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旭 段艷汝
摘? 要: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在飛速發(fā)展,但我國大多數(shù)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與生產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問題,難以滿足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符號學原理指導下設計出博物館核心文化資源的系列化產品,是突破當前文化衍生產品困境的重要途徑。產品的設計過程與符號傳達系統(tǒng)相似,將經典館藏資源核心文化進行編碼,結合博物館所在的地域與民族文化內容,增強用戶在解碼文化內涵時的體驗,提高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
關鍵詞:產品設計;符號學;博物館;核心文化;系列化
現(xiàn)代博物館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教育推廣場所,博物館中的藏品是一個時代的寫照,能體現(xiàn)一個地區(qū)和民族的特色文化風貌。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1],是傳達博物館所承載文化內涵的重要方式,與旅游、文化產業(yè)緊密結合,對本地區(qū)的文化和歷史有較好的傳播效用,加深游客對地區(qū)文化的印象和認同感,助力經濟發(fā)展邁向新臺階。
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要能夠在滿足受眾的文化價值需求基礎上傳遞更多正能量。在體驗經濟時代,產品設計的概念及評價已超出對功能、造型、材料等方面一般的關注,更多聚焦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向用戶提供新鮮、豐富及全面的體驗[2]。因此,需要把握好與其他博物館相似文化內容的區(qū)分程度,這是避免當前文化衍生產品同質化現(xiàn)象的重要舉措。運用符號學的觀點,在符號傳達過程中,設計師作為發(fā)信人,將館藏經典文化資源編碼并傳達給作為收信人的用戶。將博物館的核心文化內涵傳遞給用戶并獲得認同是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的關鍵,是獲得受眾對博物館文化認同的鑰匙,是加深用戶對文化衍生產品文化價值印象的重要途徑。
一、文化衍生產品設計與符號學相聯(lián)系
符號是人造的具有傳遞信息作用的媒介,符號系統(tǒng)是由能指與所指構成的雙面體傳達系統(tǒng)[3],將符號學視角帶入產品設計,文化衍生產品設計過程與符號傳達過程相似(如圖1)。符號傳達系統(tǒng)的基本構成包括:發(fā)信人、收信人、編碼規(guī)則、信文、信道、噪聲。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開發(fā)包括:設計師、用戶、設計生產、產品、運輸、瑕疵。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具有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情感寄托、使用體驗等價值,將符號學原理應用到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當中,有助于產品在科學化、理性化的設計過程中融入藝術形式,使設計出來的產品能滿足使用人群的新需求。
二、符號傳達系統(tǒng)中的博物館文化元素衍生
(一)文化元素的符號編碼
編碼文化元素是藏品的文化內涵按照一定的設計規(guī)則來構建的,在開始之前根據(jù)設計對象、目標用戶以及使用情境等綜合因素來確定衍生文化的內容范圍。以目標用戶對文化衍生產品的實用價值、象征價值以及情感價值的需求為引導,確定產品的外在表現(xiàn)和承載的文化內涵[4],進而塑造出能被廣泛認可的文化衍生產品。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作為文化元素的編碼者將對應的文化元素編碼,選用一種接受范圍廣的編碼規(guī)則組建。在當代消費觀念下,統(tǒng)一的市場不復存在,個性化市場已經形成[5]。產品的實用價值已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非物質價值需求,而產品的設計出發(fā)點決定了產品承載著文化和情感價值的雙重特性。這就要求設計師設計編碼規(guī)則時要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和自身素質確定好產品的價值偏向,然后再將博物館的核心文化元素提取出來進行編碼,巧妙地融入產品設計當中。
(二)文化元素的符號解碼
消費者是文化衍生產品文化內涵的符號解碼者,用戶在自身背景和環(huán)境背景的綜合影響下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解讀信息符號能力,對產品外延和內涵信息進行解碼,還原設計師想要表達的文化內涵,并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觀念。這種解碼能力的廣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戶的自身背景和時代環(huán)境,自身背景如受教育程度、世界觀、財富、經驗、愛好,等等,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如政策和時代主題。
產品的使用功能由產品的客觀存在決定,但產品的情感價值、象征價值受用戶的主觀意志影響。由于個體間存在差異,用戶對產品文化內涵的解碼在理念和結果上存在無數(shù)種可能,產品的整體與構成它的文化部分之間存在欠缺解讀、過分解讀和錯誤解讀的可能,影響產品文化體現(xiàn)的效果。設計師的編碼過程與用戶的解碼過程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設計師在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受眾的人群特征,使用最具代表性和最被廣泛認可的編碼規(guī)則來對文化元素進行編碼。既利于用戶在解碼過程中解讀產品整體內涵,又能仔細體會產品部分文化內涵的深度,增加產品的趣味性。
(三)文化元素傳遞的信文、信道
