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洪強
摘要:地質建模是利用有限的數(shù)據(jù),結合工程師的判斷,選取合理的地質統(tǒng)計學方法,對三維地質體實現(xiàn)定量表征。地質模型的準確性取決于地質認識的程度,而地質體由于埋在地下不能直接可見,較短時間很難實現(xiàn)對地質體的全部認識。因此,地質認識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隨著油田開發(fā)的不斷進行,地質體的認識逐步加深。筆者按照地質模型建立的特點和應用特征,將地質建模分為資料分析、地質建模、模型檢查、模型驗證、模型跟蹤等五個階段,建模是個動態(tài)耦合的過程,本文以某油田CL塊為例,詳細闡述動態(tài)建模在薄互層低滲透油藏中的應用。
關鍵詞:薄互層;非均質;動態(tài)建模;數(shù)值模擬
薄互層低滲透油藏縱向上層多、層薄,儲層非均質嚴重,建立客觀的地質模型難度大。本文以某油田CL塊為例,針對開發(fā)中后期資料豐富及地質特征,提出了動態(tài)建模技術的思路,將建模分為數(shù)據(jù)分析、地質建模、模型檢查、模型驗證及模型跟蹤等五個階段,通過對地質體的反復認識,不斷修正模型,減少儲層的不確定性,提高模型的精度和質量。實際應用表明,該技術能夠有效的支持薄互層低滲透油藏的地質建模,能夠為該類油藏的深度挖潛提供技術支撐。
1.薄互層低滲透油藏地質建模
某油田CL塊是在大型鼻狀構造背景上被南北兩條邊界斷層所夾持的地壘,主力含油層系為沙四上,為濱淺湖亞相的灘壩砂沉積。沙四上縱向上分為5個砂層組、21個小層,單層厚度一般為1-3米。經過四十多年的注水開發(fā),剩余油分布極其復雜,本次研究選取的主力油層沙四上作為研究對象,在精細油藏描述的基礎上,建立薄互層低滲透油藏的精細地質模型,為下步調整方案設計提供基礎。
1.1資料分析階段
為了準確地描述儲層,增加剩余油預測的精度,多學科油藏研究已經成為油田開發(fā)中重要的技術手段?,F(xiàn)代的油藏描述將油藏地質、地球物理、生產測井、試井、油藏模擬、經濟評價和方案設計等多學科、多專業(yè)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地質建模和油藏數(shù)值模擬,實現(xiàn)油藏的數(shù)字化、可視化。地質模型的準確程度取決于地球物理、生產測試等手段所獲得資料的可靠性。
1.2地質建模階段
1.2.1儲層格架建模
薄互層低滲透油藏縱向上層多、層薄,常規(guī)的建模方法易造成穿層的現(xiàn)象。為了準確表征該類油藏層間的關系,使構造具有較強的繼承性、層間保持合理的協(xié)調關系,本次利用層次建模的思路建立構造模型。層次性是地質現(xiàn)象的固有特性,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規(guī)律。因此,有必要對不同規(guī)模、性質、形態(tài)及方向的地質體開展油藏描述,分層次建立儲層模型,更好地反映儲層的變化規(guī)律。在地層格架建模中,按照由粗到細、由大到小的沉積序列,依次建立段、油組、小層、砂層的構造模型,組成合理的地層格架。首先利用地質分層數(shù)據(jù)和地震解釋數(shù)據(jù)建立層沙四上的構造模型,其次在沙四段內部建立五個油組的格架模型,然后在油組內部建立小層模型,最后,在小層內部建立砂層模型。該模型既保證了地質構造的完整性,又較好地體現(xiàn)了薄互層砂體的空間展布特征。
1.2.2屬性建模
隨機模擬在表征不確定性和非均質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在資料信息相對較少的開發(fā)早期階段,具有較強的實用意義。但在資料豐富、成果較多、儲層認識相對清楚的油田開發(fā)中后期,利用隨機模擬開展屬性建模,一方面由于信息量大易造成數(shù)據(jù)的冗余,另一方面隨機建模中不確定性的累加效應,都會導致最終的儲層地質模型和實際地質情況出現(xiàn)較大偏差。
1.3模型檢查階段
利用已有地質認識對模型進行驗證是建模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對地質模型的驗證與修正是個比較復雜的過程,修正質量與地質建模人員的水平、經驗以及對工區(qū)的認識等許多因素有關。所建立的地質模型應該與靜態(tài)認識基本一致,若存在較大差別,應該對建模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逐步檢查。
1.4模型驗證階段
