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成
語文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組成部分一直貫穿于九年義務教育之中,理所當然地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們開展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所以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而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水平也應當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不能夠只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為應試型人才,應該使學生借助學習語文這個平臺,實現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從而進化心靈,陶冶情操,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們的整體審美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想實現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師要努力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從傳統(tǒng)的課前引入轉到課后反思鞏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達到從淺顯易懂到展開教學難點、重點,提高整個課堂教學體系的質量的目的。小學階段所建立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將會一直陪伴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是提高課堂有效性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因為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良好的教學情境是一堂課成功的開始,能夠在一開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夠使后面的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眾所周知,小學生正是處于充滿了好奇心和貪玩的階段,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集中,對學習會有一定的抵觸心理,上課容易分心,容易產生疲勞感,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探索新鮮的教學方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程度,根據課堂內容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生活是語文之源,小學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實踐性充分結合的學科,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以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內容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串聯(lián)起來,以學生們樂于接受并且易于接受的角度展開教學。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五年級下冊《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教師可以設定一個主題,將此次課堂教學的內容設計成為一個旅游頻道的教學情境,讓每一位同學都扮演成旅游頻道的小記者的身份,對維也納進行一分鐘的報道。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先告知此次的教學情境,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教師在開始前可以做一個導入:“同學們,此次探索頻道推出了特別節(jié)目,叫做維也納之旅,特別邀請我們每一位同學作為特派小記者,請你們根據自己對維也納的了解向觀眾介紹維也納,時間是一分鐘,大家要好好表現哦!”這種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并且能夠使他們全神貫注于課程內容,在這樣一個情境中,能夠鍛煉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通過將生活實際融入課堂知識,能夠使學生們更好地投入其中,通過挖掘文學作品中能打動學生的美的元素,從而教導學生們熱愛生活,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審美能力。
二、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
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一些弊端,導致教育的方式變得多樣化、自由化、多元化。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應努力適應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改變之前的固有授課模式,根據學生實際的情況選擇恰當合適的授課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加符合學生們的發(fā)展水平,更加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專業(yè)能力。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優(yōu)勢,給予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教學體驗,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還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最大程度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完全沉浸于多媒體式課堂教學的魅力中,從而使學生愛上學習、愛上課堂、愛上語文。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大江保衛(wèi)河》一課時,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為了誰》,因為這首歌深情地歌頌了人民子弟兵英勇無畏、堅強不屈的崇高品質。而《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課也正是同樣的宗旨,教師可以借助音樂以及MV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課堂氛圍。隨后,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課文,在閱讀結束之后緊接著播放影片《大江保衛(wèi)河》的片段,之后引導學生再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細細感悟人民子弟兵拼死護堤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們標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進行提問,讓學生們說說為什么?這樣不僅能夠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閱讀感受,還能讓學生能夠切實地感受文章所描寫的情景和所要傳達的中心思想。使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三、小組合作探究,提高綜合能力
現在教育理論研究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分別是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其中的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學習情境。但是現如今大多數課堂上的合作交流活動的情況并不多見,占據主流的仍然是競爭與個人的學習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阻礙了學生們積極性的發(fā)揮,也不利于形成集體凝聚力和團隊的合作意識?,F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漸嚴格,要求學生們不僅要自身的專業(yè)能力過硬,還要具備一定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增設適當的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動,為學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臺。根據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成小組,并且依據學生的特點確定小組長,教師要注重對小組長的引導,必須讓小組長具備一定的管理和引導能力,這樣才能發(fā)揮小組合作探究的良好效果。小組長必須具備知曉如何提問、如何組織小組學習、如何合作探究的能力。每個小組成員是學習的主體,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討論,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而小組成員是一種互助的關系,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的過程,也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學習活動相互調整、相互改進、取長補短的過程。每個組員的學習行動將會受到來自成員們的不同建議、提醒和修正。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五年級下冊《談禮貌》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將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們閱讀第一則故事,之后小組成員進行討論,提出問題:“是誰‘禮到’,使人‘人心暖’?又是誰無禮,讓人嫌棄?禮到表現在什么地方?無禮又表現在什么地方?他們的結果分別怎樣?”在組織交流之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重點抓住牛皋與岳飛在動作、神態(tài)、語言方面的表現,體會牛皋的無禮和岳飛的有禮以及他們的表現所帶來的不同后果。在進行交流探討之后,教師還可以請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表演,更加直觀形象地感受人物的特點以及人物不同態(tài)度所呈現出來的具體感受是怎樣的,每個小組派代表談談感受。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懂得在自己有求于別人的時候應該持一種謙遜有禮的態(tài)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四、結語
小學語文教育在整個教育事業(yè)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保證教學的高質量、高水平以及高效率。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在積極探索先進的教學策略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破傳統(tǒng)教育“填鴨式”的教學,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彰顯個性和盡情創(chuàng)造的機會,不要僅僅是為了提升學習成績而去教學,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皆優(yōu)秀的全能型人才。促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愛上學習、愛上課堂、愛上語文。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