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在政治發(fā)展的進程中愈發(fā)認識到政治整合的重要性。印度作為典型的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獨立后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整合措施,在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的多元社會中建立了民主國家,并沿著這條路徑不斷推進現代化的進程。盡管在印度國內仍然存在著一些社會問題,但毋庸置疑,印度的政治整合方案是成功的。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印度政治整合的路徑及其存在的問題,為其他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整合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印度 多元社會 政治整合 政治發(fā)展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由前殖民地獨立而來的新興國家出現在世界舞臺上。由于長期受西方國家殖民統治,這些國家面臨的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國內環(huán)境,經濟落后,政治分裂,社會停滯不前。加之本國固有的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等歷史因素,這些國家雖然獲得了獨立,但它們也時刻面臨著國家分裂的威脅。因此,這些國家的首要任務便是進行政治整合,盡快改變國內混亂的局面,為本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建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印度作為一個典型的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被英國殖民統治近200年,在獲得獨立后的70年間,在民主制度下維持了國家的統一與正常運轉,成為世界上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盡管印度還存在著不少社會問題,但其政治整合無疑是成功的,本文旨在通過研究分析印度政治整合,力求為其他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整合提供一些借鑒。
一、印度:多元社會中的國家
印度,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社會之一。在其縱橫交錯的社會網絡中,交織在一起的有來自民族、宗教、語言、種姓、部落等多樣性的文化,這些多樣性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多樣性帶來的差異無時無刻不成為印度民族問題的導火索,有來自宗教信仰不同導致的社會沖突和民族分裂,有地區(qū)或民族主流語言的地位之爭,也有嚴格的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各個層級的利益矛盾,同時還有部落之間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利益爭奪造成的各種沖突。雖然,印度官方并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只是通過“多數人”和“少數人”來區(qū)分民族,但歷史和現實情況來看,印度顯然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因此,作為多民族國家,同時又是經過殖民統治后實現獨立的發(fā)展中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國內環(huán)境下,進行政治整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印度政治整合路徑
在研究印度政治整合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對政治整合的內涵作一個界定。本文所強調的政治整合是以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為主體,以多民族國家擺脫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為起點,在國家實現了領土和地域上的統一為基礎,即成為了一個國家意義上的共同體。其次,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在進行國家建構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便是憲法設計和制度安排是否符合這個國家歷史上的和現實中的各種問題,比如民族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和語言不同等,所以政治整合還包括對于這個國家內所有成員的價值觀念、心理情感認同和多元文化的整合。就像印度,其民族、宗教、語言、部落、種姓等多元文化差異決定了印度國家建構必須把這些因素進行充分合理的考慮與安排,使其與國家制度相適應,這也正是我們研究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政治整合的意義所在。
