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壽華
摘要:課堂討論,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又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該從設計有價值的討論內容、交給學生合作討論的技巧、把握好教師在討論中的角色等方面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討論。
關鍵詞:組織;有效;課堂;討論
生本教育的新理念,其實質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
討論是提高生本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學生們所喜歡的一種相互學習的方法。與其它的課堂教學方式相比較,生本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是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但我們也不難發(fā)現,在我們的課堂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課堂討論的參與率不高,不是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討論中來;
(2)有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是為了討論而討論,學生只是走走過場。
這樣的課堂討論情況,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討論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好討論的準備工作
(1)教師要了充分解學生的情況,因為數學教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基礎之上的。如掌握內容、程度怎樣;哪些內容學生能通過自學掌握,哪些內容需要相互討論;哪些內容較難或容易出錯,教師要適當點撥和引導,只有準確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找準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交流的起點。
(2)教師要吃透教材,清楚教學目標是什么,教學重難點在那兒,什么地方學生容易掌握,什么地方容易出錯,學生們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可能提出什么樣的觀點,哪些內容可以作為交流的重點,而哪些內容根本不需要交流。
(3)教師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學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并適時的做好指導與小結工作。
二、要明確討論的目的和任務
在數學課堂上開展討論交流,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學會與人相處,敢于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建議,在思維的交流與碰撞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討論的結果并不要求統一,并得出什么樣的科學結論,這些都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要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討論過程中來,并在討論的過程中想到了什么,是怎樣想的,為什么會這樣想,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因此,在組織課堂討論交流應著眼于學習思維的發(fā)展,把討論與交流看成是一種有效地促進手段。
三、要選擇合適的內容
一個內容,到底要選擇什么樣的問題作為討論與交流的內容,是關鍵之所在。好的問題要具備這樣幾個特征:探究性、開放性和發(fā)展性。探究性是指所選的這個問題是否具備交流的價值,是否能激起學生討論交流的興趣;開放性是指解決問題策略的多元化,以及答案的不唯一性;發(fā)展性則是指所選的問題是否能發(fā)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四、要選擇適當的形式
討論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集體討論和小組討論兩種,集體討論是由教師主導進行組織和調控的,它有利于有效的解決問題。但這種形式的討論在實際上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的參與率低,只有一少部分人真正參與到討論中來,而大多數的學生是處于觀眾或聽眾的位置,他們的思維并沒有真正激發(fā)起來,既使是在公開教學中,也有很多同學是處于被動的地位,他們的角色任務就是聆聽別人的演說,配合老師把課上好,從而使討論交流形式化。小組討論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可以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討論的問題中來,而教師的調控能力減弱。到底選擇什么樣的組織形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以分散為主、集中為輔。教師要適當的集中學生的觀點,并加以小結。
五、教師適當調控,指導討論方法
在學生進行討論時,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再討論之前,教師要適當進行指導,教會學生如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每小組還要選好負責的小組長,并安排中心發(fā)言人。學生討論時,教師要深入其中,有重點的參與到其中一組。當發(fā)現有的學生討論的內容與課堂問題無關時,要積極的加以引導,讓他們的討論回歸到正軌上來。
六、教師要及時的評價鼓勵學生
對于學生討論的過程與結果,教師要及時的予以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對有效交流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結果,但更要關注過程,指出在討論交流過程中那些小組表現的較好,加以表揚與肯定;還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怎樣去解決;對交流的結果教師有什么樣的看法等等,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做到心中有數。
落實生本教育的新理念,推行生本課堂教學的新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讓我們花大力氣,下真功夫。不斷學習、改變觀念、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打造出生本教學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