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會 李懷源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蔡”字的造字方法,能夠工整、端正地書寫“蔡”字。
2.能借助表格整理第5自然段
的主要信息,理解課文的內在邏輯。
3.能運用已知的“亡羊補牢”的寓意說出本文的寓意。
教學過程:
課前出示:
亡羊補牢 ? 諱疾忌醫(yī) ?防微杜漸 ?防患于未然
(評析:這組成語有助于學生“簡約”表述課文的寓意,課前出示,下課前重復,幫助學生體驗從“知道”到“懂得”的過程。)
一、檢查預習,學習生字,理解給“誰”治病
這個階段的學習,采用“總—分—總”的思路展開,即“通讀全文—關注局部—整體梳理”。
(一)朗讀課文,預伏問題
要求第一位同學讀第1、2自然段,第二位同學讀第3自然段、第五位同學讀第6自然段。通過朗讀課文,了解課前預習情況。
請學生邊讀邊思考,為什么要找五位同學朗讀課文?
(二)學習“蔡”字,了解字理
運用“祭”字的字音幫助記憶“蔡”,利用字理,引導學生充分了解“蔡”字的形義結構。在此基礎上分析形近字,通過觀察比較把握規(guī)律,并把“蔡”字寫好。
1.出示“祭”字,引發(fā)認知沖突,認識“蔡”字。
幫助學生從字理入手認識“蔡”字。下面的“祭”是個會意字,小篆的寫法是“”。左上“月”代表的是肉,右上的“又”代表的是手,下面的“示”是供桌,用手拿肉放到供桌上就是祭,如祭祀、祭拜、祭奠等。同時它還是個多音字,當姓氏講時讀“zhài”,春秋時期鄭國著名大夫叫祭仲。這個字還有一個讀音,河南鄭州有一座城市叫祭城,這里讀“zhà”。
“蔡”是形聲字,草形,祭(zhài)聲,讀“cài”。草形,草的特點是生命力頑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祭”上加個草字頭作為姓氏有希望后世子孫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百家姓中帶有草字頭的姓氏就有30多個。
2.認真觀察,對比字形,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蔡”字。
教師出示“蔡”“祭”“菜”
“察”,請學生認讀其他三個字,從整體上觀察這些字,明確都是上下結構,寫好這些字的第一要務是上下寫正。再通過輔助線觀察,認識到在這些字中撇捺最寬,同時捺腳和撇尖的高低和它們在字中所處的位置有關。
出示歌訣,請學生朗誦:上下正,一處寬;撇和捺,寫舒展;中上部,捺腳高;字底部,平或降。
(評析:寫字能力主要指能按照要求使用硬筆規(guī)范、端正、整潔書寫,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認知基礎上,利用歌訣幫助學生寫好漢字,并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
(三)聯(lián)系生活,了解扁鵲
通過回憶調動已有生活經驗認識扁鵲的名不虛傳,進而關注文本,能夠從文中發(fā)現信息并形成認知。
1.回憶經歷,區(qū)分診治方式。
西醫(yī)的“診”主要是聽、驗、透視,“治”主要是吃藥、打針、輸液、手術。中醫(yī)與西醫(yī)是不同的,請根據自己的看病經驗說一說。
2.補充資料,說出初步感受。
中醫(yī)是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醫(yī)學體系,他們?yōu)槊褡宓陌l(fā)展和延續(xù)做出了突出貢獻,扁鵲就是其中一位。
出示扁鵲資料:扁鵲,戰(zhàn)國時期醫(yī)學家。善于運用 “望聞問切”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被尊為醫(yī)祖。
請學生在閱讀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分享自己對扁鵲的認識。
3.梳理文本,整體認識故事。
文中有三個意思大致相同的字——“看”“見”“望”,通過用詞的變化可以看出扁鵲診斷疾病的過人之處,請學生找出其中一個,驗證自己對扁鵲的初步感受,進而聯(lián)系生活說出扁鵲看病不用聽、驗和透視,只是一“望”,不但能看出病人的病在皮膚,而且還能看到病在皮肉、腸胃和骨髓。
(評析:解釋的能力,是在閱讀中培養(yǎng)的一項重要能力。課標要求做出符合文意的深層次解釋。符合文意就要關注文本,深層次就要聯(lián)系生活。當學生的生活認知不足時,就要補充資料或是幫助提升。解決問題的過程即是方法的感悟過程。)
二、關注文段,體會精妙,解決 “怎么”治病
出示課文中的文字:“病在皮膚,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fā)展到皮肉之間,用針灸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fā)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y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p>
(一)關注文段,圈畫信息,形成表格
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文中不但寫出了病在何處,還寫出了如何治療。在哪里寫了,圈出詞語并匯報。再讀文段,發(fā)現還寫出了治療的把握,圈畫并匯報。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培養(yǎng)學生準確提取信息的能力,路徑就是信息的定位到辨別,再準確地找出來。)
根據學生整理信息的情況,相機出示表格及相應內容:
(二)關注表格,整合信息,發(fā)現特點
在提取信息的基礎上整合信息,發(fā)現隱藏在信息背后的內容,同時也感悟表達上的嚴謹性與邏輯性。
1.分列朗讀,看到變化。
一列一列地朗讀表格中的信息,從三列中分別體會病情逐漸加深,治療的方法逐漸復雜,治病的把握逐漸減小。在把握逐漸減小中體會“能夠、可以、還能、只能”這些程度副詞運用的準確性。
2.橫向朗讀,發(fā)現規(guī)律。
一行一行地朗讀表格中的信息,發(fā)現行與行之間內容一樣。每一句都寫出了病在何處,治病方法,治病的把握。從形式上看,內容一樣。
3.變化表格,感悟嚴謹。
教師把表格的第三行隱去再讀,請學生觀察表格后說說新的感受。
(評析:變化表格,初識韓非子寫作特點。課文保留了韓非子寫作邏輯性強、嚴謹的特點,程度副詞用得非常準確,與原文風格一脈相承。在梳理“病在何處”的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采用表格繼續(xù)梳理出“如何治療”“治療把握”兩方面信息,再通過信息引導學生發(fā)現用詞、用句及表達上的特點,幫助學生認識韓非子表達的特點。)
4.對比朗讀,發(fā)現變化。
對比文段朗讀,發(fā)現第四句在表述順序上發(fā)生了變化,將“治療把握”和“如何治療”調換了順序。這是從內容上看,形式不同。出示:
病在皮膚,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
發(fā)展到皮肉之間,用針灸的方法可以治好;
即使發(fā)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
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yī)
生再也無能為力了。
(評析: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建構的基礎就是認知,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借助學生提取到的信息引領其在發(fā)現中不斷感悟用詞用句的準確和精妙之處。)
三、 關注文本,理解寓意,解決“治病”其理
這一環(huán)節(jié)意在幫助學生認識故事中的道理,通過人物的心理補白、抓住關鍵語句和認識文章整體結構推演故事來感悟。
(一)通過扁鵲的做法揣摩其
心理活動
思考:假設每一次蔡桓公都同意治療,病在何處、治病方法、治療把握分別是什么?最后扁鵲為什么會跑到秦國去?你認為扁鵲是怎么想的?
