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
【摘 ?要】整理和復習是小學數(shù)學重要課型之一,我將結合《“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整理和復習》的教學實踐闡述如何運用“變教為學”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復習課的再“生長”。
【關鍵詞】變教為學;再現(xiàn);發(fā)現(xiàn);糾錯;用錯
一、變“再現(xiàn)”為“發(fā)現(xiàn)”
在整理和復習時,有些教師習慣性把復習簡單理解為知識的再現(xiàn)和梳理,復習結果是呈現(xiàn)給學生一張知識結構圖,而學生對于知識之間為什么會有聯(lián)系,有怎樣的聯(lián)系卻知之甚少,究其原因是教師把復習的功能僅僅停留在數(shù)學知識的“再現(xiàn)”層次。復習的功能不能停留于此,而應該將知識的“再現(xiàn)”過程轉變了學生對知識產生的“發(fā)現(xiàn)”過程,進而實現(xiàn)溝通、深化知識,完善認知結構,提升數(shù)學能力的目的。
【片段一】溝通周長計算方法
1.提出問題:同學們可以根據(jù)這些圖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區(qū)別,把它們進行分類嗎?我們可以分幾類?
2.匯報與交流:
學生1:分兩類,第一類是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第二類是圓。
學生2:分三類,第一類是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第二類是梯形、三角形。第三類是圓。
3.追問:無論哪種分類方法,都把圓的周長計算方法作為特殊的一種。為什么這樣呢?
學生:圓的周長是一條曲線,化曲為直的方法把圓的周長轉化成為一條線段,從而發(fā)現(xiàn)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圓周率π。
4.小結:無論是怎樣的封閉圖形,圍成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第一次溝通引導學生在比較思考中深入思考周長計算方法的異同,發(fā)現(xiàn)圖形形狀不同,計算方法不同,但所求的都是圍成圖形一周長度的本質是相同的。
【片段二】探索面積公式推導之間的關系
1.布置任務,明確要求。
活動要求:
①說一說:每個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②試一試:把這些圖形按一定的先后順序重新擺一擺,用“→”表示它們推導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
③想一想:為什么可以這樣表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2.小組活動,教師指導。
3.展示交流,師生互動。
問題1:它們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吧?
問題2:為什么箭頭最開始從長方形引出來的?
學生: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第一個學習的。
追問:你還記得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嗎?
交流:面積的大小就是看所含面積單位的多少。一開始人們就是用這樣一個個的面積單位去測量。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長方形所含面積單位的多少就是它長與寬的乘積。后來,就直接用長×寬來計算它的面積了。
問題3:其他圖形面積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
問題4:對比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為什么后面兩個圖形要除以2呢?
交流: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拼組成一個新圖形,形狀改變了,面積也改變了;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時,雖然形狀改變了,面積卻沒有變化。
4.形成網絡,深化認識。(圖示略)
教師:那個圖形的面積公式與其他圖形有怎樣的關系?
學生: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最基礎的,其他的公式是根據(jù)它推導出來的。
教師:其實,這些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中用了一種十分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你們還記得嗎?
師生交流,完善板書:新圖形[轉化]舊圖形
第二次溝通就是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聯(lián)系,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把圖形重新擺一擺,用‘→’表示它們推導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的核心任務情境,將回憶公式的推導過程整合其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是探索其他圖形的起點。學生在計算三角形和梯形時容易漏掉“除以2”,在復習時教師通過抓住這兩種圖形面積公式推導中的共同點,再通過與平行四邊形的比較,使學生明確“除以2”的含義。
二、變“糾錯”為“用錯”
以往復習教學時,我們常常把學過的知識進行練習和講評,結果學生不愿意聽。我想其原因可能是我們僅站在教師角度考慮學生的需要,自然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教學設計前,我設計一份前測題了解學生對于圖形周長和面積的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基本圖形的正確率是90.5%,而組合圖形和解決問題的正確率分別為68.1%和70%。于是“組合圖形”和“解決問題”的典型錯誤就成為復習的關注點。在設計本課的練習時,我聯(lián)想到學生解答六年級上冊第66頁第9題的典型錯誤(見圖1)。如何有效利用這個錯誤呢?
圖1
在本課的教材中,有這樣一道習題(見圖2),第三個圖形的基本結構也有學生出現(xiàn)過類似的錯例。
圖2
為此,以學生解答六年級上冊第66頁第9題的錯誤為起點,這樣進行教學:
【片段三】錯例再現(xiàn)
1.出示錯例(見圖1)。
2.引導思考:這位同學的解答正確嗎?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對比思考:圖3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4.質疑:①算周長時,為什么又不算這條50厘米的線段呢?②它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1:因為這個50厘米的線段不是它的周長。
學生2:用圓的面積除以2,算出半圓的面積,再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圖3
【片段四】變式提升
1.出示題目:算一算,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分別是多少?想一想:你會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2.啟發(fā)思考:觀察這三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雖然它們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面積也變小了,周長卻沒有變化。
3.追問:為什么這三個圖形周長相等呢?
學生:把它們最下面的一條線段平移上去后,周長都是求半圓的周長和兩條50厘米線段之和。
4.小結:不僅在計算面積時,可以用轉化思想;在計算周長時,也可以用轉化思想?!稗D化”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還可以解決其他許多問題。
三、結語
這樣“再復習”的過程主動將學生的作業(yè)錯誤與教材練習進行有機結合處理,不僅引導學生在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圖形形狀發(fā)生變化,周長不變的本質,而且讓學生感受到“轉化”思想的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1]郜舒竹.“變教為學”從哪兒做起[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shù)學),2013(9).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