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愛紅
摘要:共生教學真正體現了學生主體,體現了教學的過程觀,體現了正確的教師觀。在中職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共生教學,意味著教師把學生帶入了寫作場景,能把學生引入寫作狀態(tài)。
關鍵詞:共生 ?共生教學
語文共生教學,是黃厚江老師根據自己30多年語文教學實踐,借鑒大量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案例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是他本色語文教學主張的主要操作機制。語文共生教學,是立足母語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依據本色語文教學的基本主張,運用共生理論協調語文教學的種種關系和矛盾,實施語文課程的教學,實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教學方法。
何為“共生”?共生意味著在允許異質、差異、競爭的基礎上,走向相互間同質性的、共同化的追求。共生教學,就是追求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相激活與共生共長。共生教學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一是共生理論,二是教學相長,三是對話理論,四是二元主體。共生教學的基本特征是在閱讀中教閱讀,在寫作中教寫作,用閱讀教閱讀,用寫作教寫作。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習的過程,教師本身就是課程資源等。共生教學真正體現了學生主體,體現了教學的過程觀,體現了正確的教師觀。
將共生理論引入語文課堂,用來解釋語文教學中的種種關系,協調教學中的種種矛盾,對指導我們的教學行為,改善課堂教學的狀態(tài),提高教學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中職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共生教學,意味著教師把學生帶入了寫作場景,能把學生引入寫作狀態(tài)。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很容易就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感到很失望,特別是在對學生的寫作教學中,滿篇的錯別字,不知所云,甚至是亂七八糟的字體,都會讓我們很崩潰。其實我們對于自己的學生都應該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基于他們學習基礎,我們不應該期望過高,我們應該肯定他們的課堂表現,要尊重他們的學習表現,要理解學生的任何表現都是合理的,學生的表現差異也是正常的。只有尊重學生的學習表現,才能夠在教學中激活共生現場。其次,我們要放低教學姿態(tài),真正將自己和學生融為一體,用自己的問題喚醒學生,用自己的感情打動學生,用自己的思考啟發(fā)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能夠進行及時的深度引領。
例如在敘事類的寫作訓練中,學生很容易就寫成了流水賬,那么在共生教學中,最好的就是示范引領,通過報刊上的優(yōu)秀作品或者教師的下水作文,選出能做示范的最妥當的材料。示范作文的寫作素材,必須是學生熟悉的人、事、物。文章的立意不超越學生的理解力。所寫的文字不要求奢華,結構不求奇特,立意不求精深,但關注生活細節(jié),關注細節(jié)描繪中體現的真情實感。只有情動于衷而自然流露于外,才能做到事情的可信性,與讀者產生共鳴,而不是一看就是編造的,或者是無病呻吟的虛假抒情。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在分數之外,寫作的價值更在于記錄我們的成長,見證我們的思考和成熟。在共生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對作文教學的評改方式做一個調整,降低身段,以平常閱讀者的姿態(tài)同學生討論作文中的相關問題,同時也可以將作文的評改任務交給學生來完成。
作文的共生教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實現理想的作文教學,即不是讓學生掌握多少寫作技巧,而是激發(fā)出了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不再談“作文”色變,讓學生能夠自在寫作,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參考文獻
⑴黃厚江.從此愛上作文課.漓江出版社
⑵劉祥.有滋有味教語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