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一、闡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可以從依體式、緣學情起,進而定內(nèi)容、選載體、最終明目標。
1.依體式
依體式,就是從文本價值、單元地位、課標要求三個方面,深入解讀文本。《孤獨之旅》是部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自讀課文,節(jié)選自曹文軒的小說《草房子》。這是一篇描寫少年成長之路的小說。用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富有韻味的語言營造了詩一樣的氛圍。作為單元的自讀課文,是本單元教讀的延伸,可以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墩n程標準》提到閱讀教學的總體目標是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2.緣學情
在備課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探測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已懂和不懂的地方,對學生學情進行估摸。學生通過預習,可以初步掌握故事情節(jié)的概括,淺層的主題理解,但有些地方是讀不懂,需要老師點撥和引導的。如:如何理解人物的成長?為什么要大量的景物描寫?感覺文章很美,但美從何而來?
3.定內(nèi)容
一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確定,從學生角度講,可以歸納為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所以學習《孤獨之旅》,我們要品味詩化的景物描寫。基于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考慮,是否可以抓住文章最核心價值的東西,加以方法的指導,使閱讀由原來的讀懂“一篇”走向讀通“一類”呢?答案是肯定的!《課程標準》要求,第四學段的學生要“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九年級學生在閱讀速度、閱讀方法和閱讀品質上都應該有所提升。溫儒敏教授說過:“授之以漁,要教讀書方法?!彼员竟?jié)課的“干貨”就是多種閱讀方法。
4.選載體
為了貫徹新教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理念,我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單篇精講課型設計,嘗試進行1+X群文閱讀教學。于是以“成長心路上的風景”為議題,根據(jù)文質兼美、兒童情趣、發(fā)展需要、文化拓展、教材關聯(lián)的標準,節(jié)選了曹文軒的四篇小說——《孤獨之旅》《魚鷹》《古堡》《小木船》,組成群文文本。這四篇選文均涉及少年成長這一話題,都在寫法上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心理描寫,來呈現(xiàn)人物內(nèi)心變化的過程,用大量詩化的語言描寫環(huán)境,幫助主人公情感的抒發(fā)。
5.明目標
基于內(nèi)容、基于語用、基于群文閱讀,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梳理心理變化,感悟“成長”主題。
(2)品讀景物描寫,初識“詩化”特點。(重點、難點)
(3)運用多種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二、規(guī)劃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設計,我采用王榮生教授的閱讀教學設計思路——依體式,定終點;緣學情,明起點;中間搭上兩個臺階。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在中間搭建兩個臺階,設計兩個遞進式的學生活動,分別是:1.追蹤“心路”,感悟“成長”;2.細品“景語”,尋找“詩意”。
新課導入:概括情節(jié),設疑導入
本節(jié)課是群文閱讀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生瀏覽四篇選文,概括故事情節(jié)。學生在概括情節(jié)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成長”二字,于是就用問題導入新課:作者是怎樣展現(xiàn)人物成長的?
環(huán)節(jié)一:追蹤“心路”,感悟“成長”
本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活動是:速讀比較,填情節(jié)梯。
1.速讀《孤獨之旅》《魚鷹》《古堡》三篇選文,劃出文中有關主人公心理描寫的詞句,完成情節(jié)梯,繪出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圖。
2.比較三段心路歷程,說說“成長”的含義。
填情節(jié)梯,是訓練學生速讀與篩選信息的能力。達到梳理心理變化的目標。進行問題導向的比較閱讀,可以提高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比較三篇選文,尋找成長過程的相似點,悟出成長的含義——兒童經(jīng)受苦難而變得堅強。正如曹文軒說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后才可能成為強者?!睆亩_到感悟成長主題的目標。
