美和藝術美。旅游者外出旅行,并不是有錢無處花,有力無處使,而是在投入一定數(shù)量的資金、精力、時間后獲得多層次的審美感受,產生深刻的審美體驗,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審美目的,并逐漸超越物質生活的羈跘而追求心靈的釋放和本我的回歸。
中國旅游在進入大眾旅游時代的初期,曾追求走馬觀花式的低層次旅游審美,這與旅游發(fā)展的水平、旅游者的經濟收入和審美層次及旅游從業(yè)人員的旅游素養(yǎng)不無關系。但隨著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進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居民的旅游活動不再是簡單的消遣和休閑的游山玩水,而轉變?yōu)樽非蟾邔拥奈幕蛯徝老硎?,渴望從旅游中獲得審美體驗和美育教育,旅游審美體驗正在成為中國大眾旅游的需求趨勢。
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審美活動,其對國民的美育教育,培養(yǎng)具有道德情操和完善人格的新時代公民貢獻頗多。古今中外,人們都把旅行作為青年學生認識社會、完善人格的第二課堂。中國古代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西方自中世紀以來,青年學子培養(yǎng)體系中,到歐洲各國游歷是其必修課。亞洲的日本更是將研學旅行列入學校教育法。2016年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目的是讓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等。同時,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種研學游就是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全面結合,通過旅游實踐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在學生階段樹立起遠大理想,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提高旅游專業(yè)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要求
旅游從業(yè)人員素質的高低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因此,提高旅游從業(yè)人員素養(yǎng),首先要從學校美學教育開始。旅游專業(yè)的學生在畢業(yè)以后會有兩種職業(yè)選擇:一者進入旅游行業(yè),成為旅游從業(yè)人員;二者從事其它行業(yè)工作(日后的旅游者)。無論是作為旅游從業(yè)人員還是一般的旅游者,提升其審美素養(yǎng)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旅游從業(yè)人員而言,其是審美主體(旅游者)和審美客體(旅游吸引物)之間的審美第三者。他們不僅是旅游者直接的審美對象,還是旅游者旅游審美的引導者、協(xié)調者和美的傳遞者。只有旅游從業(yè)人員具有高品位的審美素養(yǎng),才能有針對性的將旅游景物美的特征與旅游者的審美需求結合起來,傳遞和表達美,使旅游者在輕松愉快的旅游活動中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實現(xiàn)旅游的“二度審美”。同時,旅游從業(yè)人員還是旅游美的建造者,只有旅游規(guī)劃人員、旅游景觀設計人員具有較高的審美素養(yǎng),才能在旅游資源基礎上建造美的旅游產品,實現(xiàn)觀賞——建造的旅游“一度審美”。第三,旅游美學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旅游專業(yè)學生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旅游美育教育使旅游專業(yè)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美的偏好,并逐漸演化為良好的職業(yè)操守和道德情操,使其在“民間大使”或“窗口行業(yè)”中展現(xiàn)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文明風范和燦爛文化。
就作為日后的旅游者而言,旅游專業(yè)學生在校期間的旅游美學教育也使其獲益良多。首先,有旅游美學教育背景的旅游者在出游過程中與普通的旅游者相比,將獲得更高的旅游審美體驗和審美享受。其次,極大地改善中國旅游者不良的國際旅游形象。中國旅游者因在旅游目的地(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的不文明行為遭到眾多非議,旅游美學的美育教育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道德水平,認清不文明行為的社會危害,凈化旅游行為,營造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間的和諧氛圍。
(三)旅游美學教育交叉、綜合的學科性質和問題式的學科特點
美學是哲學的分支,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美是什么”的發(fā)問。千百年來,社會文化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但關于“美是什么”的思索一直沒有停止。這說明美學的存在就是美學問題在不同時代不斷思辨的過程。以問題為核心是美學的學科特點。旅游美學是美學的分支,源自美學,以旅游審美活動為其研究對象,研究旅游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及旅游活動中人與人關系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邊緣交叉綜合性學科。美學思考的核心問題也是旅游美學需要回答的問題,如美是什么?客體事物美的性質與主體美感之間的關聯(lián)如何?自然美產生的根源何在?美與丑的關系?這些問題貫穿旅游美學教育的始終。另外,現(xiàn)在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以問題為核心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自主學習,可以讓枯燥的理論和膚淺的講解變成有趣的思辨活動,讓學生在體會審美愉悅的同時獲得理性思考的快樂。旅游美學的研究性學習模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獲得美學知識,提高審美素養(yǎng),更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協(xié)作能力和科學的方法和態(tài)度,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以美學為綱,多學科知識為體是旅游美學綜合性學科的特點。移情、聯(lián)想等旅游審美心理的探究,園林等中國古典建筑和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鑒賞與分析,都在無形之中培養(yǎng)、塑造學生的審美情操和文化素養(yǎng),體現(xiàn)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觀念。
