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抱雞上講臺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在武漢大學講課,未曾開言,先從皮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又掏出一把米。陶行知按住雞頭逼它吃米,雞就是不吃。后來他把雞放開,自己后退,大公雞便從容地低頭吃了起來。陶行知借此表明:“老師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愿學的。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效果一定會好得多?!?/p>
啟功:“我要認真練字”
啟功是公認的書法大師,然而他回憶說:“我小時候字寫得并不好。”當年,表舅過30歲生日,啟功畫了一幅畫給他。表舅嫌棄道:“畫好了不必落款,讓你的老師落款。”啟功深受刺激,從此痛下決心:“我要認真練字,希望能與我的畫相配。”
老舍“入戲太深”丟工作
老舍任齊魯大學文學院院長時,常有外系的學生慕名來聽他上課。一次,老舍講到曲藝部分,因他自小愛聽相聲、評書和京戲,再加上天生喜歡“?;?,講著講著,太過投入,竟爬到講桌上表演起了?!按蠊摹?。校長朱經農從教室門口經過,見此情景,將老舍喊出教室,批評他講課“太任性”,不僅有失院長的身份,而且會對學院造成不好的影響。最終,老舍考慮再三,辭了職。
趙元任口技“游全國”
著名學者趙元任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做過一次“口技全國旅行”表演,他在一個小時內用各地的方言土話“漫游”了大半個中國,把臺下的學生聽得目瞪口呆。有一天在去長沙作演講的途中,趙元任向湖南人學會了長沙話。講演結束后,一個當地的學生跑上來問他:“趙先生老家就在湖南吧?是哪一縣的?說不定我們還是親戚呢!”不管趙元任怎么解釋自己不是湖南人,這學生就是不相信。趙元任說,自己研究語言是因為好玩。
朱元璋:“不是差不差錢的事兒”
朱元璋稱帝后不久,按慣例,皇帝用的車輿、器具等物件都應該用黃金裝飾。可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銅代替。主管官員詫異地說,咱們大明朝再窮,也不差這一點兒錢呀!朱元璋嚴肅地說:“這不是差不差錢的事兒,這可是涉及民風政風的大事兒。你們想:咱用金,大臣們就可能會用銀,再下面的官就可能會用銅。這樣,全國有多少官吏,需要耗費多少錢財呀!”
吳冠中的成功“秘籍”
1946年,畫家吳冠中和后來成為古生物學家的周明鎮(zhèn)同住一間房,都在為報考公派留學做準備。
一天,當周明鎮(zhèn)看到公派留法美術專業(yè)的名額時,馬上提醒躺在光板床上看書的吳冠中:“公派留法的名額只有兩個,你可要小心了!”
吳冠中頭也不抬,自顧自地看書,半天才舉起一只胳膊,然后再伸出一根食指道:“兩個都多,只消一個!”聽了吳冠中的話,周明鎮(zhèn)忍不住問:“你就這么有信心,難道不擔心考不上嗎?”吳冠中沒有回答,只是笑而不語。
不久,公派留洋的考試成績下來,吳冠中竟考取了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的好成績,周明鎮(zhèn)非常佩服。當時,許多同學跑來向吳冠中請教他的成功“秘籍”。吳冠中坦誠地說:“其實并沒有什么‘秘籍’可言,如果非要講出個一二,那就是自己將業(yè)余時間全都用在了學習上。大家也許只看到我取得的成功,卻并沒看到我付出的努力。任何成功都沒有想象的容易,靠的就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長久不懈的堅持。”
中國的標點符號是怎樣誕生的
1897年,廣東學子王炳章取中國原有的“圈”和“點”以及西文中的“句讀勾勒”,草擬出10種標點符號,胡適、魯迅等人均表示歡迎并應用。1919年4月,經胡適、錢玄同等人提議,政府批準并頒行了《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規(guī)定了12種標點符號及其用法。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標點符號由此誕生。
古人的“餞行”
古人餞別通常要飲酒,這種風俗源于西周。六朝時,南方出現“啼泣”的送別習俗,即餞別時要“數行淚下”,不哭就會被認為是薄情寡義。古人多選擇在城外、橋邊、亭下餞別,并且形成了具有送別意義的特殊詞匯,如“南浦”一詞源自“送美人兮南浦”(屈原《楚辭》);灞橋是漢唐時有名的送別之地;亭設于秦漢,有長短亭之分,長亭送別成為中國送別文化中的特色。
“烈士”的古義
曹操曾吟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名句。其中“烈士”一詞,迥異于今天的語義?!俄n非子》說道:“好名義不仕進者,世謂之烈士?!薄傲沂俊奔热皇怯袣夤?jié)的人,有時為了維護這種氣節(jié)要以生命為代價,于是,“烈士”才漸漸有了犧牲生命的含義。直到近代,“烈士”才逐漸演變成為專指因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的人。
五花八門的胡同名
民國年間,北京胡同名五花八門,如:因胡同附近的軍火庫發(fā)生爆炸,炸死者頭顱遍地、頭發(fā)凌亂,就有了“頭發(fā)胡同”之名。胡同名多存在于口語中,如“廟宇”“水井”等。由于重名現象多,政府曾三次更改胡同名,要求:一、從粗俗化為文雅,如段祺瑞居住過的“雞爪胡同”改為“吉兆胡同”;二、滿語、蒙古語的名字改為漢文。
3279歲的乘客
1976年9月26日,一位乘客持一本出生年份為“公元前1303年”、職業(yè)為“國王(已故)”的護照,登上了飛往巴黎的飛機。原來,當時法國考古專家聽說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出現難以補救的腐朽傾向后,想帶其到法國“治病”并展出。據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回憶,他專門為此與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進行協商,在法國做出“將像對待國王一樣小心伺候木乃伊”的保證后,埃及當局終于同意。而按當時法國的規(guī)定,無論是死者還是活人,都需持合法有效的身份證件才能入境。
“馬屁狀元”龍汝言:成因一首詩,敗因一個字
清朝時,書生龍汝言中秀才后,赴京應試不第,便留在京城某都統家做幕賓。適逢嘉慶過生日,都統請龍汝言代筆獻詩。龍汝言從康熙、乾隆“御制詩”里集百句成一長詩,作為賀禮。
嘉慶看后龍心大悅,下旨賞龍汝言舉人身份,并恩準他明年可直接參與會試。
后來,考試一結束,主考官就將龍汝言的卷子置于前列交給皇帝定奪。龍汝言沒有任何懸念成了炙手可熱的新科狀元郎。
成也文字,敗也文字,龍汝言失去嘉慶的信任更具傳奇性。
一次,他無法忍受老婆的“河東獅吼”,到朋友家躲幾天。正好有實錄館的館吏把一份《高宗實錄》的校樣送來讓他校對,他的妻子隨手幫他簽收了。幾天后,館吏來取走了文件。由于館吏一時疏忽,那份《高宗實錄》上竟然把“高宗純皇帝”的“純”字誤寫作了“絕”字。“高宗”是嘉慶的父親乾隆。這個錯誤非同小可,龍汝言不久即因此被“革職永不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