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艷 曹佳琪
在《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特別強調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進,“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的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探索了陌生化教學理論。我們認為,可以將“陌生化”教學方法應用到《原理》課教學中,以便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采用陌生化理論的原因
陌生化理論是俄國形式主義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創(chuàng)造的文學理論。陌生化理論追求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通過創(chuàng)新讓人們對事物產(chǎn)生驚奇陌生的新鮮感,從而喚醒人們對事物的感覺。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說:“那種被稱為藝術的東西的存在正是為了喚回人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頭更成其為石頭。”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日常事物太司空見慣,因此不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甚至麻木,就像空氣一樣,雖然很重要,但人們已經(jīng)對其習以為常,因此,人們對它的存在沒有任何感覺。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一種方法刺激人們業(yè)已麻木的感覺,采用陌生化手法激起人們對事物的審美感覺和新奇感。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的感覺如同你所見的視象那樣,而不是如同你所認知的那樣;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延長?!?/p>
什克洛夫斯基的這種陌生化手法,不僅適用于文學領域,對《原理》課的教學也同樣適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于文科學生來說,在高中時候就學習過,同樣的內容在大學又重新學習,必然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于理科學生,雖然高中時候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但是,對于他們來說,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是陌生的知識。更何況長期存在的“兩種文化”的分裂,即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分裂,使理科學生對文科知識向來有一種輕視心理,不愿學習。在這種情況下,要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走進學生的心中,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就需要從求新著手,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陌生化理論的新奇性觀點恰恰具有這樣的功效。將“陌生化”方法應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中,將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引起學生的好奇感和新鮮感,燃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從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例如:他說:“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chuàng)造的方式,而被創(chuàng)造物在藝術中已無足輕重。”強調形式,是為了“使事物擺脫知覺的機械性”。這與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相反。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原理,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形式是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內容決定形式。這說明雖然內容需要形式來表現(xiàn),但是形式不能脫離內容,因為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沒有了內容,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我們此處所要吸取的“陌生化”方法,主要是其創(chuàng)新形式,而不會忽視教學內容,我們的目的是以形式服務于內容,通過新穎的形式,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二、“陌生化”方法在《原理》中的運用
在《原理》課的教學當中,采用“陌生化”方法就是采用不同的形式對平常的事物進行全新的思考,使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從而引起學生全新的感受,借以激發(fā)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學習興趣,并加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理解和運用,使他們學會在生活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當中。
(一)“陌生化”方法與案例式教學方法相結合
我國學者張雪飛在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一書中指出,案例式教學是指“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從理論的高度把紛紜復雜的生活現(xiàn)象經(jīng)過精心篩選,提煉一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將其濃縮成一個個的案例,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剖析這些案例,在案例分析過程中,融會貫通有關的原理,使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方法?!卑选澳吧狈椒ㄅc案例式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學生對案例產(chǎn)生陌生感,將會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質量互變規(guī)律時,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規(guī)律,我們選用了“伎兒作樂”的案例。這個案例的特點是可以使學生轉換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對平常的東西產(chǎn)生陌生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常情況下,我們大多是以順向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人們以慣常使用的順向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一般會得到大家習以為常的結果。而采用逆向思維方式,從反向思考問題,則很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令人耳目一新。
通常情況下,欣賞音樂是因為音樂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我們此處讓學生以逆向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美的音樂一定會帶來美的效果嗎?優(yōu)美的音樂是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但是當一個人不停地聽一首優(yōu)美的音樂時,會產(chǎn)生怎樣的結果?結果是美的音樂會變成讓人無法忍受的噪音。這種反?;瘯o學生帶來新奇感和陌生感。我們會讓學生繼續(xù)思考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轉變?通過思考讓學生掌握質量互變規(guī)律,使學生明白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事物就會發(fā)生質的飛躍,即產(chǎn)生質變。優(yōu)美的音樂變成噪音,就是因為超過了人的忍受限度導致了所聽的音樂發(fā)生了質變。
通過這種逆向思維,使本來熟悉的東西“陌生化”,讓人感到新奇,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陌生化”方法與情景式教學方法相結合
情景式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是教師為教學需要而創(chuàng)設的一種教學情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動的情感體驗中理解和掌握所要教授的課程內容。把“陌生化”方法與情景式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在設置情景時,讓學生對熟悉的場景產(chǎn)生陌生感、新奇感,會更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原理》的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影視作品設置教學情景,利用藝術形式,使學生產(chǎn)生陌生感。因為藝術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再創(chuàng)造,會把人們熟悉的東西陌生化。因此,利用影視作品設置教學情景,會使學生產(chǎn)生新奇感。不過,并非所有的影視作品都能讓人產(chǎn)生陌生感、新奇感。因此,在選擇影視作品時,要選擇那些內容具有創(chuàng)新性,能引發(fā)學生好奇心的影視作品。當然,所選的影視作品必須滿足教學需要,而不能流于形式,背離教學目標。
通過陌生化情景的設置,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陌生化”方法與問題式教學方法相結合
問題式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根據(jù)教學需要設置問題,引導啟發(fā)學生,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劉大椿教授在《問題意識與超越情懷》一文中指出“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學科發(fā)展的生長點”。德國數(shù)學家希爾伯特指出:“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科學問題,它就充滿生命力;而問題的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fā)展的衰亡或中止?!笨梢姡瑔栴}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引導學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問題設置新奇,更加會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探索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問題設置還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背景等來設置。什么樣的問題具有新奇性?我們認為是那些能夠拓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想象力,使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的問題。
例如:在講“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就是實踐”時,我們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是什么推動著社會向前發(fā)展的?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理解實踐,把握社會生活的本質。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由于熟悉,人們往往會忽略生活自身。因此,讓學生從哲學的角度深思生活,對熟悉的生活進行反思,會使其產(chǎn)生新奇感、陌生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欲望和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