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璇
一、研究意義
1.研究背景
①小學生自律和公德、社會責任意識普遍淡薄。在我國社會轉型的大變革中,小學生責任品質的現(xiàn)實狀況與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有一定距離,小學生在責任意識等方面道德失范現(xiàn)象比較普遍。如,教師經(jīng)常聽到學生不交作業(yè)的辯詞:“我的作業(yè)本被外婆弄丟了”等,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班級的飲水機誰弄壞了?”一片沉默的現(xiàn)象,有時已經(jīng)知道是誰弄的,但那位“肇事者”還要“巧舌如簧”推來推去,把責任說成是他人的。從中不難看出,這樣的學生自律和公德、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②小學是責任教育的最佳時期。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就是公民素質的競爭,其中責任心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小學是責任教育的最佳時期。培養(yǎng)小學生責任意識與行為,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認真負責的良好習慣,是基礎教育的任務之一,也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實踐證明:責任教育必須從小抓起。
聯(lián)合國在召開“21世紀挑戰(zhàn)及教育改革”會議時指出:新世紀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挑戰(zhàn),既不是新技術革命,也不是經(jīng)濟發(fā)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問題,一個道德情感貧乏,缺少責任感的人是不會真正關心他人,無法與人真誠合作的,也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的。一個跨世紀的人才應具有快捷獲取信息的能力,有終身學習的觀念,有自我發(fā)展的精神,有與人協(xié)作的能力等,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責任心的培養(yǎng)。
因而,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行為,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認真負責的良好習慣,是國家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和教育本身重要任務之一,內容構成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內涵。
③現(xiàn)行學校推進責任教育的策略需要改革。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重要,是所有學校的共識。然而,現(xiàn)實中的學校責任教育,基本上是一個內容、一次活動的“一刀切、一招鮮”的“大一統(tǒng)”策略。顯然,這樣的策略認知是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效果自然不理想。
心理學表明,小學生年齡跨兒童、少年兩個階段,身心發(fā)展呈多層次等特點,決定了他們在不同的年齡段,認知水平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不同。責任教育相對低、中年級的學生,比較抽象,這也就決定了小學的責任教育要根據(jù)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實施分層責任教育,從而加強責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由此可見,改革目前學校責任教育策略,不僅是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需要,也是提高學校教育效益的需要。要培養(yǎng)小學生責任意識,就必須強化責任教育。要提高學校責任教育效果,就得變革以往“一刀切、一招鮮”式的“大一統(tǒng)”教育,依照教育內涵要求和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責任教育過程中采取內容分層、分段實施策略,使之符合小學生不同年齡的認知特點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提高教育效益。然而,怎樣分段,哪些策略才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研究。這就是課題組以“小學生責任教育的分段實施策略研究”為題,展開研究的目的。
2.應用價值
本課題基于本校學生責任意識淡薄和教育策略的不足等實際,探索在學校教育中如何“分段實施”等有效策略,對本校來說無疑具有校本應用意義,對其他學校而言具有借鑒與應用價值。
3.學術價值
小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目前是個普遍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基于學生年齡特點,推進分段實施策略研究,其經(jīng)驗與個案等成果,除產(chǎn)生應用與借鑒等現(xiàn)實意義外,也將豐富和充實小學責任教育理念,從而產(chǎn)生學術價值。
二、本項目的研究現(xiàn)狀
當代哲學和心理學認為,“責任意識”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又稱為:責任心或是責任感。
李鈺在《康德的責任思想及其教育啟示》一文中對學校責任教育定義是“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途徑、方法,培養(yǎng)責任主體的責任素質(意識),以使其對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加以確認、承諾并履行的教育”。也即:責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形成自覺的責任行為。
