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
【摘要】目的對比分析羅哌卡因和利多一布比卡因應用眼科手術中球后麻醉的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眼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180例手術治療患者,均采用球后麻醉,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2組,每組90例,對照組給予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研究組給予羅哌卡因,對比兩組麻醉效果。結果研究組麻醉滿意時間稍長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中口述疼痛者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術后1、3、6h口述疼痛者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中患者角膜水腫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羅哌卡因與利多一布比卡因均為眼科手術球后麻醉中起效時間相當,但羅哌卡因鎮(zhèn)痛效果良好,術中角膜水腫及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可作為球后麻醉首選的麻醉劑。
【關鍵詞】羅哌卡因;利多-布比卡因;眼科手術;球后麻醉;效果
目前,眼科手術大多采用局部麻醉,局麻效果直接影響手術操作,麻醉劑是否會引起不良反應,也會影響手術操作和效果以及恢復情況。由此,選擇麻醉效果好且不良反應低的麻醉藥物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羅哌卡因為臨床廣泛應用的新型長效酰胺類局麻劑,其具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毒性低,感覺和運動阻滯分離的優(yōu)勢,但是將其應用于眼科手術的報道鮮有,本次筆者為探析其在眼科手術中球后麻醉的效果,將其和利多一布比卡因球后麻醉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旨在尋找更加有效且安全的麻醉劑,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
本次筆者隨機選取我院眼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180例均行秋后麻醉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排除局麻藥過敏者,藥物或酒精依賴者,精神疾病者,交流障礙者,均無角膜器質性病變、葡萄膜炎、角膜炎、青光眼等病史。采用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90例中男56例、女34例,年齡16-72歲,平均年齡43 38±5.48歲,手術方式:體腔注藥術23例、青光眼手術34例、膜周邊切+玻璃體腔注藥術17例、玻切+注氣術12例、硅油取出+人工晶體懸吊術4例。研究組90例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2.56±5.68歲,手術方式:體腔注藥術25例、青光眼手術33例、膜周邊切+玻璃體腔注藥術15例、玻切+注氣術11例、硅油取出+人工晶體懸吊術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手術方式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組具有可比性,均在知情下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接受手術并參與本次研究。
1.2麻醉方式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1h給予0.1g苯巴比妥、1ku蛇毒血凝酶,手術期間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無創(chuàng)血壓,常規(guī)沖洗結膜囊,對照組患者給予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照1:1溶液8ml,研究組給予1%羅哌卡因和0.9%氯化鈉1:1混合液8ml,于結膜囊點3-4滴行表面麻醉,采用上方球周+半量球后注射法于眶下緣外1/3-2/3交界處皮膚進針,沿著眶壁垂直刺入2.5-3.0cm,抽吸無回血后注射2ml左右麻醉劑,在眶上緣中點進針,沿著眶緣垂直進針2-2.5cm,抽吸無回血后注入1.5ml麻醉劑,不作眼輪匝肌麻醉,剩余4ml麻醉劑內抽入0.3ml鹽酸腎上腺素,行結膜下麻醉。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麻醉滿意時間,術中和術后患者口頭評估是否疼痛,顯微鏡觀察并評估角膜水腫情況,0級:角膜透明,不影響手術;I級:角膜輕度水腫,暫不需刮出角膜上皮,仍可進行手術;II級:角膜重度水腫,需刮除角膜上皮方可繼續(xù)手術。另外,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x 2檢驗,檢驗標準a=0.05,P
2結果
2.1麻醉起效滿意時間
研究組麻醉滿意時間6.38±2.46min稍長于對照組5.64±2.38min,但比較差異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t=2 0510,P=0.0417);
2.2術中和術后疼痛分析
研究組術中口述疼痛者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術后1、3、6h口述疼痛者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角膜水腫情況分析
研究組術中患者角膜水腫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不良反應分析
研究組術后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11%(10/9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6.67%(42/90)(x 2=25.6990,P=0.0000)。
3討論
利多卡因一布比卡因混合作為眼科手術球后麻醉的麻醉劑,在眼科手術中廣泛應用,但是隨著科學技術持續(xù)發(fā)展,手術技術不斷提高,已經(jīng)逐漸不能滿足復雜眼底病變和眼外傷患者手術需求,該麻醉劑和麻醉方法多適用于簡單的手術,存在眾多不足。本次研究筆者適當改良傳統(tǒng)麻醉方式,采用半球后+上方球周注射法,有效避免了單純球后麻醉不能充分麻醉上直肌的不足,增加了手術后期眼球的活動度,另外,結膜囊內注射混合腎上腺素麻醉,能減輕因剪開結膜時造成的疼痛,視野清晰,出血量少,其還具有擴瞳效果,方便手術操作。
羅哌卡因和利多卡因一布比卡因球后麻醉,麻醉滿意時間相近,研究組麻醉滿意時間6.38±2.46min稍長于對照組5.64±2.38min(t=2.0510,P=0.0417),但是羅哌卡因麻醉時間長于利多卡因一布比卡因,鎮(zhèn)痛效果良好,研究組術中口述疼痛者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術后1、3、6h口述疼痛者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同時,羅哌卡因毒性較低,對角膜損傷小,研究組術中患者角膜水腫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另外,羅哌卡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研究組術后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11%(10/9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6.67%(42/90)(x2=25.6990,P=0.0000)。
綜上所述,羅哌卡因與利多一布比卡因均為眼科手術球后麻醉中起效時間相當,但羅哌卡因鎮(zhèn)痛效果良好,術中角膜水腫及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可作為球后麻醉首選的麻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