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搭載航天員奔向月球,完成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壯舉。它刻下了世界航天史乃至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筆。為何之后的50年,人類再也沒有踏足月球,甚至沒有離開過地球軌道?2019年,是人類登月50周年?;赝^去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既是激勵人心的偉大科技創(chuàng)舉,也充滿了啼笑皆非的巧合與令人慨嘆的命運轉折。
20世紀的英國,一首歌成就了皇后樂隊,這首歌叫《皇后殺手》:
她在那美麗的櫥柜里儲藏著酩悅香檳
她說:“讓他們吃蛋糕吧!”
像瑪麗·安東尼皇后那樣
給赫魯曉夫和肯尼迪來一針鎮(zhèn)定劑
……
這首歌唱出了冷戰(zhàn)時期,普通人的真實心理狀態(tài)。
從美國在日本扔下兩顆原子彈開始,人類就進入了核恐怖時期。
冷戰(zhàn)高峰期,美蘇兩國各自擁有幾萬顆核武器,一旦失去控制,這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沒有勝利者的戰(zhàn)爭。
美蘇兩國冷戰(zhàn)的代表人物——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和蘇聯(lián)領袖赫魯曉夫,成了世界上壓力最大又最受矚目的兩個人。
《紐約時報》刊登過一幅漫畫,若干年后還出現(xiàn)在中國的中學歷史書上: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各伸一只手正在費力地掰手腕,另一只手又在按向對方的核按鈕。
全人類都盯著他們倆的手,希望給他們來上一針鎮(zhèn)定劑。
隨后,月亮,這顆曾經照耀過地球上全部生命的天體,成了寄托人類恐懼與想象力的一個符號——美蘇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拉開了一場太空競賽。
在這種背景之下,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搭載航天員奔向月球,完成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壯舉。美國在這場競賽中徹底占了上風,他們傾盡全力贏得的這場挑戰(zhàn),成就了全人類,它刻下了世界航天史乃至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筆。
隨著肯尼迪看似不切實際的計劃被奇跡般地實現(xiàn),“阿波羅”沒有了勁敵,美國也對進一步探索太空失去了興趣。之后的50年,人類再也沒有踏足月球,甚至沒有離開過地球軌道。
2019年,是人類登月50周年。50年悠忽而過,冷戰(zhàn)早已成為歷史。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人口出生于1972年“阿波羅17號”實現(xiàn)的最后一次載人登月之后,對于他們來說,登月只是一個出現(xiàn)在電影中的“科幻場景”——那次登月的指令長尤金·塞爾南在即將飛離月球結束任務之時曾說道:“我們還會帶著全人類的和平與希望回到這里?!?/p>
為了圓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飛天攬月之夢,中國于2004年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并命名為“嫦娥工程”。為什么一定要搞探月工程?面對一些質疑的聲音,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這樣回答:“一個民族如果不抬頭仰望星空,只埋頭看腳下,是沒有希望的,也是沒有未來的。”
當全世界都在紀念人類首次成功踏足月球50周年,并以此反思和展望之時,登月陰謀論的聲音不絕于耳。
50年過去了,“土星5號”火箭的熊熊烈焰早已熄滅,插在登月地點的那面美國國旗,它鮮艷的顏色也在宇宙線的炙烤下變成灰黑暗淡。但是宏偉的阿波羅登月壯舉,就像一個神話和傳說,依然在刺激著一代代宇宙和航天愛好者無盡的想象力。不可否認,50年前的那一刻,是雋永的,是曾經努力過的人們所留下的無法磨滅的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