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賢
美育即審美教育,亦稱美感教育。美育在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話題。作為一些美育思想被散在于各個學科的研究中關注、論述,可謂歷史久遠;但作為一種專門的學科來研究;卻比較年輕,大約可追溯至近代王國維、蔡元培著作中的闡述。在理論界和教育實踐中,相當長時間并且相當普遍地存在著一種視美育為智育、德育等教育形態(tài)的手段或途徑的觀點。這種觀點根深蒂固,影響深廣,導致了對美育本體認識的偏差,和實踐中的許多問題。因此,重新審視美育,界定其內涵,恰當地認識其特質和功能,確立現代美育觀念并以此為基礎指導美育實踐是相當必要的。
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述中,與美育理論關系最密切、對現代美育理論具有直接指導意義的,是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縱觀人類思想史與教育實踐,美育總是同各種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想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任何思考人類自身生存與發(fā)展問題的理論,總是不同程度地涉及人的感性方面的發(fā)展,涉及審美(或藝術)的人生價值,涉及美育的哲學問題;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的人文主義教育以培養(yǎng)“全人”為理想,十分重視開發(fā)人的藝術潛能,強調美育的作用??障胫髁x者也從人的全面發(fā)展觀出發(fā),肯定美育的重要價值,認為要給社會培養(yǎng)出適應和諧制度生活的全面發(fā)展的公民,就要發(fā)展美育。對于這些思想遺產,我們只有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出發(fā)才能正確把握和理解,才能真正發(fā)現其中具有思想和理論價值的東西,并加以吸收,以推動中國美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發(fā)展。
強調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作為現代美育理論的哲學基礎,對我們正確認識美育的本質特征與功能價值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育所關注的是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它以人的需要與能力可以而且應該得到全面發(fā)展為信念,其基本的價值在于:滿足和提高人的審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個體獲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協調發(fā)展,使人的審美生活成為可能。它的價值取向首先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生存發(fā)展的重復可能與完滿。然而,目前我國教育界存在著一種不良傾向,即用一種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來對待美育,并因為美育沒有顯著的實用功能而輕視甚至排斥美育。所以,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出發(fā)來認識和研究美育,是把握美育基本性質與功能的必要前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教育也開始走向了改革的道路,教育觀念和體制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美育在整個國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許多學校開始開設美育課,有的還花大量資金和人力購置設備,舉辦各種培訓班。國家教委也把美育正式列入大中小學的教學大綱 。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然而,在為美育得到普遍開展而歡呼欣喜的同時,不能不看到,在目前流行的關于美育的觀念中,還存在著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問題之一:認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是進行道德教育的一種手段和方法。這種觀點實際上仍然沒有超出傳統(tǒng)的倫理主義和道德主義教育觀的范圍。在這種觀念中,學校教育的目標仍然是培養(yǎng)學生在德、智、體三方 面發(fā)展,至于其它,如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勞動教育等等都是圍繞這三個目標、為這三個目標服務的。因此 ,所謂美育,不過是道德教育的一個有效的輔助手段和途徑而已。因而,教育的目的的不僅僅是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性,也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藝或強健體魄,而應是全面完整地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塑造理想的人性。因此,現代教育把審美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因為 只有審美教育才能對不受理性制約的情感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提升人的感性存在,使之具有更加情理交融的能力。
問題之二:認為美育就是藝術教育,而藝術教育就是傳授藝術知識和培訓藝術技巧。這種觀念有兩方面的缺欠。其一,把美育局限于藝術教育,縮小了美育的范圍,局限了美育的視野。美育是一種范圍寬廣、彈性很強的教育形式,其手段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藝術教育只是其中一種。其二,它又把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知識和技巧教育。藝術教育從根本上說是要培養(yǎng)授教對象的藝術心靈和人格,使之保持赤子之心,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其豐富的感受力與想象力,而目前我國部分學校僅僅局限于藝術知識和技巧培訓的藝術教育恰好忽視了這一點。
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礎,審美教育與人格的完整性有密切關系。正如達爾文結合他的科學生涯,曾經深刻指出“我真不明白為什么對藝術愛好的喪失會引起心靈的另一部分能力的衰退。……事實上,失去這種趣味和能力就意味著失去了幸福。而且還能進一步損害理智,甚至可能會因為本性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比烁竦耐晟浦溉说娜娑杂傻陌l(fā)展,或者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完滿和充實,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質,發(fā)展智力、品格、情操、體魄,使之成為能夠自覺按照美的規(guī)律從事改造世界的全面發(fā)展的新人。健全的人格應具備三種心理結構即:認知、倫理和審美。美育教育主要是對學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協調,使他們在自由、平等、和諧、互助的狀態(tài)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養(yǎng)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和透徹的理解能力及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建構平等、和諧、完整的審美心理結構,最終實現完美人格的塑造。
我認為,中小學實施美育必須尊重美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
第一、要在引導學生傾心賞美上下功夫。美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這種自我教育能否發(fā)生,是否有效,都取決于學生是否發(fā)生情感。美感不能強加于人,卻可以引導。引導學生發(fā)生美感是學校美育工作的重點。首先,幫助學生感知對象的美。其次,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對于美的觀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再次,要從多方面幫助學生進入欣賞心理。第二,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有計劃、有步驟、有系統(tǒng)地實施美育。第三,要把美育融入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實施多種多樣多層次的美育。
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藝術教育的美育同樣是不完全的美育,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徑,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也是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得出的結論。實踐表明,學校藝術教育至少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功能:第一,通過藝術課堂教學和課外藝術活動,在學生親身參與的藝術審美活動中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凈化心靈,塑造完善人格;第二,讓學生掌握藝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了解人類藝術發(fā)展的歷史和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使他們具有藝術審美的基本能力;第三,通過欣賞和表演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珍惜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藝術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開發(fā)學生潛能,展示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然,美育工作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因此,搞好美育工作,要動員學校乃至社會的各方面力量來關心、支持、參與。學校要建立完整、開放的美育體系,要科學規(guī)劃各教育階段美育的任務、內容和實施途徑。美育涉及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它應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在教學、管理、后勤服務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學校的各個部門都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主動、自覺地把美育滲透到各自的工作之中。與此同時,要調動社會藝術工作者在學校美育工作方面的積極性,要充分發(fā)揮他們在學校美育工作中的作用。
美育是一項關系到中華民族素質的系統(tǒng)工程,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家庭美育三方面必須緊密配合。學校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陣地,社會、家庭應為學校美育的實施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環(huán)境;社會和家庭美育是學校美育的有效補充,學校應主動與社會、家庭合作,動員、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支持和鞏固學校美育工作及其成果,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社會各種文化藝術設施、團體以及青少年教育機構來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