CL塊層間物性差異大、開發(fā)歷史長、生產井措施頻繁,歷史擬合的難度較大。為了提高模型的精度,分層系建立儲層的流體模型;為了提高歷史擬合的速度,采取“粗細相結合”的思路開展擬合,“粗”是指利用速度快、精度低的流線模擬對全區(qū)的指標進行擬合,初步認識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細”是指利用精度高的黑油模擬對單井指標進行擬合,全面認識剩余油的分布。CL塊斷層復雜、非均質嚴重,歷史擬合過程中需要對地質模型進行反復修改,提高模擬的精度。油井C6-34井與水井C6-18間存在一條斷層,從地震剖面上及后期鉆遇的井中都能夠得到證實,斷距約25米。
1.5模型跟蹤階段
地質模型對未知區(qū)域起到預測的作用,所鉆新井對模型給予驗證。根據(jù)該塊的地質特征,結合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在該塊部署零星井4口,其中油井1口,水井3口。油井投產后,該井日液15.2t,日油4.1t,含水73%,與模型預測結果基本一致。但油藏邊部的1口水井,模型預測油層厚度6.6米,而實鉆只有3.5米,由于儲層物性差,該井達不到配注要求。因此,在模型跟蹤時,對該井區(qū)的油層厚度進行修改,并對井區(qū)的孔隙度、滲透率等物性參數(shù)重新建模,重新跟蹤模擬水井的注入情況。
2.應用效果
通過資料分析階段對數(shù)據(jù)的篩選與分析、地質建模階段選取合理的方法與理念、模型檢查階段的精心分析、模型驗證階段反復修正及后期的長期跟蹤,建立了某油田CL塊的三維地質模型。截至到目前,通過對三維地質模型的反復修正,工區(qū)模擬計算的綜合含水率、油藏日平均產油量、油藏累計產油量等多項指標與實際油藏開采曲線吻合程度比較高,單井擬合率達到82%,說明建立的地質模型較好地反映了儲層內部的結構特征,可用于剩余油預測,可作為開發(fā)調整的指導依據(jù)。
3.結論與認識
儲層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很復雜,建立的地質模型并不是確定的、唯一的,其不能解決油田開發(fā)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建立精確的地質模型是個長期的過程,隨著地質工程師對儲層認識程度的增加而加深。針對薄互層低滲透油藏的地質特征,本文提出了利用動態(tài)建模的思路建立儲層地質模型,指出建立高精度的地質模型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該技術圍繞建立客觀精確的地質模型,在資料分析階段,通過對地質體的認識,篩選地質和生產數(shù)據(jù);在建模階段,綜合運用地質、地震、巖心分析、測井、測試及生產動態(tài)等資料,利用層次建模技術建立儲層的格架模型,利用相控建模技術建立屬性模型;在模型檢查階段,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檢查模型的合理性;在模型驗證階段,利用數(shù)值模擬技術,根據(jù)生產井的擬合情況,評價模型的可靠性;在模型跟蹤階段,根據(jù)新井地質資料、生產情況對模型進一步修正。動態(tài)建模技術是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反復對模型進行論證與修正;并隨著開發(fā)的不斷深入,地質模型的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強。
參考文獻:
[1]呂曉光,姜彬,李潔.密井網條件下的儲層確定性建模方法[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1,20(5):19-23
[2]孫立春,高博禹,李敬功.儲層地質建模參數(shù)不確定性研究方法探討[J].中國海上油氣,2009,21(1):35-38
[3]關文龍,等.稠油油藏注蒸汽開發(fā)后期轉火驅技術[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1,38(4):452~462
[4]黃繼紅,等.注蒸汽后油藏火驅見效初期生產特征[J].新疆石油地質,2010,31(5):517~520
[5]寧奎,等.火燒油層理論與實踐[M].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10,59~61.
[6]張方禮,火燒油層技術綜述[J].特種油氣藏,2011,1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