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龍
摘 要:對淺埋近距離綜采工作面過上覆房采采空區(qū)和集中煤柱時易發(fā)生動壓事故,并導致大面積切頂壓架事故的問題,該煤層開采引起覆巖變形破壞、巖體彈性能聚集造成沖擊式來壓和壓架機理、地表移動規(guī)律和井下礦壓規(guī)律關系等進行了研究,針對性地采取了殘留煤柱爆破放頂卸壓、地面鉆孔注砂充填煤房和合理控制采高等控制和預防措施,實現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產。
關鍵詞:煤層;房柱式采空區(qū);事故
隨著我國煤礦開采深度的逐漸增加,許多礦井上部煤層已開采殆盡,面臨著上下層開采問題。當煤層間距較小時,上部煤層的采動會對下煤層頂板造成一定范圍的損傷影響,導致下煤層工作面在上部采空區(qū)和遺留煤柱的影響區(qū)域內出現應力集中、礦壓顯現劇烈等情況,影響了下煤層的生產安全。頂板不易形成穩(wěn)定的結構,基本頂破斷運動有可能直接波及地表,工作面出現明顯動載現象;頂板破斷易于出現臺階下沉,嚴重時有可能造成壓架事故;上覆煤層的殘留煤柱形成較大的應力集中,可能突然失穩(wěn),或造成沖擊式來壓,對下部近距離煤層綜采頂板管理造成安全隱患。本文采用相似材料模擬、數值模擬、現場井上下實測方法,以該煤礦煤層首采長壁綜采工作面為研究對象,研究下部煤層綜采工作面開采后頂板的垮落特征、上部煤層殘留煤柱的破壞規(guī)律以及對下層煤工作面的影響等,為房柱式采空區(qū)下近距離煤層綜采工作面頂板控制和支護參數的合理確定提供依據。
一、煤層開采模擬試驗
本試驗采用平面模型,模型模擬試驗表明:當工作面推進38.4 m時,層間巖層下分層突然發(fā)生離層垮落,離層面范圍為33.6 m,工作面繼續(xù)推進,層間巖層基本在架后隨采隨冒,煤層煤柱與層間巖層一起垮落充填采空區(qū)。當工作面推至67.2 m 時,基本頂離層并下沉,直接作用煤柱上,形成穩(wěn)定的砌體梁結構,垮落層厚達8m,為工作面初次來壓。工作面初采期間,頂板的周期來壓步距、強度較大。工作面正常推進期間,上覆巖層依次周期性下沉,周期來壓平均步距10m,當支架支撐力小時,有出現臺階下沉現象。基本頂垮落很快波及地表,地面呈現整體下沉。煤柱破壞失穩(wěn)造成沖擊式來壓和壓架機理近距離煤層房柱式采空區(qū)下長壁綜采,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上方煤柱支撐應力對下層煤工作面及回采巷道形成較大的應力集中;受采空區(qū)、煤柱的影響,煤柱支承應力與頂板運動垮落形成疊加,失穩(wěn)突然,造成頂板局部突然切頂冒落;應力集中引起大面積煤柱失去支撐能力,引發(fā)沖擊礦壓?;趯γ褐装迥芰糠植家?guī)律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計算研究。以巖體彈性能作為研究對象,巖體的彈性能可用形狀變形能Ef和體積變形能EV 表示,假設應力超過巖體的強度極限取決于形狀改變聚集的能量Ef,則動力沖擊的初始動能取決于巖體的體積改變聚集的能量EV。形狀變形能Ef和體積變形能EV計算公式為:
