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保君
中圖分類號:G823.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09-090-01
1 研究目的
為了避免跳遠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發(fā)生,運動員在訓練期間,應用科學的訓練手段進行訓練,提高自身防止意外損傷的意識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對高校跳遠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研究,仔細研究跳遠運動損傷發(fā)生的原因,了解高校跳遠運動損傷的現(xiàn)狀,總結相對應的預防對策與建議,為跳遠運動員在今后的訓練與比賽中提供借鑒,避免再次出現(xiàn)運動損傷,從而提高他們的運動水平。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筆者通過對北京市先農(nóng)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和北京體育大學跳遠專業(yè)共28名運動員(其中男性運動員有15名,女性運動員有13名)進行問卷調(diào)查,將獲取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并分析損傷的原因所在。
3 結果分析
3.1 跳遠運動員損傷的現(xiàn)狀分析
3.1.1 研究對象技術等級
本研究對北京市先農(nóng)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和北京體育大學共28名跳遠運動員進行了調(diào)查,其中,國家健將級運動員占? ? ? 3.57%;國家一級的占28.57%;國家二級的占64.28%;二級以下的占3.57%。
3.1.2 跳遠運動員損傷的發(fā)生率
研究發(fā)現(xiàn)在所調(diào)查的28名跳遠運動員中一年期限中有不同程度運動損傷的有26名,占研究對象的92.85%,總損傷次數(shù)56次,人均2次,這表明跳遠運動員損傷情況較為嚴重。
3.1.3 跳遠運動員損傷的部位
通過對28名跳遠運動員的調(diào)查,在26例損傷的人次之中踝關節(jié)損傷有17人次,占總比率的65.38%,占第一位;腰部損傷有15人次,各占總損傷比率的57.69%,占第二位; 膝關節(jié)損傷有10人次,占總比率的38.46%,占第三位;小腿部損傷有7人次,占總比率的26.92%,占第四位;大腿部損傷有6人次,占總比率的23.07%,占第五位;髖關節(jié)損傷有2人次,占總比率的7.69%,占第六位。
3.1.4 跳遠運動員損傷的種類
經(jīng)統(tǒng)計,跳遠運動員損傷的種類共有8種,在26例人次的損傷中,韌帶拉傷的有14人次,占總比率的53.84%,占第一位;關節(jié)損傷有12人次,占總比率的46.15%,占第二位;肌肉扭傷有11人次,占總比率的42.31%,占第三位;骨膜炎有8人次,占總比率的30.7%,占第四位;挫傷有4人次,占總比率的15.38%,占第五位;腱鞘炎有3人次,占總比率的11.53%,占第六位;滑囊炎有2人次,占總比率的7.69%,半月板損傷1人次,占總比率的3.84% 。
3.1.5 跳遠運動員損傷的程度
運動損傷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jù)分析的角度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由一次外傷所造成的并有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的列為“急性損傷”;凡損傷原因不明,由多次細微損傷累積所致,局部呈酸、麻、脹、疼等癥狀列為“慢性損傷”。損傷按照解剖學分類分為骨性損傷、肌肉損傷、關節(jié)損傷,依照其損傷程度可分為:傷后仍能按照教學訓練計劃進行體育鍛煉列為“輕度損傷”;傷后一周內(nèi)不能按照教學訓練計劃進行體育鍛煉,需要停止或減少局部活動的列為“中度損傷”;傷后一周以上完全不能運動的列為“重度損傷”。在發(fā)生損傷的26名跳遠運動員中有20名運動員出現(xiàn)急性損傷,10名運動員出現(xiàn)慢性損傷。急性損傷的病發(fā)率為76.92%,慢性損傷的病發(fā)率為38.46%。在發(fā)生損傷的26名跳遠運動員中有10名運動員屬于輕度損傷,占38.46%;有14名運動員的損傷屬于中度損傷,占53.84%;有2名運動員的損傷屬于重度損傷,占7.69%,可見跳遠運動員的損傷在病程上多屬于急性損傷,損傷的程度主要是輕度損傷和中度損傷。
3.1.6 跳遠運動員損傷發(fā)生的時間
在所發(fā)生損傷的26名跳遠運動員當中有12名的損傷發(fā)生在10—12月份,所占總損傷人數(shù)的百分比為46.15%;有6名運動員的損傷發(fā)生在7—9月份,所占百分比為23.07%;有4名運動員的損傷發(fā)生在4—6月份,所占百分比為15.38%;有4名運動員的損傷發(fā)生在1—3月份,所占百分比為15.38%。可見,跳遠運動員的運動損傷主要發(fā)生在10—12月份和7—9月份,4—6月份與1—3月發(fā)生的損傷相對較少。
3.1.7 跳遠運動員損傷的原因
通過對28名跳遠運動員進行損傷原因的調(diào)查,總結出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其中,有18名運動員認為與準備活動有關,有15名運動員認為與運動疲勞有關,有11名運動員認為與技術因素有關,有10名同學認為與身體素質有關;另外還有自我保護意識,注意力不集中,局部負荷過重,心理因素和場地因素等。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 跳遠運動員發(fā)生損傷的部位集中在踝關節(jié)、腰部損傷、膝關節(jié)損傷、小腿部損傷、大腿部損傷、髖關節(jié)損傷。跳遠運動員損傷的種類主要是韌帶拉傷、關節(jié)損傷、肌肉扭傷、骨膜炎、挫傷、腱鞘炎、滑囊炎、半月板損傷。
4.1.2 跳遠運動損傷的病程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以急性損傷為主,損傷的程度分為輕度損傷、中度損傷、重度損傷。跳遠運動損傷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0—12月份和7—9月份。
4.2 建議
4.2.1 加強體能訓練獲得體能儲備,獲得全面協(xié)調(diào)的身體素質,從而為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打下基礎,最終提高運動員的成績。合理安排訓練的內(nèi)容和負荷。
4.2.2 重視動作技術的分析和研究,針對運動員出現(xiàn)錯誤的技術動作進行及時的指正。
4.2.3注意調(diào)節(jié)心理情緒因素,跳遠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時的動機過高或過低都有可能造成運動損傷。重視訓練后的放松運動和恢復措施。
參考文獻:
[1]宋德海.對我國優(yōu)秀跳遠、三級跳運動員的運動損傷流行病學調(diào)查與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1.(02):47-50.
[2]李文明.我國部分體育院校跳躍類高水平運動員膝關節(jié)損傷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
[3]宗春林.跳遠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diào)查與分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