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軍,也是明代最負盛名的將領之一。他的成功,和他父親戚景通的教誨密不可分。戚家人愛國尚武的家風深深地鐫刻在了戚繼光的靈魂深處,最終鑄就了他抗倭傳奇的顯赫威名。
戚家世代從軍,戚景通也一直都是明朝軍隊中的一支中堅力量。56歲時,戚景通才生下戚繼光,他十分疼愛這個幼子,也希望兒子可以繼承戚家世代從軍的光輝事業(yè),因此他給兒子起名為“繼光”,并且對他嚴加管束,耐心教誨。
戚景通在工作時常常把戚繼光帶在身邊,因此戚繼光從小就接觸到很多行軍打仗方面的事情,這在他小小的心靈里播下了尚武的種子。而戚景通很快就發(fā)現了兒子軍事方面的天分,在戚繼光跟小伙伴們玩打仗游戲的時候,他會悄悄來到孩子們的身邊,一邊陪孩子們玩,一邊尋找機會給孩子們指點戰(zhàn)術,并教育他們要為國家而戰(zhàn)。
有一次,戚景通問兒子:“繼光,你的志向是什么?”戚繼光回答說:“兒子志在讀書?!?/p>
戚景通非常欣慰,但是仍然不忘開導兒子:“讀書時要始終記得忠、孝、廉、潔四個字,否則書讀得越多反而越壞?!痹谶@次交談后,戚景通還特意命人把這四個字刷在了墻壁上,讓兒子隨時都可以看到。
戚景通經常用岳飛“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國家就興旺”這句話督促戚繼光,讓他終生牢記這句話,認真讀書,勤奮習武,報效自己的祖國。戚景通在臨終前,把戚繼光叫到身邊,告訴他“孩兒呀,為父的唯一能給你留下的遺產,就是我身邊的這部兵書了,這是我一生的心血,我所有的從軍經驗都在里邊了,將來你用它報效國家吧!”戚繼光跪在地上,雙手接過這部凝結了父親殷殷期望的《戚氏兵法》說:“孩兒一定不懈研讀這部兵法,不管將來遇到什么艱難險阻,我也絕不會丟棄您的教誨與囑托!”
從此,戚繼光立志繼承父親的事業(yè),把“不求安飽,篤志讀書”和“身先士卒,臨敵忘身”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開始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他在詩作《韜鈴深處》中寫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這句詩成為他畢生的真實寫照。
為達到組建“戚家軍”的宏愿,戚繼光付出了無數的心血。
戚繼光生活的年代戰(zhàn)亂不斷,以日本浪人和武士為主力的倭寇經常騷擾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qū),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抗擊外侮,戚繼光遍訪祖國各地尋找良好的兵源,最終在浙江省義烏發(fā)現了很多樸實勇武的礦工與農民。于是,戚繼光毅然樹起旗幟,組建了一支屬于自己的軍隊,戚家軍就此成立。
戚家軍以嚴明的軍紀,高水平的訓練以及強大的戰(zhàn)斗力而聞名于世,而戚繼光在經過苦心鉆研之后,為這支軍隊配備了“鴛鴦陣”“三才陣”等精妙陣法,使戚家軍成為了一支抗擊倭寇的王牌部隊。百戰(zhàn)百勝的戰(zhàn)績和高達十余萬的殺敵紀錄,使戚家軍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窮兇極惡的倭寇一提到戚家軍就會臉色大變,渾身發(fā)抖。
忠誠、正直、驍勇、清廉……正是戚景通為戚繼光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最終才成就了一代名將的千古英名。
(廣東教育出版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