現場實測表明: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局部小范圍支架在頂板來壓前后短時間內應力驟增,活柱下縮量增大,出現滿載現象,造成支架被壓死,移架極為困難。在工作面回風巷道上方煤柱上的應力集中,造成壓垮巷道頂板,發(fā)生切頂冒落事故,冒落長度達40m,頂板周期來壓破斷在煤柱的邊緣,且煤柱正好位于支架上方,由于周期來壓強度本來很大,再加之煤柱的集中應力使得煤層頂板直接切落,造成支架被壓死,應進一步弄清上方煤柱與下層煤工作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在頂板來壓前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二、首采綜采工作面控制頂板的技術措施和礦壓規(guī)律觀測
1、首采綜采工作面控制頂板的技術措施。根據相似材料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結論,煤層首采綜采工作面開切眼上方 房柱式采空區(qū)采取了如下措施:
在上方煤柱風化嚴重區(qū)域,有發(fā)生突然沖擊式大面積破壞的可能性,為保證頂板初次來壓期間的頂板控制,在確保進入房柱式采空區(qū)實施爆破作業(yè)安全的前提下,在工作面初采前,沿工作面推進方向20~30 m 范圍內的煤層遺留煤柱進行爆破,放頂卸壓,以防止工作面初放期間煤柱突然失穩(wěn)造成頂板沖擊式來壓。
2、首采綜采工作面地表移動規(guī)律實測。煤層首采綜采工作面開采引起地表移動和下沉具有以下特點:
(1)由于煤層遺留煤柱風化嚴重,許多煤柱已經失去支撐能力,在爆破放頂后造成頂板大面積垮落,地面形成長220 m、寬100 m 塌陷區(qū),爆破取得了很好的卸壓效果。
(2)在正常推進階段,地表裂縫一般要經過以下階段:首先在工作面前方20~30 m 出現一系列裂紋,裂紋方向基本與工作面平行;隨著工作面推進約為1 個周期來壓步距,地表出現迅速的臺階下沉,最大下沉量接近1 m;隨著工作面繼續(xù)推進,臺階落差逐漸減小,地面裂縫自行閉合。從地表裂縫發(fā)育的超前范圍來看,煤柱及頂板隨下層開采及時垮落,沒出現大面積懸頂,房柱采空區(qū)出現“多米諾骨牌”式大范圍的瞬間破壞的可能性比較小。
結束語
(1)采用彈性能理論分析了頂板巖層大面積來壓的可能性,在下層煤綜采工作面初次來壓之前,上覆載荷直接作用于工作面前方煤壁和采空區(qū)后方煤壁,超前支承應力和采空區(qū)后方支承應力使得頂板巖層積聚了大量的彈性能。由于應力集中系數較大,彈性能呈二次方的速度增加,彈性能的驟增會導致工作面切頂,造成壓架事故。在工作面兩巷超前應力影響區(qū)域易出現上方的煤柱上的集中動壓壓垮巷道頂板事故。在確保進入房柱式采空區(qū)安全的條件下,可采取采前爆破上層煤煤柱放頂或注砂充填房柱式采空區(qū)等防范措施。
(2)地面觀測結果表明,在綜采工作面推進過程中,首先在工作面前方20~ 30m 出現一系列裂紋,裂紋方向基本與工作面平行;隨著工作面推進約為1個周期來壓步距出現迅速的地表臺階下沉,下沉量最大接近1m;最后隨著工作面繼續(xù)推進,臺階落差逐漸減小,地面裂縫自行閉合。通過對地表移動變形觀測和綜采工作面礦壓規(guī)律觀測對比分析可知,之間存在明顯的互動關系,可有效推斷工作面來壓步距和是否存在大面積懸頂現象。
參考文獻
[1]陳蘇社. 綜采工作面過上層煤集中煤柱動載礦壓控制技術[J]. 煤炭科學技術,2016,42(6).
[2]曹安業(yè),秦玉紅. 微震監(jiān)測沖擊礦壓技術成果及其展望[J]. 煤礦開采,2017,12(1):20-23.
[3]肖劍儒,李少剛. 淺埋深煤層房采區(qū)下綜采工作面動壓控制技術[J]. 煤炭科學技術,2016,42(1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