基于民主國家建構的需要,印度憲法首先從國家層面規(guī)定了公民身份及其權利。在憲法序言中聲明:國家保護一切公民經濟、社會與政治方面享有公正權;有思想、表達、信念、信仰與崇拜的自由;所有公民在地位和機會面前平等,另外第憲法十五條也提出“國家對于公民,不得以宗教、人種、階級、性別、出生地點,或類此之其他任何理由,而予以差別待遇”。[ 《印度憲法》,參見高德義主編:《各國憲法民族條款匯編》 ,(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年,第201—218 頁。]通過憲法的規(guī)定,給予公民身份的同時加強了一種國家意識和政治認同。但不可否認得是,公民身份是國家建立后才具有的一種身份,對于印度公民來說,歸屬感更強的是一種民族身份,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相信國家給予個人的身份和權利,而是自己所處的民族或者宗教或者部落整體的一個地位,這種認同甚至超越了對個人的權利的享有。因此,憲法除了規(guī)定個人權利以外,對于各種單元的地位處置也至關重要。印度憲法中很巧妙地避開了復雜的民族關系,而是用“多數”和“少數”界定印度國內的民族,少數人群體在制憲會議(國民代表大會)中得到了特別代表,特別是,少數群體成員被納入基本權利咨詢委員會。委員會將由72名成員組成。只有12名代表將擔任一般部分的代表。其他人將代表少數民族、部落和被排斥地區(qū)。憲法整體上表明這樣一種態(tài)度:對于少數人的民族、語言、宗教文化差異性,首先給予充分的肯定與保留,絕不會因人數的多少而歧視少數人的文化。
在制度安排上,印度曾經經歷英國200多年的殖民統治,在英國殖民者打開印度大門、輸入商品的同時,也把議會民主制度搬到了印度。國家立法權分別屬于聯邦和邦兩級議會,聯邦議會由總統、聯邦院和人民院組成。其中人民院相當于西方國家的下院,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議員任期5年,即人民院每五年舉行一次大選。人民院的議席根據各邦的人口進行分配,分配的原則是,各邦的席位與其人口的比例應當盡量一致。各選區(qū)的人口數量盡量均等,并且為種姓和部族保留席位,各選區(qū)采取相對多數制的計票辦法。邦立法院議員由本邦按選區(qū)直接選舉產生,邦立法院議員任期也為5年,邦立法院也依據人口比例為表列種姓和表列部族保留一定席位。從以上分析可知,印度聯邦和邦兩級立法機構都是由公民選舉產生,并照顧到了種姓和部族這些弱勢群體的利益。印度宣稱自己是民主國家,正是體現在了議會制度上,因為這個國家是通過選舉來產生領導人和政府的。印度憲法規(guī)定其為聯邦制國家,但無論從憲法的權力配置還是印度建國后的政治實踐來看,長期以來,國家權力明顯偏向中央層面,在聯邦與邦的關系,聯邦中央占據了主導地位。 因此,不同于分權型聯邦,印度的聯邦制具有明顯的單一制色彩,比如,根據憲法授權,中 央政府可以采取多種手段干預各邦事務,而在邦的建制變遷等方面,中央也有權涉足,另外 中央還能夠因緊急狀態(tài)而控制地方,并且有強大的力量使用高壓政策和暴力手段處理沖突。聯邦主義在印度的運用,一方面,權力得到強化的中央政府,在保障國家統一性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聯邦制也為解決民族自治和分離要求提供了足夠的制度靈活性,建國以 來威脅到國家穩(wěn)定性的民族問題大多數都通過建邦分權的方式得到了緩解。
三、印度政治整合困境
(一)國家建構中的偏頗
印度建國時,政治家們?yōu)榱藢崿F國家的統一與穩(wěn)定,其實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妥協,對于部族,國家給予他們特權,使其可以利用習慣法和宗教慣例進行部落自治,這種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首先避免了部族分裂主義,尤其是邊境部族的分離和獨立,在國家整體上維持了統一。但在部族內部,部族首領的權威與控制是遠遠大于國家的,部族內部秩序得以維持的并不是國家的憲法,發(fā)揮主要作用的是部落在歷史上形成的習慣法和宗教的慣例,這些慣例具有著不理性的成分,同時,在某些方面是與國家法律相沖突的。因此會帶來這樣一種局面,部族成員對于部族及其首領的認同遠高于對于國家的認同,在公民身份和部族身份面前,他們感受較為深刻的是部族身份帶給他們的實在利益,這些部族成員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依然很淡薄。所以,一旦國家的法律下發(fā)到部族中,且與部族的習慣法矛盾時,部族成員更多的選擇接受的是習慣法,而不是適用于整個印度的國家法律。同時,在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的劃分上,盡管國家在憲法和制度上作出了一系列的合理安排,但在權力實際運行過程中,地方權力在某些方面其實超越了國家所賦予的權力,尤其表現在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qū),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和地方形成了一種抗衡,所謂的國家整體性已經拋之腦后。所以,印度的國內局勢并不容樂觀,基于這種復雜的部地區(qū)、部族勢力的存在,印度隨時面臨著分裂的威脅。
(二)權利與偏見
