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繁雜亂的大千世界,如何存內(nèi)心一份靜氣。
老子曰:“我濁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边@是圣人的智慧和境界。
眾生的心性被世俗塵埃蒙蔽幽深,無法做到入世與出世的天然轉(zhuǎn)換,空度半生無禪意詩韻的年華。蜀人李旭峰,字非岳,已過“五十而知天命”之年,終回歸山水,寄情于書畫,入室姚葉紅先生門下實乃天意也。
兒時受母親的熏陶,酷愛繪畫。國畫從白描花鳥蟲獸、臨摹芥子園畫譜入手,勤學不綴,樂此不彼,由生好靜隨喜之態(tài)。成年后每每回味兒時學畫的狀態(tài),卻不得真味!誠如老子言:“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性本愛丘山”。十多歲時,拜蜀中山水畫名家劉嘯林學習中國畫山水傳統(tǒng)技法,寒暑假期均游于正通順街成都市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內(nèi),當時研究所內(nèi)云集眾多蜀中老一輩花鳥和山水畫大家如朱佩君、伍端、陳亮清、劉嘯林、羅其鑫等,廣泛見識了傳統(tǒng)的中國畫技法;70年代末更有緣跟隨著名“山峽畫派”創(chuàng)始人岑學恭、花鳥畫家蘇葆楨短期觀摩學習……
本該在學藝的道路上一直走下,但大學畢業(yè)后因工作的原因棄筆了,深感遺憾!不過年少時的賞鑒濡染,卻養(yǎng)成了自己眼高手低的境地。如今重拾畫筆,自然須“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這一直是內(nèi)心的向往,也是對筆墨的追求。余以為,中國書畫,特別是山水畫之根本在于逸致放達。于筆墨中表達獨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于線條中編織時空的簡致和詩意,其實也是人類精神追求之本生,藝術(shù)高度則在其次。學畫必先以古人為師,此為形而下之方法論,后必跳出古人以造物為師,舒心中逸氣,則是形而上之世界觀或宇宙觀了。藝術(shù)的追求也正在于此。
一幅作品的好壞,終究要表現(xiàn)于形式,畢生探求而不止。往往喜好自己的作品能達到蒼潤沉雄、樸拙幽邃的筆墨表現(xiàn),希望與人以時空的遐想和可居可游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