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琪
摘要:目的 利用循證護理的方法研究階段式康護護理模式在顱腦外傷術后康復作用 方法 選取我院神經外科共30人作為研究對象(時間范圍:2018年6月至2018年月)。通過隨機方案,將患者分為實驗組(15例)和對照組(15例)。實驗組行階段式康復護理,對照組常規(guī)神經外科護理。結果 實驗組Barthe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腦卒中風險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階段式康護護理在神經外科腦損傷術后康復中效果較好。
關鍵詞:階段式康復護理;顱腦外傷;術后護理;價值
顱腦外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的損傷,原因多見于外力撞擊所致。因為患者頭部受到重大沖擊,易傷害腦神經和腦實質,故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一般頭顱損傷分為頭皮損傷,顱骨損傷和腦損傷,病情依次加重[1]。另外,腦部外傷的康復是極其漫長的過程,不僅是涉及外部傷口的護理,也與術后神經康復鍛煉有關系。因此護理方式十分重要[2]。在本文中,我們利用階段式康復護理模式,以期獲得較好的護理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外科共30人作為研究對象(時間范圍:2018年6月至2018年月)。納入標準:(1)通過頭顱CT和MRI確診顱腦外傷;(2)患者外傷符合《外科學》手術和臨床診斷標準;(3)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者有嚴重的心肺功能衰竭;(2)患者因各種原因退出實驗。通過隨機方案,將患者分為實驗組(15例),其平均年齡(34.5±4.3)歲和對照組(15例),其平均年齡(33.35±3.3)歲。兩組病人在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神經外科常規(guī)護理,包括床單位護理、藥物護理和健康宣教等。
實驗組采用階段式護理模式,術后三階段不同,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1)術后1天內患者腦水腫期:此時叮囑患者應該絕對臥床24小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行心電監(jiān)護,密切關注患者瞳孔狀況,有無放大,電筒照射反應是否靈敏。同時注意由于此時患者下肢制動,可利用治療機器進行下肢按摩,防止術后下肢血栓的形成。(2)術后1~2天穩(wěn)定期:此時應對患者進行一定的肢體鍛煉和恢復訓練,恢復患者的肌力水平。另外,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根據循證護理的要求,患者的心理健康對術后康復十分重要。(3)術后2天~一周內:此時應鼓勵患者在床上活動,待患者可以在床上進行短暫的上下肢活動后,可訓練站立,行走和上下樓梯等平衡性鍛煉。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和腦卒中風險量表評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AS軟件3.0版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Barthel 評分對比
實驗組Barthe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腦卒中風險量表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腦卒中風險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十分常見但危及生命的疾病。特別是當患者的腦實質和腦神經受損可能呈現一種不可逆性發(fā)展,這個時候康復護理便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近年來階段式護理從循證護理的角度進行發(fā)展,個性化的護理模式可能更實用于神經外科病人。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術后階段式護理組在Barthel評分和腦卒中量表評分上都是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術后從虛弱到康復到痊愈階段是一種螺旋形反復上升的階段,不是點到點的跳躍式的呈現[3]。例如,對于一名顱腦損傷患者,術后24h內可能病情穩(wěn)定,但術后一天后可能出現一些列并發(fā)癥,導致他從恢復期倒轉進急性期,比如腦疝、出血、感染、中樞性發(fā)熱甚至癲癇。這要求我們護理人員在患者的不同病情階段給予不同的針對性的護理[4]。再例如,在患者的康復階段,此時患者的主要矛盾就是日常生活能力,護理人員此時再把重點放在常規(guī)護理的生命體征檢測上,便有失偏頗。
綜上,階段式護理模式值得在神經外科護理中推廣。
參考文獻:
[1]葉玉梅,宋晴. 階段式康復護理在促進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分析[J]. 健康研究,2017(5):589-590.
[2]周園,王駿,曾蕾,等. 階段式康復護理干預用于手指屈肌腱損傷對康復效果及并發(fā)癥的影響[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8,15(11):113-116.
[3]孫慶山,王芳,林永杰,等. 多模式鎮(zhèn)痛結合分階段康復治療對全膝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8,33(3).
[4]夏靜霞.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外傷患者神經、肢體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響[J]. 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9):1424-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