環(huán)節(jié)二:細品“景語”,尋找“詩意”
本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活動是:跳讀細讀,討論整合。
曹文軒說過:“風景在參與小說的精神構建的過程中,始終舉足輕重?!彼裕菊n的學習要從“識心理”過渡到“品景物”。
1.跳讀《孤獨之旅》,找出伴隨著杜小康心路歷程出現(xiàn)的景物描寫。
2.細讀這些景物描寫,組員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小組合作完成閱讀卡。
3.跳讀《小木船》,找出與《孤獨之旅》中相同的景物,比較這些景物描寫的異同。
4.比較求同,總結曹文軒景物描寫的共性,初識曹文軒“詩化小說”的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庇瞄喿x卡來引領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品味“景語”,還原“情語”,其實是把品讀景物描寫的方法滲透其中,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的方法。帶領學生交替使用跳讀與細讀的方法,訓練學生抓住作品的精彩片段,加以解讀欣賞,而忽略無關的內(nèi)容,從而提高閱讀效率。正如溫儒敏教授說的:“語文課要‘聚焦語用’,語文課要教給學生具體方法?!?/p>
交流討論是思想的提煉和語言的表達,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逐步提升。在集體建構過程中達成共識??偨Y曹文軒景物描寫的共性,其實就是把幾篇文章在景物描寫方面的特征整合在一起,學生對曹文軒“詩化小說”的理解就不再是一些零碎的知識了,而是一整套思維方法,這就進入到高階思維的境界之中了。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重點,也是亮點,因為它很好地體現(xiàn)了群文閱讀兩個最為核心的理念——“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和“集體建構”。
課堂小結:小結閱讀方法,推薦課外閱讀
總結貫穿課堂始終的多種閱讀方法——瀏覽、速讀、跳讀、細讀,推薦閱讀曹文軒的《草房子》,鼓勵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由閱讀節(jié)選走向閱讀全篇甚至是整本書。
三、講解重點問題
感謝各個小組的展示與分享!同學們,通過與文本對話,我們似乎離作者曹文軒越來越近了。
曹文軒說:“我是一個很在意風景描寫的作家。因為我認為,人物的行為、性格、情緒離開他生于其中的自然環(huán)境是無法得到最徹底的解釋的。”現(xiàn)在,老師把大家的閱讀卡匯總成以下表格,我們一起來比較表格內(nèi)容,總結曹文軒景物描寫的共性。
首先,我們來看景物的選擇。通過比較表格,我們發(fā)現(xiàn)兩篇選文都大量出現(xiàn)了流水和蘆葦?shù)拿鑼?。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在曹文軒的筆下會重復出現(xiàn)這兩個景物元素呢?有點難度,老師來提示一下吧。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大師的作品尤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曹文軒生于蘇北水鄉(xiāng)鹽城,二十年的水鄉(xiāng)生活在曹文軒的生命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變成了生命的給養(yǎng),融入到了曹文軒的文學生命中。所以,他選擇的景物,如大河、蘆葦、鴨子,都具有江南小鎮(zhèn)濃厚的水鄉(xiāng)風味,充滿詩情畫意。
接著,我們看看曹文軒是如何描寫景物的。可以從語言表達入手,發(fā)現(xiàn)它們用詞上的特點。白茫茫的一片水色、綠色浪潮般的蘆葦、黑色的暴風雨、風雨過后澄澈湛藍的天空,顏色的不斷變化推進、凸顯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調(diào)動多種感官,描寫景物的顏色、聲音、氣味,讓讀者如臨其境。還有句式上的特點——簡潔明快,節(jié)奏性強。我們可以一起來朗讀一下這兩個句子,好好感受一下。請讀出感情,讀出輕重緩急。
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
天天、月月、年年,水與蘆葦就這樣互不厭煩地嬉鬧著。
在朗讀中,我們感受到句式的變化帶來詩一般的韻味。此外,大膽的聯(lián)想想象,多次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景物與人之間情感互通的親密關系表達出來,詩意美妙。
老師喜歡用一句話形容曹文軒景物描寫的語言表達——視聽嗅覺全面開放,形聲色味應有盡有,長句短句錯落有致,比喻擬人形象生動,花草樹木善解人意,飛禽走獸富通人性。所以,語言的表達也是飽含詩意的。
主觀的感情與客觀的景物交融互滲,呈現(xiàn)出如詩如畫的意境。情隨景動,物我一體,人物詩意的情感注入景物中,使景物也具有溫度。
如此看來,曹文軒的小說在景物選擇、語言表達、氛圍營造和情感抒發(fā)上都飽含了詩意。曹文軒的小說既是小說又像詩,人們喜歡把它們稱為“詩化小說”。它們給讀者帶來的是一種“美”的感受。
曹文軒自己說:“生成美的途徑盡管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徑就是描寫風景。”以后,當我們閱讀曹文軒的小說時,就可以從風景入手,去感受其獨特的“美”。
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