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詩歌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該如何“對話”?筆者認為要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充分運用想象的策略,來構筑立體的對話體系。古詩《小兒垂釣》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位活靈活現的孩童,將天真、頑皮、認真、專注巧妙地融為一體。欣賞著形神兼?zhèn)涞娜宋镄蜗?,我在層層推進的想象中引導學生體悟童年的純真與美好。
一、對話編者,豐富“稚子”形象,激活想象
《小兒垂釣》入選過多個版本教材,插圖中的小兒形象不盡相同,在“蓬頭”的細節(jié)上,更是風格迥異,反映了編者對小兒形象理解的差異。
在教學時,我先啟發(fā)學生想象:“你覺得‘蓬頭’是什么模樣的?”學生或借助插圖,回答“扎個發(fā)髻”;或回憶電視情節(jié),描述“僅留三毛”;還有聯系自己的生活,直白“什么都不打理”……各種形象應有盡有。我肯定學生的想象后,出示多個版本的小兒形象來印證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的想象更具體化。之后,我再引導學生:“瞧,小兒形象是不同的,那他們會干哪些好玩的事情呢?”有了對小兒“蓬頭”形象的感知,學生走進小兒的生活就水到渠成,想象也順其自然地被激活了。
二、對話課堂,生成“側坐”動因,呼應想象
在課堂上,當教師賦予了學生最大的想象空間時,學生回應的不僅是活躍的思維,還有“無心插柳”的驚喜。
教學“側坐莓苔草映身”時,我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讓學生感受:在莓苔遍布、綠草叢生的地方釣魚,他真是個率真的孩子。這時,一個學生說道:“他不僅是個率真的孩子,還很聰明。一是這個地方有很多魚;二是為了怕滑倒,才側坐著?!笔茄?,為什么是側坐呢?我不動聲色地把問題拋給學生:“側著坐,只是因為擔心滑倒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奮不已地說著,各種想象流淌在語端,有“怕坐在青苔上,一不小心會滑倒”的擔心,有“側著坐容易穩(wěn)住魚竿,魚兒容易上鉤”的沉穩(wěn),有“側著坐可以減小目標,在綠草的遮掩下不被魚兒發(fā)現”的聰明……各種想象,多元理解,與“草映身”的意境相呼應,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所以,傾聽學生,與課堂對話,生成越豐富,課堂就越有活力。
三、對話學生,演繹“招手”意趣,展演想象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苯處煈撟鹬貙W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展現自我的風采。
“路人借問遙招手”的“招手”是怎樣的動作呢?學生的模仿表演是各不相同,極富個性。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選擇伙伴,自由聯想,在問路人和小孩的角色體驗中融入角色,展現自我,釋放個性。招手是讓問路人走近身旁,還是擺手告訴問路人“不清楚”?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每一位學生個性不一,想象自然不同,但一定要強調是很有禮貌地“招手”。所以,當課堂上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招手”表演時,我尊重每個學生的想象。課堂需要不同的聲音,想象也應該如此。
四、對話詩境,詮釋“怕得”內涵,提升想象
教學古詩要引導學生走入詩的意境,心生感觸,當走出古詩后能性情開啟。在學生理解“草映身”的意思后,我反問他們:“在這個地方,他不‘怕’什么呢?”學生興奮地說著:“長青苔的地方一定很潮濕,他一點也不擔心將褲子弄臟?!薄皩?,他也不怕滑到河里去?!薄斑@兒雜草叢生,蚊蟲一定不少,他好像也不怕。”……在學生各抒己見后,我再次啟發(fā):“他真的什么都不‘怕’? ”從學生瞬間凝然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們已然在想象和思考中走入了古詩的情境。“怕”這樣一個小小的字眼就把小孩的內心世界解析得妙趣橫生,把古詩的意境描繪得情意生動。這就是沉靜在詩境中想象提升后的結果。
想象是古詩教學中教師要靈活使用的策略。把課堂交給學生,在平等對話中讓學生放飛想象,他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將越發(fā)濃厚,古詩也將越發(fā)彰顯魅力,會融入學生的生命成長中。
(作者單位:福建福鼎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