少年兒童的責任意識(責任心)培養(yǎng),歷來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視,國內外以責任教育為內容開展課題研究的學者和學校很多,積蘊了豐富的責任教育的經(jīng)驗和理論。課題組成員閱讀了大量有關責任教育的書籍、論文,從中了解到一些研究信息。
國外許多國家把責任教育看作是中小學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開展責任教育已過百年,成為公民教育的核心內容。如以杜威等實用主義德育思想為代表,創(chuàng)造了適應責任教育的德育理論,使國外責任教育呈現(xiàn)蓬勃態(tài)勢。
國內近年來以吉林省為代表,在省教育學會的主持下,開展了“青少年責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責任教育操作實驗研究”等活動,全省有300多所各級各類學校參加成為實驗學校,碩果累累,產(chǎn)生很大影響。
與之同時,一些學者對責任教育的維度開始了研究,將研究引向細分。例如,中國當代學者胡衛(wèi)對于責任維度的研究成果,用六分法:把責任從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國家、對人類社會和對自然六個方面來區(qū)分;這些研究成果,對本項目開展分段實施策略研究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我們通過文獻研究,在學校層面開展責任教育分段實施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我們認為,本研究除解決本校小學生責任意識薄弱之問題外,總結出的有效策略經(jīng)驗,將對小學責任教育內涵產(chǎn)生豐富和對其他學校產(chǎn)生借鑒意義。
因而,我們在借鑒上述成果基礎上,擬定“責任教育分段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的基本思路:在內容維度上定為:自我責任、家庭責任、他人責任、集體責任、社會責任和自然責任等方面,進行小學生“責任觀念確立、責任行為能力培養(yǎng)”等內容分層研究;在目標維度上著重“責任行為”——良好的責任心與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策略;
三、本項目的總體框架和基本內容,擬達到的目標
1.研究總體框架及各階段目標
本研究緊扣“在理論上,基于小學生責任教育細分理論框架,建立小學生責任教育分段實施的培養(yǎng)目標體系。在實踐上,探討學科教學,家校聯(lián)合,班集體、中隊、社區(qū)如何對小學生開展責任教育分段實施的策略”的重點,計劃用2年完成,規(guī)劃分三個階段推進。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目標為:
①完成課題方案初稿,組織課題論證會,成熟課題研究方案。
②成立課題組,建立學習制度,開展文獻研究。
③完成開題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開題論證,實施研究階段。本階段主要達成如下目標:
①邀請專家領導進行課題開題論證等工作,在專家的指導下,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方案。
②落實課題組成員分工,完成各項研究任務的計劃。
③圍繞課題“內容維度”進行分段研究,完成實驗先行班級的建立和完成分段實施的操作細則初稿。
④總結先行班經(jīng)驗,組織中期報告會。
⑤全面推進分段實施責任教育研究與實踐活動,推進個案研究。
第三階段:推廣總結階段,目標如下:
①總結分段實施經(jīng)驗,形成學校責任教育常規(guī)。
②完成資料匯總和整理,完成論文集的匯編。
③撰寫結題研究報告,組織結題大會,順利結題。
2.基本內容
①調查分析本校學生責任意識現(xiàn)狀,開展個案矯正策略研究。
②緊扣責任體系的“自我責任、家庭責任、他人責任、集體責任、社會責任、自然責任”等內容維度,進行分層研究,讓“責任教育內容”貼近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心理。
③以“責任意識與行為習慣”為重點,探究如何加強學生“自我責任意識對他人、家庭、集體、社會、自然的責任意識和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分段實施策略,摸索“責任意識與行為習慣”培養(yǎng)各年段強化訓練有效方式,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
3.研究目標
①基于責任教育內容,研究和建立小學階段各年段學生責任教育細分目標體系,形成本校責任教育分段實施體系和培養(yǎng)策略成果。
②通過分段實施責任教育策略,促進學生的責任心的提升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
③通過研究,探索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范圍及責任行為培養(yǎng)策略,開展責任意識淡薄等不良習慣矯正個案研究,做好良好習慣培養(yǎng)和不良習慣矯正相結合工作,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擬突破的重點、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1.擬突破的重點
在理論上,基于小學生責任教育細分理論框架,建立小學生責任教育分段實施的培養(yǎng)目標體系。在實踐上,探討學科教學,家校聯(lián)合,班集體、中隊、社區(qū)如何對小學生開展責任教育分段實施的策略。
2.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①科學的將小學責任教育內容分層問題。
②學科教學,家校聯(lián)合,班集體、中隊、社區(qū)如何對小學生開展責任教育分段實施的有效策略問題。
③責任意識淡薄等不良習慣個案矯正策略等問題。
3.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將責任教育“六分”科研成果應用于學校責任教育具體分段實施策略研究之中,使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產(chǎn)生“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等理論生成效果。就校本理念生成和責任教育理論豐富而言,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
五、本項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研究計劃
1.研究方法
