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
【摘 ?要】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就是要教學生會聽話、會寫字、會閱讀、會口語表達、會寫作。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好奇的心靈火花,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訓練之關鍵。有興趣,就有愛好;有愛好,就有動力;有動力,就有效果。讓學生有興趣主動地去參與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反復訓練各種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并終生受益。
【關鍵詞】小學;語文能力;培養(yǎng);實踐
一、課堂閱讀教學要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歸根到底是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要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但是,時間讓給學生后,我們會面臨三個問題:一是學生會不會學?二是學生能不能學?三是學生想不想學?
(一)會不會學,這是方法問題
我在教學中先一點點地教方法,讓學生一點點地用方法,最后達到熟練地使用方法。如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參考書里明確提出要教給學生并且訓練學生品讀句子的方法與能力,我就用半學期的時間進行圈點勾畫的品讀句子專項訓練。這個學習過程的模式是:一畫二讀三標(標哪些字或詞該讀重音)四問(問為什么讀重音?)五答六寫體會。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參考書里明確提出要教給學生并且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我就讓學生使用:“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疑問詞來提出問題,用半學期的時間進行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專項訓練。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后,就會試著開始自己走路了。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中高年級“我主動”課堂教學模式?;舅悸肥牵何乙x,我認我寫,我問我答,我要理結構,我要談感想,我要展示,我要交流等等。
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落實,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實。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尤其注重展示與評價,及時充分肯定學生自己的所學所悟,不強加,不武斷。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比較濃厚,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穩(wěn)步提升。
(二)學生能不能學,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問題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練出來的,不能靠傳授,更不能靠灌輸。有教育家說:“我們一直干的是把饅頭嚼碎吐在學生的嘴里的勾當。我們無法讓學生學吃飯,卻反過來抱怨學生是笨蛋?!边@話雖有些偏激,但是這是要我們放權,讓學生自己學吃飯,自己學走路,自己學騎車。如果我們總是擔心讓學生自主學習太慢,完不成教學任務,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效率,教師就包辦代替,永遠把孩子抱在懷里,那么這個孩子就不能學會走路。我們陷在了一個“教師包辦代替——學生不會學習沒有學習能力——教師只能包辦代替不敢放手”的惡性循環(huán)中。在這個惡性循環(huán)中,教師不放手,是導致學生沒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源。任何生命的成長,都是在靜默中發(fā)生的。身體長高、種子發(fā)芽、花朵綻放等都是在靜默中完成的。
我在教《凡卡》一課時,大部分時間,課堂是靜默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靜靜地練習寫字,靜靜地朗讀課文,靜靜地批注文本,靜靜地續(xù)寫《信寄出去之后》。安靜,占了課堂的一半時光。但是,學生的思維是靜水深流的。批注課文和寫信,表面上看是非常安靜的,但對話正在進行著,這是學生和文本的深度對話,也是學生和自己的深度對話。就是在這樣的安靜中,學習悄然發(fā)生,思考悄然進行,智慧悄然增長。
這時,教師只是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安靜地行走在學生中間。學生坐姿歪斜的時候,我扶一把;學生學習困難的時候,我?guī)鸵话?學生有精彩發(fā)現(xiàn)時,我點個贊;學生學習挫折時,我鼓鼓勁。我盡量把舞臺交給學生。
(三)學生想不想學,這是興趣問題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學生學習的充分必要條件。課堂上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課堂的高效就無從談起。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學習積極性就高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門就是打開的,思維也處于興奮狀態(tài),易于接受知識。
在這種情況下,表達或表現(xiàn)的欲望會十分強烈。反之,學生的狀態(tài)是慵懶的,思維是遲鈍的,情緒是低沉的,心門是封閉的,學習就是三心二意的,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這部分學生就游離于整個課堂之外,這樣的課堂就是低效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學習,使出渾身解數(shù)吸引學生。用高尚的品德,兒童化的語言,淵博的學識以及高超的教育教學能力讓學生喜歡自己,進而喜歡所教的學科。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處理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提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如在教學《生死攸關的燭光》一課時,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保護情報全歸功于杰奎琳行嗎?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會提問才會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探求欲望。比如,教師直接問“什么叫光合作用?”這個問題很難讓學生有討論的欲望,因為光合作用的概念缺乏討論價值??梢栽囍鴮⑦@個問題變化一下:“通常情況下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植物會長得好,但是在沙漠里陽光如此充足,植物卻長得不好,這是為什么?”這樣的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一定利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蔽业睦斫馐墙滩氖菍W法指導的例子,教材是思考方法訓練的例子,教材是寫作方法訓練的例子。教材是學生學習使用語言規(guī)律的例子,教材是文章結構的例子。教學中要利用好這些例子讓學生掌握方法和規(guī)律,但要真正形成熟練運用還需要大量閱讀,大量練筆。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教師著眼點定位太低,著眼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著眼點是把哪個考點教給學生,甚至是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其實,語文教學著眼點應該是掌握知識,積累語言,提高語感,學習寫法,訓練能力。
在訓練能力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上用時過多,用的精力過多,甚至在一二年級,教師都要把教材給學生大加一番剖析。問問我們的學生本節(jié)課到底收獲了什么?有多少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加了,有多少學生的能力得到發(fā)展了?本節(jié)課學生的參與率到底有多少?語文教學的根到底在哪兒?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不是教師講給他的?是不是師生之間對答“演”出來的?我認為,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學生自己讀出來的,是學生自己練出來的,不是扭捏作態(tài)、故弄幽曲、賣弄招搖的復雜過程,掩人耳目“做”出來的。
在教學中,我沒有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灌輸給學生,沒有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而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學生自讀自悟,雖然悟得膚淺,但是訓練了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我所做的只是關鍵時候的點撥和提升,追問和補充。在四五年級的教學參考書里,教學目標第一條是這樣寫的: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什么,或是體會什么。從沒有說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感受什么,或是體會什么,或是了解什么。
簡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流程,還時間給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充分進行語言實踐。這個語言實踐之一就是讀。語感的形成主要靠誦讀,靠在誦讀實踐中浸潤、領悟與積累。
我從教已30年,求學經(jīng)歷11年,回憶這11年的求學經(jīng)歷,怎么都回憶不起教師怎么給我講語文的。倒是有一次讀書讀哭了的經(jīng)歷還比較清晰:記得是三年級的一個早自習,語文教師沒有來,班干部就讓全班學生自由讀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好像是寫一件特別動人的故事,情調(diào)感傷,我在一遍遍地讀著,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傷心起來,現(xiàn)在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時我前面的一個同學突然轉(zhuǎn)過來對我的同桌說:“你聽,他在哭?!边@時我才醒悟過來,眼里似乎濕濕的。我現(xiàn)在特喜歡誦讀,喜歡欣賞電視詩歌散文,追其原因,也許就是那次整整一個自習的誦讀給我的語文學習埋下了一枚種子。我是不是應該慶幸那個早晨語文教師沒有來?如果他來了,我是否就像今天的眾多小學生一樣跟著教師云里霧里地猜謎語呢?
參考文獻:
[1]魯曉玲.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2013(7).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