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湘西沅水畔有一個叫“安江氹氹”的安江鎮(zhèn),是被高山圍住的一塊小盆地,北有險峻的雞公界,東有海拔近二千米的雪峰山,西、南為雪峰山支脈涼山。傳說那是在上古時期,安江是一個山下積水的大氹氹,常有神鳥大雁群聚,還不能“牛耕人耘”的古人,就靠大雁含種播散,那是“象耕鳥耘”的原始生活。于是,安江人祖祖輩輩,把“安江”叫做“雁港氹氹”。2004年,安江鎮(zhèn)已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鎮(zhèn)。
莫小看這只有七萬多人、八平方公里的安江氹氹,一條清波與兩岸翠色,且又傷感的沅水,繞著小城潺潺流過。她凄美和纏綿的情思,自古承載著文人那么多難解的幽怨和哀婉。沈從文就是在《邊城》里駕馭著沅水,帶著翠翠走向世界文壇的。汪曾祺和許多文人大家,也曾陶醉于沈從文的沅水,尋覓她的神秘。
宋朝胡寅詩曰:“沅水千年非舊波,英風(fēng)元自振關(guān)河。”唐代詩人劉長卿曰:“沅水悠悠湘水春,臨歧南望一沾巾?!碧諟Y明、李白等詩人對沅水都寄托過美好的詩意。
沅水最早曾是屈原詩篇中詠嘆的主要河流之一?!稇焉场分性唬骸昂坪沏湎?,分流汩兮。”《湘君》中又曰:“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鼻P下的沅水是“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暮鲑膺h望,觀流水兮潺……”湘夫人無盡的思念和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澧深沉的流水,寄托在悠悠的沅水和澧水畔生長的芷蘭芳草之上。
安江氹氹是大湘西神秘的縮影。氹氹里不僅藏有民間傳說的三邪:趕尸、放蠱、落花洞女。而神秘的風(fēng)光、古樸的奇俗、峰巒的云海、歷史的巧合、遠古的發(fā)掘……更是說不盡小城藏龍臥虎的神奇。
雪峰山就是一座英雄的山,無數(shù)抗日烈士在此長眠。那是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一仗,聞名的“雪峰山戰(zhàn)役”在這里打響。1945年6月7日,瘋狂的侵華日軍終于在這里舉起了白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安江氹氹至今還保留著戰(zhàn)爭的遺跡。每當游人至此,都要去沅水之濱的關(guān)圣宮,看一看那一座古老的窨子屋,那是作戰(zhàn)司令部的舊址。那時刻,仿佛又聆聽到小屋里的聲音,有各大名將在這里為大戰(zhàn)運籌帷幄。
當我游訪安江氹氹時,也仿佛聞到了當年大戰(zhàn)的硝煙,在抗戰(zhàn)期間的安江山巖灣油庫,在溪邊村的美軍飛虎隊醫(yī)院,在大沙坪紗廠的中美聯(lián)合軍事會議,在小城的氹氹里,無處不是留下了戰(zhàn)事的輝煌嗎?今日有一位安江氹氹的小青年自豪地說:“安江,奠定了世界和平?!?/p>
在安江岔頭鄉(xiāng)巖里村,有一座震驚中外的高廟遺址。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在高廟下挖掘出屈肢葬人體骨架,石球、石錘、石砧和大量螺殼、魚骨及其他動物骨骸。在陶器圖紋里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陶器裝飾上出現(xiàn)了很多世界之最的人類文化,如太陽、建筑、神農(nóng)、象形文字、船史、鳳凰等。在高廟出土的大型祭祀場,出土了部落首領(lǐng)級的夫妻并穴墓和四人合葬墓,在“人祭坑”和“牲祭坑”留下的遺骸,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新石器時代,高廟是一個部落。在出土陶片上,有八千年前滿載貨物在沅水上航行的雙帆大船。陶罐中出現(xiàn)的稻谷,證實了神龍氏已在高廟發(fā)明了種植粳稻。
神秘之稻,有緣有靈,七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又從安江農(nóng)校走出一位神秘的袁隆平,他培種的雜交水稻被國際上驚贊為“東方魔稻”,稱他為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安江氹氹被譽為“東方稻都”,其雜交水稻技術(shù)已被推廣到二十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