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麗瓊
摘要:在小學教育中,當前階段對老師的職責要求早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傳道受業(yè)解惑”,更多的是需要老師們針對學生的德育方面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教育和引導。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占有很大的地位。德育教育對引導學生們形成健康的思想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感恩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探討提升學生感恩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感恩教育;小學;德育;價值
小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們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感恩教育作為小學德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感恩教育應該同其他重要的思想品德一樣被給予重視。
1 感恩教育在小學素質教育中的價值
1.1 責任感的培養(yǎng)
感恩是一種責任意識,更是一種公共意識。懷有感恩之心,方能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才能行動去對自己負責,進而奉獻社會。小學階段的學生們,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正處于形成時期,需要依靠道德教育進行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才能讓學生們體會到父母及老師們的艱辛,才能明確自己所居有的責任感。
1.2 對學生人格的塑造
感恩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在當前許多家庭教育中,不少家庭的父母都在過度的呵護孩子,讓孩子的自我空間減少。與此同時,孩子們沒有辦法體會到人生中的艱難,只是一味地活在父母的庇護下,沒有辦法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進而會認為父母對我好是理所應當?shù)?。這樣的孩子,他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少了社會上的歷練,便會一味的認為,一切都很容易得到。在感恩教育中,通過對孩子進行引導,讓他們體會到社會上掙錢的艱辛,才能懂得心存感激,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1.3 生命教育
在小學的德育教學中,老師們往往容易忽視對生命觀念的教育。造成學生對生命和死亡概念的缺失,甚至有可能發(fā)生慘痛的現(xiàn)實。在素質教育中,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們熱愛生命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同時教學者可以融入父母給與生命、互敬互愛等內容,激發(fā)學生們的感恩之心。
2 小學教學中感恩教育實施的策略
2.1 營造良好氛圍,樹立感恩意識
在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中,教育者應該讓學生們明確自身在校園里以及生活中的權利。與此同時,老師們在向學生灌輸感恩意識,在給學生提出要求時,放平姿態(tài),進行平等對話,和學生們一起研究,讓學生們自己培養(yǎng)出感恩意識,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的感恩。
例如:目前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生活水平提高,父母對孩子比較放縱,大多數(shù)家庭的孩子其實沒有體驗過做家務的辛苦。老師應該結合這種實際進行與學生的討論,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對做家務的認識。這樣的教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的自我個性得到了展示,激發(fā)了學生們的熱情,可以更好地促進感恩教育的進行。
2.2 開展感恩活動
在小學的的德育教學中,可以通過給學生們留下任務,讓學生們自己去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認識感恩,使感恩理念融入學習。例如:可以通過采用主題班會、手抄報比賽等以感恩為主題的活動。這樣,學生們的積極準備,讓校園里面充滿了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進而對學生們感恩之心的培養(yǎng)有著促進作用。
同時,針對不同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老師們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特點開展適合的感恩活動,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增強感恩意識。比較切合生活的感恩活動有例如:為父親洗頭、為母親洗腳、為老師遞水等簡單的容易完成的任務。
總之,應該立足于學校的實際,開展適合于學生的感恩教學,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培養(yǎng)感恩之心。
2.3 注重施恩獎勵
在小學階段,學生們的思想還是不成熟的。對于學生而言,一次施恩的過程,可謂是一次升華。教學者應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獎勵體制,讓學生們從最初的為了獎勵而施恩,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認識感恩,培養(yǎng)感恩之心,到最后的主動施恩。這樣,不僅激勵了學生們去施恩,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感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獎勵體制有利于學生們提高投身于感恩的積極性并且對學生們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有著很大的幫助,還可以讓學生們具備成就感。
2.4 打造生活課堂,引導學生們的公民意識
在傳統(tǒng)的小學德育教學中,往往都是用好久好久之前的故事,學生們有的在家里都已經聽了很多遍,這些故事已經嚴重的與現(xiàn)實脫節(jié),會讓學生們產生抵觸心理,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認同感,故事中所蘊含的感恩道理學生們根本不會理解很多。因此,想要利用德育教學傳輸感恩給學生們,需要找到更加現(xiàn)實的例子,通過理論宣講,引起學生們的聯(lián)想,還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思想與感恩意識。
同時,在德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的方式給學生們講解,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素材,將現(xiàn)實中的近階段發(fā)生的事件更加生動完整的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且老師需要將德育教育,內熟于心,外熟于形,在學生深入課堂當中,提升對課堂的滿意度,對課堂認同感加強。例如:教師教導學生們對大自然形成感恩,要教育學生形成節(jié)約用水的習慣。老師需要從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我意識入手,通過探討讓學生們明白自己是這個社會中的一個成員,自己是需要承擔節(jié)約用水的責任的。這樣一來,會讓節(jié)約用水的觀念深入學生心中,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2.5 強化課堂實踐
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沒有實踐環(huán)節(jié)。這也是制約著學生感恩觀念實施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想結合,展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并且找準自己的定位,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
在開展小學教學時,通過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自我思考,讓學生們找清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并且將自己的理解展示到課堂上,進行交流,強化課堂效果,提升感恩意識。
3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性格的重要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是小學德育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學工作者需要接著深入研究,挖掘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有效方式和策略。感恩屬于責任及公共意識,感恩意識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同時,感恩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景,形成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王玲.論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與實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30-131..
[2]梁帶基.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與實施[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6):390,429.
[3]黃文珍.探討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與實施[J].讀與寫,2018,1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