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鈺婷
初聽《什么是教育》這一書名時,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無聊的“教科書”,閱讀時才發(fā)覺其中頗具哲學意味。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雅思貝爾斯所理解的教育,我認為這個詞是“鮮活”,教育是“人”的教育,它關乎靈魂,不應該是機械僵硬的,不應該被全盤計劃的,它應當如水一般豐盈,浸潤人的靈魂,使人擁有廣闊無垠的精神世界。“如何教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解讀。
一、以自由生成的視角捕捉教育的閃光——精神信仰
雅思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應先獲得自身的本質(zhì)。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本裥叛霰緫斒墙逃举|(zhì)的閃光點,然而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社會,缺乏信仰正是極易被忽視的危機。反思當下我們的教育,不可否認的是教育正逐漸異化為技術。
這讓我聯(lián)想到之前讀的一篇文章,文章把教育歷程比喻成一場“通關游戲”,教育只是輔助通關的技術。的確,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似乎已經(jīng)漸漸忘記教育的目的。恢復高考以來的三十多年,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越跑越快,也越來越累,卻很少停下來問一問自己,我們?yōu)槭裁匆寂埽拷逃坪跻呀?jīng)變成我們?nèi)粘I钪胁坏貌蛔龅睦泄拢航處熒险n是為了謀生;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上學是規(guī)定,非義務教育階段是為了通過考試。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教育的本質(zhì)正逐漸湮沒,呈現(xiàn)出工具性特征:學生們希望通過教育獲得有用的技能,從而能夠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增強自身就業(yè)市場的競爭力,進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zhì)財富。如果教育不能幫助他們實現(xiàn)這些目標,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拋棄它。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的游戲,只要投入時間和金錢,配置強大的“裝備”,就可以通關。教育需要精神信仰,需要靈肉交流。正如雅思貝爾斯所言“所謂教育,是人與人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的傳遞、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蔽覀儜宰杂缮傻囊暯侵泵娼逃嬲慕逃^對不是依靠“全盤計劃”造就的。因為一些所謂的“計劃”并沒有把自身限制在必須可計劃之事上,反而侵吞了屬于人的自由,接踵而來的只會是過度訓練、知識堆集,這些都是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的。教育應當自由生成,正如雅思貝爾斯所推崇的蘇格拉底“催產(chǎn)式”教育原則。教育應促使學生從內(nèi)部產(chǎn)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歸屬于某一可以棲身的觀念體系,泯滅自身鮮活的個性。
二、以靈動智慧的語言勾勒教育的羽翼——歷史傳承
雅思貝爾斯在書中經(jīng)常提及“歷史”一詞,他十分重視歷史傳承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他認為“沒有歷史我們將失去精神。”可見歷史傳承非常重要。在雅思貝爾斯看來,歷史傳承最重要的是精神。當人存在的根基因震撼而動搖要重建根基之時,那些精神的本質(zhì),只能依靠歷史回憶得以保存。正如雅思貝爾斯所言“這種回憶方式并不是作為過去單純的知識,而是當下生活的力量,缺少它,人仿佛又變成了蠻荒時代的人?!?/p>
歷史傳承的精神力量是人們更為需要的,并且這是一種導向整體的精神力量。“什么地方導向的歷史性精神被破壞,那里的教育事業(yè)就會陷入危機?!毖潘钾悹査拐J為不能忽視整體歷史,他批判那些鄙棄歷史流傳作用的人,指出他們所謂的教育只不過是那些不分古今的技能教育、實用知識和有關當代世界的探源問題。
真正的教育當然不僅如此,因而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不僅要正確認識歷史,還要全面認識歷史。要讓孩子們通過了解全面的歷史,尋根溯源、直面過去,喚醒歷史性精神和生命意識,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誰,為何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風俗、文化來自何方,清晰以后的道路怎么走,樹立理想和目標。人的一生雖然漫長,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不過只有一件而已。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喚醒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nèi)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事。
那么如何進行歷史的傳承呢?雅思貝爾斯認為這需依靠語言,因為精神遺產(chǎn)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傳給我們。我想這樣的語言勢必是靈動智慧的,以此勾勒教育的羽翼,方能令千百年來依舊熠熠生輝的教育精神得以傳承。
三、以回歸本真的陶冶撥動教育的琴弦——愛與潛能
雅思貝爾斯說“愛是教育的原動力,愛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觀。”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現(xiàn)行教育越來越缺乏愛心,以至于不是以愛的活動,而是以機械的、僵死的方式從事教育工作。愛的理解是師生雙方價值升華的一個因素,但實現(xiàn)它的途徑似乎已不是教育,教育的運用恰恰阻礙了愛的交流。反思我們當下的教育,這樣的問題更為嚴峻。
毋庸置疑,愛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堅持“愛滿天下”的原則。他說“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shù)臓I養(yǎng)。有了適當?shù)臓I養(yǎng),才能發(fā)生高度的創(chuàng)造力,因而教育應當充滿愛?!苯處煂W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要傳達真正的愛實屬不易,臺灣的高震東先生曾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p>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之愛?雅思貝爾認為升華、實現(xiàn)潛能、成為自己是愛的三個維度??刂撇⒎菒?,相反,控制會使教育的愛落空,愛是對人不自由束縛的解脫。如果沒有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只是忙于為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條件,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提高學生多少分數(shù),這些都是放棄教育責任的表現(xiàn)。教育之愛只有被每個個體真正理解、接受并轉(zhuǎn)化為一種內(nèi)在需要并表現(xiàn)在外在的教育實踐生活中時,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愛。與這樣的愛緊密相關的是潛能,正如雅思貝爾斯所言人類有著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教育只能根據(jù)人的天分和可能性來促使人的發(fā)展,教育不能改變?nèi)松哂械谋举|(zhì)。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到天分中沉睡的因素,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能認識到的一切。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劃定而只能在實際中觀察把握。教育就像一個個房間或者是一條條道路,可以擴充,也可以變味,它時常會提醒我們,可能還存在著一些我們沒有關注到的智慧空間,那些充滿精神內(nèi)涵的意義空間,也許會由于我們的忽視而被棄置。
而表達真正的愛、激發(fā)潛能,需要以回歸本真的陶冶來完成。陶冶的目標是全面的造就人,鑄造人的本質(zhì),讓人的本質(zhì)顯現(xiàn)出來。陶冶沒有半點強制意味,完全出于自愿,不是單純的知識占有,而是通過改變?nèi)耍瑤椭顺蔀樗约?,如此真正喚醒其?nèi)在精神。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教育”的鮮活,我理想的教育就是這樣一種如水一般豐盈,浸潤靈魂,而又潤物無聲的美好狀態(tài)。誠然我們不能憑借一己之力改變當下的大環(huán)境,但我始終相信每一個教育者、每一種教育行為,都是對教育本身的闡述,捍衛(wèi)教育也應該成為我們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