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英
摘要: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七篇中,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闡述分配關系,說明分配關系和生產關系的內在關聯(lián)。生產方式是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 不同的生產方式生產不同的的生產關系。一定的生產關系又決定分配關系。通過對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之間聯(lián)系的進行分析,馬克思認為不可將二者割裂開來進行分析,生產關系與分配關系相互作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分配關系都是暫時存在于一定時期,不具有永恒性。
關鍵詞:資本論、生產關系、分配關系
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七篇中,馬克思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和生產關系。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通過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工人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各種收入的來源。工人通過工資獲得收入,是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工人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資本家通過利潤或利息形式上、土地所有者在地租形式上所取得收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了這種分配方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包含工人階級與資本家對抗性,反映在分配關系也同樣具有對抗性。因此,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和分配形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一樣,將會被更高級的社會生產關系,以及分配關系所代替。關于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的關系,馬克思主要從三個層面展開了分析。
一、資本主義分配形式和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質。
第一,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分配形式。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價值分為三個部分,勞動者以工資形式獲得收入,資本家以利潤的形式獲取價值,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歸土地所有者。這種價值歸屬于不同的人的分配形式表示,不同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以不同的方式獲取勞動者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
第二、資本主義分配關系不是自然關系。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經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的。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這種分配關系看作是自然關系,是從人類生產、發(fā)展的各種規(guī)律產生的關系。馬克思否定這種說法。他指出,資本主義分配關系不是自然的關系,分配關系具有歷史性。同時,不同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其分配關系都有其特殊性,這是由社會的生產關系決定的。上述觀點只看到所有社會分配關系里分配關系的共同性,而忽視了各自的特殊性,因而不能正確認識特殊歷史條件下分配關系的特殊性質。
第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是永恒的。一些經濟學家雖然認同分配方式具有暫時性,但卻否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性、暫時性,在他們看來,生產關系是永恒的,而分配關系是認為制定的制度,社會財富的分配只受法律與習慣的支配,受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影響,因而是暫時的。這些經濟學家把生產關系與分配關系分開來看的觀點,其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統(tǒng)治,認為分配方式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永恒不變的。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只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特定階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是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相適應,二者都具有歷史的、暫時的性質。
二、資本主義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的本質關系。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先于分配關系而存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錯誤的從產品分為工資利潤和地租開始研究分配問題。實際上,產品的初次分配,可分解為資本和收入,作為勞動者收入的工資,最先是作為可變資本掌握在資本家手中的可變資本,用于購買勞動力,只有作為工資付給工人以后,才以收入的形式存在。而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都首先作為資本的形式存在。可見,在新價值分割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之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早已存在了。
第二,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生產關系中最基本的問題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而在占有生產資料之前,是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這種分配關系“確是生產關系本身內部由生產關系的一定當事人在同直接生產者的對立中所執(zhí)行的那些特殊社會職能的基礎。這種生產關系賦予生產條件本身及其代表以特殊的社會的質。它們決定著生產的全部性質和全部運動?!痹谫Y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和土地的所有權必須以這種分配為前提,即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這種生產條件的分配和在此基礎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歸不同的生產條件所有者之間的分配,或者說生產條件的分配和產品的分配是不一樣的。產品的分配“值得是對產品中歸個人消費的部分的各種索取權”。正是由于資本家占有生產條件,才能把這些生產條件作為資本,作為剝削工人的手段,并占有全部剩余價值,從而形成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分配關系。
三、對資本主義分配關系本身的研究。
馬克思首先指出,既然工資是以勞動力為前提,利潤以資本為前提,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產條件的一定社會性質和生產當事人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關系只是歷史的規(guī)定的生產關系的表現(xiàn)”,它既表現(xiàn)為生產關系的結果,又會反作用于生產關系。當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資本家通過利潤形式獲取收入。即資本家在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競爭的外在壓力下,會將一部分利潤轉化為資本,進一步購買機器、原材料和勞動力,用于擴大再生產。這種分配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對再生產起著支配作用。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馬克思得出結論:“所謂的分配關系,是同生產過程的歷史地規(guī)定的特殊社會形式,以及人們在他們的人類生活的在生產過程中相互所處的關系相適應的,并且是由這些形式和關系產生的。這些分配關系的歷史性質就師生關系的歷史性質,分配關系不過表現(xiàn)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馬克思分析的出以下幾個重要結論:生產關系產生分配關系,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相適應;分配關系只是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質,同時也就決定著分配關系的歷史性質;隨著一定生產關系的消失,與之相適應的分配關系也會消失。
馬克思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與日益發(fā)展了的生產力之間就發(fā)生了沖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社會大生產,必然產生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滅亡和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的建立。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資本論: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