①文獻研究法:組織課題組成員圍繞“責任教育”進行廣泛和深度的學習交流活動,從而“站在巨人的肩上”為本課題提供理論與經(jīng)驗支撐。
②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課題組結合根據(jù)“責任教育細分維度”制訂本校教育教學工作和本課題研究方案,將研究納入學校德育工作計劃、班級活動計劃之中,從而體現(xiàn)同一維度的責任教育內容有不同要求的“分段實施”目標和策略,將培養(yǎng)學生責任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
主要通過以下研究手段達成教育目的: A.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選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關誠信、責任心等內涵的古詩文,根據(jù)學生不同年齡特點,分段提出不同要求,在學生中開展誦讀古詩文活動,利用古詩文好讀、易記,詩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點,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體會自己的責任,增強責任意識。從背誦中初步理解含義,悟出做人道理,指導自己的行動。B.榜樣激勵:小學生具有模仿榜樣的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調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古今高度負責任的英模人物事跡,特別是身邊的榜樣——責任心強的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對自然的高度責任感以及良好行為習慣,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找出他們的良好習慣,明確學習的目標,從而確定努力方向(重點放在身邊榜樣的樹立上,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C.情境體驗:充分利用思品課、班隊活動以及其他課外活動的活動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 培育學生對父母、老師、伙伴、他人,對集體、祖國、社會、自然的愛心,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的道德認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勵下不斷提升,進而變?yōu)樾袆拥膭恿?。D.行為訓練:根據(jù)低、中、高年級學生不同年齡及心理特點,在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按照課題研究內容的分段指標體系,分層次、有梯度地對學生進行責任心行為訓練。特別是對責任意識淡薄、行為不良的個案進行“矯正訓練”,從而積累經(jīng)驗,提高效益。
③問卷調查法和觀察法。采取問卷方式了解教師、家長對學生責任心培養(yǎng)的看法以及學生責任心水平的前測。引導教師運用觀察法,了解學生有關責任心表現(xiàn),制訂強化方案。
④經(jīng)驗總結法。經(jīng)驗總結法將伴隨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從而體現(xiàn)“實踐、理論、再實踐”的研究路徑,使本課題立于經(jīng)驗或教訓的平臺,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邊修正,逐步成熟分段實施策略,形成經(jīng)驗性成果。
2.研究計劃
本課題計劃分三個階段推進,時間規(guī)劃為( 2)年。即:( 2019.5 —2020.6 )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9.1--2019.5)
①召開課題論證會,通過調查、分析,討論確定研究方向。
②確定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以及研究的具體內容等。
③組織研究人員,成立課題組。
④建立信息學習交流制度,組織理論學習,收集有關文獻資料。
第二階段:開題論證,實施研究階段(2019.6--2020.12)
①制訂方案,明確成員分工與職責。
②進行課題開題工作。
③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④圍繞課題“內容維度”進行分段研究,建立實驗先行班級,組織在內容維度體現(xiàn)年段操作細則。
⑤總結先行班經(jīng)驗,組織中期報告會。
⑥基于先行班經(jīng)驗,推進分段實施教師培訓與研討活動,全面推進分段實施責任教育研究與實踐活動。
第三階段:推廣總結階段(2020.12--2021.7 )
①加強交流和總結分段實施經(jīng)驗,形成學校責任教育常規(guī)。
②匯總和整理研究資料,提煉研究成果,形成相關論文。
③撰寫結題研究報告,申報課題成果鑒定。
④組織結題大會,邀請專家、領導對成果進行論證。
六、負責人前期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一直擔任班主任、級長工作。所撰寫的德育論文《我的地盤我做主》在《教育現(xiàn)代化》2017年3月第11期(CN11-9354/G4)發(fā)表,并榮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研優(yōu)秀論文“國家級一等獎”。2014年參與省級課題《城鄉(xiāng)結合部學校學生管理策略研究》獲評為省中小學德育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12年參與全國教育技術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專題課題《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的有效整合》成果被評為全國信息技術優(yōu)秀成果獎。2017年11月參與課題《少年兒童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研究》(項目編號01201605—11)榮獲“佛山市一等獎”。本課題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所需的經(jīng)費、人員、資料設備已經(jīng)到位,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