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三百六十行,凡從師學藝的,無不登門拜師,唯我學藝不在此列,是足不出戶,在自家門外“撿”了個師傅。
師傅姓陳,蘇北人,當年和我一般年紀,是手工彈棉花的工匠。我和師傅的相遇,是在彼此人生中最困厄的時候,非常偶然發(fā)生的。
那是50多年前的1967年,時令初冬,這一天,寒風呼嘯,我蜷縮在小縣城一個弄堂的家里,心煩意亂,無所事事,就開門到弄堂外去看看。走出弄堂口,突然看到街邊站著一個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的青年男子,他的腳旁放著一張彈棉花的長弓和一個彈花槌,還有一些衣物零碎。他見我出來,慌亂中略顯幾分靦腆,在短暫的猶豫后過來向我討水喝。我見他冷得瑟瑟發(fā)抖,就讓他走進弄堂里來。他喝完我遞來的一杯水,紫黑的臉上擠出一絲謙卑的笑,很難為情地又向我討吃的,說是在船上擠掉了錢包,又沒找到事做,已有好幾頓沒吃東西了。
我當時正是一個沒書讀又沒事做,和年邁的奶奶日夜相伴,在家里熬日子的“待業(yè)”青年。家世的坎坷,生活的困頓,使我對眼前的窘漢產(chǎn)生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我返身走進廚房,翻遍放食物的壇壇罐罐,只在櫥柜里找到了奶奶留作晚飯的小半簸箕飯餑。我正準備烹一下給他吃,他見了連說“不用”,就端在手上直接吃起來,只見他狼吞虎咽,不一會兒就吃完了冷飯餑。
他確實太餓了,一頓就吃光了我和奶奶兩個人的飯食,紫黑的臉上漸漸有了血色。他用袖口抹了抹嘴,向我投來感激的目光。在我的詢問中,他緩緩向我講了他的身世。他是蘇北人,有彈棉花的手藝,家鄉(xiāng)近年災荒頻頻,饑饉迫使不少人外出謀生。由于家里人多勞力少,生活難以為繼,他就跟著大伙一起,背井離鄉(xiāng)到江西來攬事謀生,不承想一時沒攬到事做,錢又沒了,正走投無路時碰到了我。他對我千恩萬謝后,就收拾隨身物品準備離去。此時,我想到自己的處境,我又何嘗不是“走投無路”呢?我頓時萌生了跟他學手藝謀生計的念頭。于是,我一把拉住了他,說要跟他學彈棉花,他先是一愣,接著滿口答應下來,當晚就和我裹在一床棉被里過夜。就這樣,沒有擺拜師酒,沒有行跪拜禮,我“撿”了個學藝的師傅。
第二天,我?guī)е@個“撿”來的師傅,乘船來到江洲(九江市產(chǎn)棉區(qū))的朋友家中落腳,準備在這里幫人加工過冬棉絮。朋友很仗義,帶頭請我?guī)熗蕉颂嫠蛄说谝淮裁扌?,我也第一次當了學徒替師傅打下手。
在江洲,朋友替我們攬活做,一干就是半個月。在這些日子里,師傅十分感激我,人前人后反稱我為“師傅”,于是師徒二人互稱“師傅”,感情好似親兄弟。
自此,我跟著這個“撿”來的師傅,學會了一門謀生的手藝,正兒八經(jīng)地當了13年的“彈花匠”,度過了我人生中一段困苦的待業(yè)時光,直至1981年落實政策,被安排了工作,我才結束了“彈花匠”生涯,當上了干部。
50多年過去了,每念及此,心中在感念師傅的同時,更感念我們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守望相助,與人為善。這不正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個人準則“誠信”“友善”嗎?
責編/ 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