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霞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認為“指導閱讀”是語文和英語的事,與化學學科關系不大,所以,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更別說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了。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里,我發(fā)現(xiàn)我的觀點錯了。
那是在學習《水的凈化》中的“過濾”操作時,我先播放過濾操作的視頻,然后請學生歸納總結出過濾操作的要點,最后學生再分組過濾一杯渾濁的水樣。在以往的教學中,我總感到學生歸納“一貼二低三靠”很困難,不全面,我想這一次也不會例外。但是,令我驚喜的是,一位平時化學成績并不出彩的同學卻說得頭頭是道,清楚明了。我當場就高度地表揚了他。他卻不好意思地說,這些課本上都有的。
“這些課本上都有”?我心里閃過疑問。下課后,我立刻去翻課本,我逐字逐句地把這部分內容又細細地研讀了一遍。確實不錯,“一貼二低三靠”都可以從文段中歸納總結得出!我平時的看書習慣也太馬虎了吧!老師尚且如此,何況學生呢?從這以后,我對化學課本的閱讀上心了。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概念的字、詞使用十分嚴密,而學生呢,常會根據自身想象隨意增加或減少字詞,從而引起整個概念的內涵發(fā)生變化,比如“氧化反應”這個概念是“物質與氧發(fā)生的反應”,其中的關鍵是“物質與氧”而不是“物質與氧氣”,學生常常就理解為物質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才是氧化反應,讀書不精、不細。這些問題不勝枚舉,究其原因,就是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鑒于此,在以后的化學教學中,我特別留心閱讀的培養(yǎng),我發(fā)現(xiàn),在化學學習中,學生在閱讀時常常出現(xiàn)“四不”現(xiàn)象。
讀不慣:初中學生開始學化學,對化學的特點不了解,常常認為學化學就是背現(xiàn)象、記化學方程式、做習題,只要完成了作業(yè)就萬事大吉,不習慣閱讀課本內容。
讀不細:閱讀時,很大一部分同學類似看小說、翻連環(huán)畫,一晃而過,不假思索;有的用朗讀語文、外語的方法來讀化學,死記硬背,不重視將現(xiàn)象與概念、規(guī)律聯(lián)系起來,閱讀之后,收效甚微。
讀不懂:學生們一開始閱讀化學,由于方法不當,常常把理論與現(xiàn)象脫鉤,這樣一來,學生就感到讀不懂,產生倦怠情緒,以致覺得化學很難學。
讀不實:好動好奇是現(xiàn)在的初中學生的特點之一,他們注意力不持久,興趣易發(fā)生轉移。他們的閱讀流于形式,泛泛而讀,收不到實效。
針對這些現(xiàn)象,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以下閱讀課本的程序:
泛讀:上新課前,要求學生預習,通讀新課內容,大致了解知識結構和要點,不忙于解疑答題。閱讀中,了解哪些是新內容,對概念性的內容要用著重號標出,疑難之處作好記號。
細讀:要求具體地將理論和現(xiàn)象、規(guī)律等聯(lián)系起來,細致地、逐字逐句地閱讀,弄清其內涵、外延,明確其邏輯聯(lián)系,對抽象難理解處反復研讀,多思、多推敲,并與相關的舊知識聯(lián)系對比,抓住實質識記,以了解知識的脈絡。
精讀:做到弄清重點字句,懂得術語含義,能把來源于現(xiàn)象的概念和規(guī)律活化,能靈活地將化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要精讀關鍵字句,以深化對化學概念和化學用語的理解??赐旰髿w納、總結,形成體系。只有形成了知識體系,才能融會貫通,牢記于心,使知識得以升華。
教是為了不教。重視學生讀書,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習慣和讀書的能力,指導學生如何讀書,讓閱讀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能力,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