(二)關注蔡桓公的言行,體會其中的意思
請學生思考:蔡桓公病死了,顯然責任不在醫(yī)生扁鵲,責任在誰?為什么?引導學生關注第2自然段中蔡桓公的語言:我的身體好得很,什么病也沒有。師相機板書:諱疾忌醫(yī)。
(三)在故事的推演中感悟其
中的道理
故事的發(fā)展離不開時間,先補出時間,讓故事完整起來。再在完整的故事中借助學生對“亡羊補牢”的理解來感悟其中的
道理。
1.關注敘述順序,理清關系。
學習活動設計:如果在表格前面再加一列,看看整篇文章,可以加入什么?師相機板書:時間。(解決課前為什么找五個學生讀課文的問題,發(fā)現這篇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寫的。)
找出文中的時間表述放到表格中,把時間發(fā)展列和表格放到一起看,發(fā)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項都在變化,從而得出世間萬物都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道理。(師相機板書:變)
2.關聯(lián)已有經驗,感悟寓意。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亡羊補牢”的寓意,進而提出問題:病在何處可以亡羊補牢?借助這個問題幫助學生認識當災禍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亡羊補牢的道理。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提前要加以預防,可以避免災禍的發(fā)生。
(評析:借用學生熟悉的亡羊補牢理解防微杜漸,并再次強調諱疾忌醫(yī)的后果。)
四、運用故事,感悟文化,發(fā)現治病“其源”
從課前的成語到韓非子寓言的原文,再到老子的哲學,命題一步步向前尋根,感受文化的一脈相承。
(一)結合故事,解釋成語
結合《扁鵲治病》的故事,說一說課前幾個成語的意思。
(二)朗讀原文,重申寓意
《扁鵲治病》選自《韓非子·喻老》。(出示《扁鵲見蔡桓公》原文)
寓言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的。很多病并不是一開始就會死人;很多事并不是一開始就是災禍。都是由小到大、慢慢積累的。有問題、有錯誤,就要及時處理和改正。
(三)拓展閱讀,嘗試理解
早在韓非子之前,老子說過一句話,結合著學習的故事,試著說一說意思。出示: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評析:《韓非子·喻老》其實就是在解釋老子的哲學命題。把老子的命題拿出來,是讓學生感受一下先賢們說的話現在讀起來可能比較難懂,但其中含有讓人怎樣才能活得更好的智慧。)
教學評析
李老師執(zhí)教的《扁鵲治病》一課,很好地體現了寓言故事的本質。寓言通過故事講道理,而道理又是通過文字不斷地推演出來的。學生學習寓言故事,應該基本把握文體特征,獲得人生啟示,同時在語言文字方面有所發(fā)展和收獲。
本節(jié)課分為四部分:給誰治病,怎樣治病,治病之理,文化之源。四個部分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逐漸深入文本,了解文化。給誰治病、怎樣治病部分,解決了文本的理解。治病之理,通過文本的把握,理解文本所蘊含的哲理。文化之源,從成語入手,出示原文,讓學生進一步閱讀理解,了解中國文化。
整節(jié)課的語文特征非常明顯,充分體現了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開頭部分,對“蔡”字的學習,從識到寫,體現了漢字的基本特征,從字源的角度對“蔡”字進行了探究。第二部分,主要用朗讀的方式來理解文本,學生在朗讀中比較,在朗讀中感悟,在閱讀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朗讀能力也有所發(fā)展,朗讀成為學習語言的基本方式。第三部分,主要運用了揣摩、體會、感悟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加深自我體驗,把語文的學習變?yōu)閷W生的實踐。第四部分,引入成語和原文,學生揣摩、體悟,深入語言之中,浸染在文化里,也在習得語言,理解文化。
寓言故事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而李老師上出了語文課的味道。所有的道理不是講出來的,而是體驗和探究出來的,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最終得出結論,這些結論也不是唯一的。
總之,這節(jié)課語文特色明顯,學習方式合理,學生、學科、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得恰當。
(作者單位:北京市平谷區(qū)教育研修中心/清華附小商務中心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