印度通過憲法確立了公民身份及其一系列的公民權利,同時在民族、語言、宗教等差異文化方面給予少數人權利。但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印度仍有部分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并沒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印度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種姓制度的存在,種姓制賦予了印度人民除去民族身份、公民身份之外的第三種身份,一個印度人從一出生,就已經帶有一種種姓身份,這種身份嚴格地規(guī)定了這個人的生活范圍和未來的發(fā)展道路。這些種姓制度中的規(guī)定剝奪了一個印度人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但由于國家對種姓制度的承認,印度的公民權利就始終存在不平等的現象,而這一社會階層觀念也是導致國家貧富分化嚴重的最直接原因,一個國家一旦存在嚴重的貧富兩極,這個國家的社會秩序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隨時都有來自階層的沖突與矛盾,給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其次,對于女性權利,印度民主制度并沒有給予很好的保護,印度女性地位低下,賤民中的女性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同時,女性在職業(yè)選擇上受到了很大限制,女性能夠參與政治的機會很少。
(三)社群之間的隔離
印度在進行政治整合的過程中強調國家認同,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尋求公民在民族身份之上的公民身份,以此來強化國家的整體性。從這一套政治體系中,我們能清楚地了解到印度政治家們希望實現的國家和民族的關系是什么樣的,但是,印度政治家們似乎忽略了一點,在印度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各種民族、宗教、語言文化之間的關系也是國家穩(wěn)定與統一的重要變量。當一個多民族國家里的各個民族能夠以一種平等、包容的方式去對待其他民族,以尊重差異為前提與其他民族進行對話交流時,可以說這個國家的民族關系是穩(wěn)定的,因為一旦一個民族能拋開歷史的和文化上的差異去接納另一個民族,解決民族問題就變得容易許多,尤其是對于歷史上有恩怨的一些民族。所以,印度的政治家們在對于民族的整合過程中,必須看到整合的對象并不是一個整體民族,而是大大小小、差異極大的民族,對待這些民族,除了尊重他們的文化差異,使這種文化多樣性能夠納入到國家的政治制度中,還應努力構建一個平臺,建立一種民族之間的對話機制,使各種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吸收與融合,國家作為一個中間人,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利于處理民族矛盾,同時無形之中促進了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整合,這種方式遠比國家采取強制力要更有效。
四、結語
印度作為多民族發(fā)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在政治整合的過程中,結合本國歷史與現實國情,采取了有效的政治整合路徑,使得多元民族、宗教、語言文化包容共存于民主政治制度中,實現了國家基本的統一與穩(wěn)定,也為其經濟快速發(fā)展提供了了良好的政治保障。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的政治整合是成功的。但是,印度的政治整合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印度盡管采取了西方民主政體,但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古國,幾千年來歷史文化對其政治整合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例如,印度對于種姓制度的承認是一種適應性,但這種適應性反而加劇了印度社會的階層分化和貧富差距,進而引發(fā)了社會動蕩與混亂,這應該是印度政治家們所不愿看到的結果,但如今真實地存在于印度國內。當然,一個國家的政治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緩慢發(fā)展且不斷調試的過程,如今,印度的執(zhí)政者們也在試圖通過一定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調整來應對出現的新問題。
【參考文獻】:
【1】林承節(jié).獨立后的印度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尚會鵬.印度種姓的政治化與政治的種姓化——當代印度民主政治悖論之一[J].南亞研究,1995(01).
【3】常晶,常士訚.印度多民族國家治理的制度經驗與問題[J].世界民族,2015(06).
【4】劉榮.印度的少數群體分類及其權益保護[D].中央民族大學,2007.
【5】熊坤新,嚴慶.印度民族問題與民族整合的厘定[J].西北民族研究,2008(03).
【6】Kymlicka, Will.Multiculturalism in Asia.Published to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February 2006.
作者簡介:崔青(1994-),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在讀研究生,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