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牽手互助”教學策略就是結(jié)合擴展區(qū)學校地域特點,采取“牽手”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使“差異性互補”最大化。本文結(jié)合城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特點,闡述“牽手互助”教學策略的具體應用。
拓展區(qū)學校每年接收的外來務工子女的較多。在此情況下,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習水平參差不齊?;诔墙汲踔袑W生的現(xiàn)狀,近年來,可以采用“牽手互助”的課堂教學策略,力圖讓“每個學生都能學習”。
一、“牽手互助”教學策略概述
牽手互助”教學策略是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陽光下快樂成長”的育人理念和“每個學生都能學習”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引入“合作學習”元素,刻意放大結(jié)對“牽手”的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使“差異性互補”最大化,是適合城郊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發(fā)展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策略。
“牽手互助”教學策略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根據(jù)學力差異,將學生劃分為“右手”(學習能力較強者)與“左手”(學習能力較弱者),二者結(jié)成一個“牽手對子”,再由三個相對等距的“牽手對子”結(jié)成為一個“牽手組”?!盃渴纸M”是“牽手”研討活動的基本單位。在一個小組內(nèi),首先對6名學生進行編號(1-6號),奇數(shù)號學生為“右手”,偶數(shù)號學生為“左手”。在“牽手”研討期間,1號學生為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秩序。6號學生負責匯總答案;回答問題時,優(yōu)先提問“左手”,隨后“右手進行補充”。此外,“左手”解決不了的學習問題可以尋求“右手”的幫助,“牽手對子”內(nèi)部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尋求“牽手組”的幫助。組內(nèi)成員分工明確,有序討論,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實效,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問題。
二、城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牽手互助”教學策略
(一)科學預設,實現(xiàn)有效牽手
在牽手互助的視域下,小組合作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發(fā)揮學生的合作力量,共同解決問題。因此,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課堂問題設置應有一定的難度。片面地追求課堂“熱鬧”,忽視問題本身的合理性,“牽手”研討只會流于形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置一些顯而易見或過于簡單的問題,起不到發(fā)展學生思維的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九課《守護生命》中“守護生命,要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知識點學習中。筆者曾經(jīng)見過這樣的一段課堂實錄:首先播放一段《超級演說家》的視頻片段,里面的主人公因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患上癌癥。進而設置出了三個問題,由“牽手”研討。這三個問題分別是:(1)視頻中的她為什么會得癌癥? 學生答:熬夜、不經(jīng)常體檢、常玩手機(2)除視頻提到的外,你還知道哪些行為會損害健康?學生答:飲食不規(guī)律、劇烈運動、濫用藥物等。(3)我們應該如何保持身體的健康?預防癌癥?? 學生答:多運動、健康飲食等。表面上看,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邏輯清晰,但實際上問的都是學生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完全沒有討論的必要,反而浪費了大量的課堂組織時間。因此,在組織“牽手”研討時,必須要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合作中,通過合作來解決學習問題,而不是把討論片面地流于形式。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是“牽手互助”的前提
從教學的角度上來看,組織“牽手”研討的根本目的不是讓小組生成答案,而是讓小組成員每一個都能夠思考,每一個都通過合作而提高。但從現(xiàn)實來看,很多“牽手”研討完全是組內(nèi)“優(yōu)等生”掌舵,而學習能力相對弱的同學在這種環(huán)境下往往會形成惰性,長此以往甚至會不參加討論,認為和自己沒有關(guān)系。因此,教師在組織小學討論時,要讓“左手”同學進行匯報,“右手”再進行補充。
此外,討論一定要建立在每位同學的獨立思考只上,思維的舞臺上不僅要有“右手”,更需要“左手”。例如,在講授“人們的精神發(fā)育不完全受物質(zhì)條件制約”這一知識點時,可以使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雷海為的案例。在展示材料后,拋出問題:(1)雷海為 為什么要堅持學習傳統(tǒng)詩詞?(2)物質(zhì)條件貧窮的外賣小哥,最后也能成長為精神富有的詩詞“冠軍”,說明了什么?(3)除了朗誦詩詞外,你還知道哪些活動可以養(yǎng)護我們的精神?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且有一定難度,符合“牽手”研討活動的要求。但在問題展示之后,應先給學生2分鐘獨立思考,再進行討論。通過獨立思考,使學生真正能夠帶著獨立思考進行合作探究,增強合作學習實效性。
(三)突出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牽手”研討活動中,可以采用“背景—設問—思考—總結(jié)”固定生成模式。這種模式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提升歸納總結(jié)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突出了核心素養(yǎng)中的“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科學精神”等要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背景—設問—思考—總結(jié)”模式,雖然能夠達到有序生成的效果。但長期一成不變,也會引發(fā)學生的疲勞感。因此,“牽手”研討活動形式與方法要不斷創(chuàng)新。例如,對于“守護生命,要掌握自護自救的方法”這一知識點,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展示兩組材料,每一幕提供A、B兩種選擇。第一幕:“某地突發(fā)強烈地震,當?shù)啬持袑W宿舍三樓寢室的7名同學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墻皮也開始脫落,這時,他們會:”A? 迅速躲在床鋪或書桌下;B 用被子裹好身體,跳到樓下逃生。
材料第二幕:“一會,墻皮迅速掉落,但好在他們在床鋪下,沒有被砸傷。地震停止后,他們發(fā)現(xiàn)宿舍樓發(fā)生傾斜,房門被石塊堵住。又過了兩天,沒有人來救援,大家也愈發(fā)感到體力不支,有人出現(xiàn)脫水的癥狀。接下來他們的選擇是:”
A.輪流鑿門,盡快打開通道;B靜待救援。在這兩幕材料中,分別組織學生讀材料,“牽手”研討,并說明選擇A或B的理由。此案例將學生的選擇進行A、B的劃分,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從而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宋曉麗.牽手學習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107.
[2]司艷瑩.淺談牽手學習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應用[J].才智,2018(32):131.
[3]閆婷婷.淺談牽手課堂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5):177-178.
作者簡介:
王思義(1992-),男,大連市大連灣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職稱: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