文化元素在被編碼后,生產制造出的產品及其表現(xiàn)出的形態(tài)、色彩、材質、結構、交互、包裝、價格等方面是設計師和博物館為了傳達特定的文化目的和功能的信文。信文品質的高低與產品的生產制造水平有直接關系,是理念落實的現(xiàn)實途徑。信道則是產品的運輸環(huán)節(jié),包括產品的包裝、物流運送以及最終展現(xiàn)在消費者面前的展示環(huán)境等。消費者購買文化衍生產品的意愿與產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有關,恰當?shù)陌b和展示氛圍與文化內涵相輔相成。
(四)減少文化衍生產品的噪聲干擾
從產品設計角度出發(fā),應對噪音干擾的產品符號設計存有以下方法:避免產品外觀磨損導致的產品語義分歧;產品語義符合用戶定位下用戶的經驗范圍[6]。在充分調查消費者的消費意向與價值追求后,除去包裝和運輸環(huán)節(jié)造成產品外觀的損壞。信文質量還受設計師的設計能力和生產制造水平的制約,當前批量化生產的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除了缺乏設計外,還存在產品生產粗濫等問題,這些非設計上的瑕疵都沖擊著消費者對文化衍生產品的熱愛。
三、開發(fā)系列化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
(一)文化衍生產品的系列化設計
展示環(huán)境、核心文化、建筑造型等方面是一個博物館區(qū)分度的體現(xiàn)。開發(fā)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應選擇核心文化資源,將編碼后的產品外觀作為系列化產品的視覺主題,進行統(tǒng)一處理,使之與產品風格相協(xié)調,會有效提高產品的文化識別度[7]。使用系列化設計策略將對擺脫同質化現(xiàn)象、提高博物館文化影響力有重要作用,可以從產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和深層次的文化寓意方面進行探索。產品的外在表現(xiàn)是易于實現(xiàn)產品系列化設計的途徑,但存在較為簡單沒有新意的弊端;系列產品在文化寓意上的緊密關聯(lián)能使產品本身具有更多趣味,這需要設計師深入挖掘目標文化的精髓。
(二)調整編碼規(guī)則的變量
博物館觀覽人群存在共性和個性,在一個時代下,個體表現(xiàn)出的價值取向整體上是相似的,但在個體的接受能力、審美水平、經濟水平、世界觀、需求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導致個體的消費動機差異較大。在符號學原理指導下的博物館核心文化資源衍生產品系列化設計,以及在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編碼規(guī)則使得輸出的產品可根據(jù)文化信息源的變化以及編碼規(guī)則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當設計師確定了以博物館核心文化資源作為設計出發(fā)點時,編碼規(guī)則就成了自變量,輸出的產品則是因變量。
設計師調整編碼規(guī)則就能輸出相對應的產品,合理地使用編碼規(guī)則中的因變量,可以設計出既存在差異又有聯(lián)系的產品。產品在視覺感官上的體驗效果結合文化價值的認同感,將可能觸發(fā)其他感官上情感的共鳴,增加用戶對產品的情感并加深體驗的印象,令人難忘[8]。在編碼文化信息時應將核心文化資源與其相關聯(lián)的文化資源聯(lián)動,挖掘產品系列化開發(fā)的潛質,豐富產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和內在文化趣味。對于擁有大量文化資源的博物館,設計開發(fā)文化衍生產品是一個設計——反饋——設計的循環(huán)過程。在設計產品時可以根據(jù)用戶對產品的反饋來調整設計,對獲得認可的本館產品從外觀、結構、色彩、功能、文化隱喻等層面出發(fā),推出“兄弟”產品,形成系列化風格。
四、結語
從符號學角度指導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開發(fā),將符號傳達系統(tǒng)映射到產品設計過程中有利于文化衍生產品設計的科學化、理性化與藝術化的融合。在充分調研受眾的價值取向、消費需求、情感需求等影響因素后,以博物館中的核心文化資源作為設計出發(fā)點,設計師調整編碼規(guī)則中的自變量(個人對產品的理念想法),設計系列化產品的概念;生產制造提升產品的外在品質,減少非人為噪音對產品傳遞信息的干擾,使得產品具有更強的綜合競爭力。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設計師在開發(fā)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時需要扎根于文化本源,與時俱進地升級設計觀念,提升設計思維,增強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的競爭力,擴大博物館文化影響力,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將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把故宮文化帶回家[N].中國文化報,2016-04-25(4).
[2]張凌浩,婁明,何娟.產品符號感官體驗中的藝術通感轉譯[J]. 包裝工程,2018(6):14-19.
[3]吳瓊.基于符號學的產品設計[J].包裝工程,2007(9):128-130.
[4]陶陽.產品語義學及其在汽車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6.
[5]楊先藝.論產品設計的個性與差異性[J].裝飾,2007(1):16—17.
[6]吳瓊,褚鵬.產品符號設計過程中的噪音控制方法研究[J]. 包裝工程,2016(16):95-98.
[7]殷科.巴楚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6(6):151—154.
[8]張憲榮.設計符號學[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洪旭,南京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yè)設計工程。
段艷汝,南京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