(四)接受式教學的弊端
接受式教學是傳統(tǒng)的教學觀,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的直接傳授知識,形成“注入式”教學,“滿堂灌”的講授,教學目的僅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接受式教學的長處在于效率高、便于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和掌握比較系統(tǒng)的知識、便于教師組織和調控教學。但此種教學方法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tài),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開拓能力的培養(yǎng)。此種教學方法應用于旅游美學教育,教學效果不好。旅游美學教育中涉及大量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審美鑒賞,雖然借助多媒體設備可以做到多角度地呈現(xiàn)。但細部的呈現(xiàn)或課堂上的概括不能表現(xiàn)現(xiàn)實景觀的特色,也不能體會個體身處景區(qū)環(huán)境的感受。因此,學生未能將審美鑒賞與旅游實踐相結合,未能實現(xiàn)提高旅游專業(yè)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教學要求。大多數(shù)導游人員仍然只是背誦景區(qū)導游詞,不能通過針對性的語言傳遞旅游景物美的信息,增加旅游者的審美享受。
二、旅游美學教育引入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措施
(一)以問題為核心組織教學
旅游美學教育主要涉及審美鑒賞和審美批判的思辨和情感體驗,諸多美學問題貫穿課程的始終。教師可以根據每一章的內容預先設計幾個問題,以問題為核心,將課程內容串聯(lián)起來。如“美是什么”、“審美心理和美感是如何產生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移情與旅游審美”等諸多問題展開。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和牽引力,課堂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可以在問題的探究和解決過程中獲得思維的樂趣、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知識的積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能力、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了豐富課堂,以問題為中心,對于一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題目,教師可以在課堂內組織小型辯論,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對問題的不同側面進行辯論探討,使核心問題在辯論中越辯越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辨能力。
(二)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旅游美學教育社會實踐很強。無論是對自然美、藝術美還是社會美的鑒賞都需要一定的社會實踐知識,否則教師只能主觀地傳授自己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學生卻因沒有相似的審美經歷只能憑想象構造審美場景。近年來雖有多媒體技術作為輔助教學,但審美感受是審美主體主觀的心理體驗,無法用別的方法來替代。因此,為提升旅游專業(yè)學生主觀的審美體驗,增強其審美意識,旅游美學教育應增加社會實踐內容,以專業(yè)問題為核心,走出課堂,走進景區(qū),結合旅游專業(yè)實習進行實踐教學。如講古建筑審美,最好選擇學校附近某個以古建筑為主體景觀的景區(qū)進行現(xiàn)場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審美場中感受美、欣賞美、了解美、解剖美并傳遞美。目前,中國各地申遺項目活動如火如荼,國人對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物質文化遺產景區(q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益性非遺展廳、博物館、傳習所等場館,成為進行旅游美育實踐教學和研究的絕佳場所。特別是眾多的非遺展廳,多是公益性質,且非遺的工作者也可以成為課外實踐的活動導師,更加精準地向學生講解非遺相關知識,熟練完成非遺項目的展示、展演。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專業(yè)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增強文化的自豪感。
(三)課外專題研究模式
旅游美學教育涉及內容多樣,課程講授只能作重點講解,還有許多內容無法涉及,影響學生對美學和旅游審美的總體認識。教師可以通過課外專題研究方式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一小組負責一個專題,教師給予一定的學術指導,最后匯總報告。此舉不僅豐富學生的美學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在專題研究中學習科研的研究方法,提升了學生的筆頭和口頭表達能力及協(xié)作精神。另外,純粹地問題探討或辯論學生容易失去興趣,教師應多組織學生深入景區(qū),對旅游者的審美感受和心理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知識在現(xiàn)實社會中進行應用,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旅游美學教育引入研究性學習模式的要求
旅游美學教育特點要求盡快引入研究性學習,改變接受式學習滿堂灌的做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但研究性學習的引入需要教師、學生、學校管理部門等諸多方面的配合,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
(一)研究性教師是首要前提條件
研究性學習在旅游美學教育中有效實施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是教師角色的轉換。如果教師不實施研究性教學策略,學生很難進入研究性學習狀態(tài)。因此,教師首先應由注入式教學向研究性教學轉變。在注入式教學中,教師處于教學的中心,是課堂的操縱者和控制者,是知識的輸出者和權威,學生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弱勢地位。研究性教學轉換教師的角色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學習者。師生地位平等,教學相長,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研究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所強調的“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角色過渡到‘伴奏者’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此種情況下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該教師是旅游美學領域的專家,還應提高課堂的情景教學安排、課外專題研究等組織管理方面能力。
