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駱德敬,1913年出生于四川雙流縣城南。他天資靈敏,自幼喜好國學,更潛心參悟中國古典詩詞文學。1952年7月,父親在重慶歌樂山區(qū)“西南戰(zhàn)犯管理所”時,某日上午,他肩挑煤炭約125斤,在一處山坡上,即興賦詩一首:“千頭萬緒感慨處,一擔登坡不二時;若問天涯何處樂,乘風擔過此坡時?!碧幘畴m然不好,但能樂而應之,可見父親的品性。
父親18歲高中畢業(yè),投筆從戎,成了一名普通士兵。1939年,父親經(jīng)其兄駱德榮將軍介紹,進入黃埔軍校高教班學習,成績優(yōu)良。1942年,到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19期學習(時任校級軍官)。結(jié)業(yè)時,蔣介石知父親是駱德榮之弟,欣然召見,與他合影留念。
1943至1945年,父親在河南、武漢等地參加抗日戰(zhàn)爭。1947年,父親升任國民黨中央委派的“西康督導專員”之職,趕赴原西康省(今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一帶)就任。1949年,父親任原新12軍少將高參,參與了新12軍軍部在溫江的起義。不久,父親得知解放軍部隊已挺進至距雙流縣城數(shù)里的五洞橋處,而雙流中學里尚駐新12軍直屬旅部隊,但其與軍部的通訊已斷,不知軍部已宣布起義的消息。為不致兵戎相見,保地方安寧,父親立即乘車趕至解放軍駐地,講明身份,愿立即進城,勸軍隊放下武器。解放軍指揮員即令幾名偵察員同車趕去雙流中學。父親通知該直屬旅旅長:軍部已通電起義,速令全旅停止抵抗。至此,雙流縣和平解放。
1950年元月,父親正式參加解放軍,先去重慶西南軍政大學高級軍官研究班學習,后轉(zhuǎn)入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高級軍官研究班學習,并按照解放軍師級干部任職。
1955年,父親給時任劉少奇副主席辦公室負責人、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樂昌國寫信,請他規(guī)勸其兄、我的舅父樂恕人回大陸。父親與舅父關(guān)系極好,1949年舅父曾專程乘飛機趕回成都,在溫江和我父親詳談,愿將我們一家?guī)У脚_灣,父親婉拒。舅父走時,父親在成都鳳凰山機場為他送行。此后,兩人再未相見,極為遺憾。后來我問父親為什么不隨舅父去臺灣,他說:“回想當年,我參軍入伍,為的是救國為民。而1949年那個年代,蔣介石把國家搞得一團糟,社會動蕩不安,民眾生計艱難。我之所以起義,參加人民解放軍,就是為新社會作點兒貢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p>
1971年,我回鄉(xiāng)探親時,父親在牧馬山燒磚。母親說:“前幾天,縣上同志領(lǐng)省公安廳領(lǐng)導來家,問了家庭情況,還摸著你爸的床鋪說:‘怎么沒有蚊帳?鋪蓋太舊了嘛?!备赣H事后談及此事:“當晚,他們送了全新被蓋、床單、蚊帳給我,還轉(zhuǎn)達省公安廳領(lǐng)導人的話:‘對起義將領(lǐng)要全面妥善對待?!闭劦酱颂?,父親甚為感慨:“在如此困境之中,共產(chǎn)黨沒有忘記我們,可貴之至?!?/p>
1981年,父親任雙流縣政協(xié)專職委員,盡心參政議政,為雙流及成都市相關(guān)地方招商引資,更為海峽兩岸統(tǒng)一之事務聯(lián)絡海內(nèi)外親友,奔走不息。198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北京成立,李先念、習仲勛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出席盛會。父親激動地寫下一首詩:
黃埔精神軍校歌,東征北伐掃群魔;
精誠團結(jié)孫公教,扭轉(zhuǎn)乾坤捐血多。
不必乾坤爭反復,炎黃兒女且無人,
中華一統(tǒng)群黎愿,天下同胞賦有情。
父親晚年生活簡樸??h政協(xié)在縣府大院內(nèi)建新樓房時,要分一套給父親,被他拒絕,他稱家有住房,雖簡陋但仍可居住。1997年7月,父親住院期間,觀看香港回歸祖國之盛況,喜言:“國之強大,民之甚樂。”7月22日,父親安詳離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