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把“復述”作為單元語文要素進行集中學習,首次出現(xiàn)是在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本單元的四篇文章篇幅較長,但都值得復述——因為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僅是開心的笑聲,還有更多的思考。當然,開心也罷,思考也罷,都來源于復述者的創(chuàng)新:復述是作為一種嶄新的、拓展的、有趣的力量參與了學生言語豐富和精神滋養(yǎng)的過程。
一、形式,不僅僅是“照樣子”
細究本單元四篇文章對復述的要求,都有一個關鍵性指向——用自己的話復述。這意味著一模一樣的背誦是應該予以摒棄的。“用自己的話”意味著一種重新提煉、重新概括和重新表達;意味著把自己變成作者,把紙上的文字變成口中的故事,把被動“輸入”變成主動“輸出”。既然強調“自己”,那么充分張揚自己、演繹自己、創(chuàng)新自己就顯得不可或缺。
就語言而言,何不充分張揚口語特點鼓勵學生復述呢?如《漏》是一個民間故事,口口相傳,其口語化特點異常明顯:“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币粋€語氣詞“哩”為故事增添了濃濃的生活氣息。但這樣的語氣詞未必符合現(xiàn)在學生的口語特點,所以,學生完全可以復述為:“狼啊虎啊,我都不怕,就怕漏啊。”只要能表達出同樣的意思,學生口語、地方語皆可以運用。
就內容而言,可以潛心挖掘文本中隱含著的“空白”,利用課文的意猶未盡之處作為突破口去打造復述的新境界。如《方帽子店》中,“孩子們慢慢地長大了,想出了許多帽子的式樣,圓的、香蕉形的、圓筒形的……”這里的省略號值得挖掘,可以借學生之口充分豐富其想象力、思維力和表達力,如鴨舌帽、三角尖帽、披巾帽、瓜皮帽……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充分想象而打開的那個復述的世界愈開闊,愈能受到多方面的淬煉、鍛造和滋養(yǎng)。
就形式而言,一人、雙人、多人皆可;小品、課本劇、團體情境劇等都可以登臺亮相。比如《漏》的復述就可以采取小品的形式:一個主講故事,另一個專門用來點評、深入:“哎喲,賊對‘漏’有那么害怕嗎?”“肯定呀,因為他對‘漏’完全不了解呀,人對陌生的事物總是很害怕呀。狼也如此呀?!薄霸趺?,難道狼對‘漏’也這樣害怕呀?!薄爱斎涣?,且聽我一一道來……”
其中的角色表演可以依據(jù)課文實際進行轉換,如《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可以通過“他人視角”進行復述——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適當融入自己的個性評價和個性補充;《方帽子店》可以通過“個人視角”進行復述——把自己當成喜歡各種不同帽子的小孩子,適當表現(xiàn)合乎情節(jié)發(fā)展的童真童趣;《漏》可以通過“動物視角”進行復述——把自己當成老虎進行擬人化復述……
二、評價,不應該是“模糊化”
究竟什么樣的復述是好的,何種復述是合格的,哪種復述是不合格的,教師常常迷惑不解,不知如何評價,也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一般來說,復述應該達到兩個“程度”——“故事要素復述完整程度”和“故事內容復述詳細程度”。如講清了故事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果”,我們就說達到了故事的完整程度。若學生不僅能夠說清故事的來龍去脈,而且優(yōu)選說出了最有意思最有趣的部分,我們就說達到了故事內容的詳細程度。鑒于此,我們可以把復述的程度分為四種組合:A.低完整、低詳細;B.低完整、高詳細;C.高完整、低詳細;D.高完整、高詳細。如果教師能對學生的復述做出判斷,確定其屬于哪一種組合,并以此對照、分析、評價、調整,便能更好地促進復述教學,扎實地訓練學生的復述
能力。
1.低完整、低詳細
所謂“低完整”,是指學生沒有說全故事的六要素,而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兩個要素。所謂“低詳細”是指“簡單復述故事的大概內容”。比如《方帽子店》完全沒有必要強調“時間”這個要素,也完全沒有必要一定要復述清楚“方帽子”的諸多缺點,而應在“復述你最意想不到的那一部分”上下功夫。對此,教師的評價應該有所側重:“你是否找到了最意想不到的內容?”“啊,真不錯,你抓住了核心內容來復述?!薄罢姘簦愕膹褪鲎屛覀円幌伦用靼琢宋恼轮凶钜庀氩坏降牡胤?。”
2.低完整、高詳細
所謂“高詳細”,是指詳細地復述故事的內容。拿《漏》的復述來說,賊和老虎每一次碰到“漏”的心理活動描寫應該是整個故事的重點,那么教師的引導和評價也應落到此處:“是呀,你說出了老虎和賊自以為是的心理,如果能說出他們做賊心虛的心理就更好了?!苯滩闹小敖柚疽鈭D和文字提示”進行復述,實際上強調的也是心理活動。對此,教師不妨在原有示意圖(課后示意圖)的基礎上補充幾個心理詞:如老公公老婆婆一開始說“漏”時,老虎想什么呢?賊又想什么呢?虎馱著賊,賊騎著虎時,各自心里又是如何想的?
3.高完整、低詳細
這一組合中,教師要關注的應該是“高完整”這一要素。拿《棗核》的復述來說,一定要復述清楚每一次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因為“一年又一年”“有一年大旱”“父母親、大伙兒、衙役、縣官”等等與故事的迂回、發(fā)展、深入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對此,復述過程中,教師的評價應切實指向這些要素:“你的復述清晰地表達出時間的變化及地點的轉移,一個‘有一年大旱’是精彩故事的導火索。一個‘到了晚上’是故事得以繼續(xù)深入的關鍵時間?!?/p>
4.高完整、高詳細
這一組合中,教師既要關注“高完整”,更應關注“高詳細”。以《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的復述為例,教材課后練習中的表格既有“完整程度”選項(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過了一天),又有“詳細程度”選項(急性子顧客的要求、慢性子裁縫的表現(xiàn)),這對于學生梳理文路、提取信息、上下銜接等很有好處。但這還不夠,教師還需通過提供圖片、提煉詞語、疊加段意、羅列提綱等方式,充分整體把握故事的前因后果,真正理解“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本質,為順利、高效、輕松地復述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A、B、C、D”四種組合并沒有高低好壞之分。例如,對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要求是“簡單復述”,那么把六要素中的核心要素“起因、經(jīng)過、結果”說清楚就足夠了,即達到A組合。同樣,如果要求是“表達簡練”,那么學生講清故事內容而不追求細節(jié)上的描述也是完全可以的。當然,每一種組合當中,都存在“消極復述”和“積極復述”兩種情況。比如D組合中,盡管做到了講清故事的六要素和內容較為詳細的復述,但卻全是課文中的語言,相當于完整背誦,這就是消極復述。關鍵在于,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抑制消極復述,鼓勵積極復述;要視不同的課文而給出不同的組合要求,視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評價,開出不同的糾正“處方”,并在隨后的重述、調整、推進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
(作者單位:甘肅張掖市民樂縣金山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