(二)課程結構體系的變化
目前出版的旅游美學教育相關教材將大多數(shù)的筆墨花費在旅游活動的具體審美對象和旅游活動中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各類藝術,而對旅游美學的審美活動本質和美學基本原理闡述較少,缺少對旅游審美中普遍規(guī)律性的理論研究和探討。為了保證研究性學習的效果,現(xiàn)有的旅游美學教育課程結構體系必須變化,增加關于美學原理、美的本質和旅游審美規(guī)律等基礎理論的內容,突出旅游審美動態(tài)審美的特性,有利于以問題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的展開,增加課程的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同時,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安排上,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為學生提供多種與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和現(xiàn)場學習的機會。
(三)學生的積極配合和參與
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雖然由教師研究性教學進行引導,但必須有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相配合,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旅游美學教師課堂教學魅力及課程研究性問題設置情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精心設置每一章的核心思考問題,并結合社會實踐綜合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和參與性,使學生樂于參與研究,并從研究性學習中獲得知識和審美快感。學生的角色也由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換成一個主動的學習探究者,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完成知識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同時,學生也是自己團隊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己之長,為團隊服務。
(四)學校的政策導向
學校的政策導向是促進教師進行研究性教學和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推動器。教育部于2005和2007年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2005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2007年)等文件,正式推廣“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許多大學也都在積極實踐研究性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目前,與研究性學習相關的學校職能部門,如學生教務和學生工作部門應修改相關的政策,加大學生在自主學習、發(fā)表論文、參加科技競賽等方面的獎勵力度,提升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學校也應在教師中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出臺獎勵措施和教研項目,提供教師短期進修學習機會,為研究性教學的展開提供保障。
(五)評價和考核體系的改變
課程的評價和考核體系的變化是保證研究性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得以貫徹的制度保證。研究性學習的學生評價體系也不同于接受式教學的閉卷考試,應從多方面考核學生成績。考核分為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過程考核關注學習過程,凡是有價值的學習結果都會得到肯定的評價,如參與課堂討論、辯論,出勤率以及課堂參與程度。這部分在最后的成績評定中占到一半的比例,這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課程的參與度。第二部分是結果考核,分成兩部分進行。一部分是基礎知識的考評,可以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第二部分是專題論文的撰寫。這個部分在最后的成績評定中也占一半的比例,其中基礎知識和專題論文各占一半。學生評價考核體系的變化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總之,大學生的美育教育是新時代的要求,更是旅游領域提升從業(yè)人員素質,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的必然選擇。研究性學習作為以問題帶動學習的學習觀和教學觀非常適合在大學高年級旅游美育教學中應用,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開闊眼界,提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章海榮.動態(tài)參與·二度審美·審美關系第三者[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85-88.
[2] 賈鴻雁.高校旅游美學教育小計[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6):108-110.
[3] 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4] 劉紅光,曾發(fā)林,劉竟.大學專業(yè)課教學中研究性教學體系的構建[J].高等教育管理,2009,(5):78-82.
[5] 盛立芳,王啟.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專業(yè)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大學教學,2009,(9):60-61.
[6] 喬修業(yè).旅游美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7] 嚴帥.以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新時代大學生美育工作[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8,(8):5-9.
[8] 趙艷喜.加強非遺研學游中的研究性學習[N].中國旅游報,2018-8-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