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藝芬
摘要: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主要場所,師生交往是青少年的交往方式之一。這些年,弒師案、學生跳樓、學生老師互打……這樣的事屢見不鮮。這些沖突與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緊密相關。因此,本文結合案例,分析影響青少年學生師生交往障礙的心理成因,希望能為學校培育青少年健康心理提供借鑒方法,從而提高青少年的交往能力。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師生沖突;學校教育對策
一、青少年學生師生沖突案例
案例一:
2018年12月23日晚,湖南湘潭鳳凰中學17歲高中生小凱(化名),在給班主任和家人留下兩封遺書、在黑板上寫下“我命由我不由天”后,從教學樓五樓一躍而下。事發(fā)前約一個半小時,小凱因被班主任李陽查出攜帶香煙,被后者揪衣領、用力推、腳踢,并被檢查了書包。
案例二:
2018年12月2日下午,松華中學李華在班級的階段性英語測試中作弊。班主任老師發(fā)現后,聯(lián)系了家長,在辦公室批評了他,并要求他在第二天早自習后向全班同學檢討。當晚,李華從11樓一躍而下, 16歲的生命停止了前行。
案例三:
2017年11月12日下午4時許,湖南省沅江市發(fā)生一起“學生弒師案”。當地一名16歲高三學生羅某原本計劃考試之后去鎮(zhèn)上買水果,因班主任臨時留下全班同學寫作業(yè),而與班主任產生矛盾。班主任批評羅某后,正準備撥通母親電話時,此時悲劇就在只有他們兩人的辦公室里發(fā)生了,站在鮑老師側后方的小羅突然掏出水果刀,刺向了班主任……
二、青少年心理特點分析
1、心智脆弱敏感
艾利斯的 ABC 理論認為,人們的情緒和行為 C 不是由刺激事件 A 引起的,而是由人們對刺激事件的信念、想法、認知 B 引發(fā)的。因此認知和信念是導致行為和情緒的重要原因,加上師生交往中,彼此地位和實力的不平等,社會角色間本身具有的矛盾和沖突,使得本身心智發(fā)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師生交往中顯得脆弱、敏感,缺乏抗壓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對某些行為產生誤解。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偏差、片面的認知,導致信任缺失,成為影響良好交往的障礙。存在以上心理特點的青少年,交往能力較差,容易放棄和教師的溝通,直接把不滿通過過激行為表達出來,也容易歪曲教師的用意,將小事放大,擴大矛盾。案例二中,心理承受能力弱、交往能力差是學生羅某殺害教師的原因之一。老師的批評教育本是良苦用心,羅某卻偏激認為老師是為難自己,而羅某不選擇進一步和老師心平氣和、開誠布公地溝通,卻用了一種極端、激烈的方式解決,導致了悲慘的結局。
2、情緒多變易沖動
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人有幾種最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青少年同樣有愛和尊重的需要,他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關心,因此當他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或者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可能會采用激烈的方式索取、表達。同時青少年的情緒表現為不穩(wěn)定,不善調節(jié)自己,反應強烈,富有理智感又充斥著沖動。另一方面,他們面臨的內在和外在的壓力,如自我統(tǒng)一性的形、學業(yè)和人際關系壓力等,也加劇了他們的情緒負荷。案例一和二中的學生行為都凸顯了該心理特點。李華承認了錯誤,卻沒有得到理解和尊重,小凱犯錯在教室內當面被老師打罵,兩者自尊和愛的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不善于通過其他方法調節(jié)負面情緒的他們,一沖動都選擇了跳樓結束自我痛苦。
3、獨立與自我同在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時期,隨著青少年年齡的不斷增長,與外界交流的欲望逐漸增強,但是由于很多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使他們變得自私、驕橫、暴躁,做事從來不為他人著想,尤其是在與別人溝通時,很多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些青少年學生既有成人感帶給他們較強的獨立性,又有觀念上的極端與行為上的“我行我素”。這些因素導致的結果是師生人際交往關系緊張,矛盾層出不窮。一旦這種心理傾向達到一定程度,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反抗或者輕生的心理傾向非常明顯,甚至對教師大打出手直至將教師殺害。
三、學校教育對策
1、實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康心理
學校要重視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形式多樣的方式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成熟的心智,從而擁有健康的心理。比如河南省鄭州市第四十五中學開發(fā)校本課程《心晴之家——開啟你的心靈之窗》。此外,還可開設情感教育課程,教育學生正確看待批評和壓力,開展戶外遠足活動磨煉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師在師生交往關系中的重要影響也不能忽視,學校可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讓有知識、有閱歷的老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在學生的成長驛站里充當心理指導師,言傳身教地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上述案例中,小凱的老師面對問題,采取了打罵的偏激方式,無形中激化了師生沖突,促成了小凱同樣以極端的方式回應教師的結果。如果該教師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她將采取更恰當的方式與小凱交往,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2、注重真誠對話,尊重、理解青少年學生心理
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認為,理解是交往的前提,語言是交往主體之間的媒介。青少年學生在師生交往中,經常認為教師誤解自己的行為而受到斥責,從而導致了師生關系的冷漠局面。這說明,學校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對話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機會,樹立真誠對話,尊重、理解青少年學生心理的教育理念。為此,學??稍诿總€班級門口安放“心靈驛站”信箱,使學生敞開心扉,積極主動處理和教師之間的關系,通過匿名書信的方式為師生之間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增進彼此的理解。
3、運用心理調適,調節(jié)青少年情緒
不善于控制情緒,就是抗挫折能力差的表現。教會青少年控制情緒,要從表達情緒和化解情緒兩方面入手。首先,教育學生在自己有情緒的時候學會表達出來,而不是憋在心里。其次,學校可以通過自我暗示、合理宣泄等方式來調節(jié)青少年學生的情緒。沙盤游戲、繪畫藝術治療等心理活動也能有效排解學生的不良情緒,深受學生喜愛。同時,學校還可開展團體活動輔導,將教學樓走廊兩側的墻壁設計為涂鴉墻,讓學生用手中的畫筆表達內心的情緒。
參考文獻:
[1]柴珍珠.改善師生關系讓學校發(fā)展充滿力量[J].人民教育,2018(6):34-37.
[2]寧雅舟.關于師生沖突的案例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11-12.
[3]許名健,趙娟.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對緩解中學生心理壓力的啟示 [J].科教文匯,2015(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