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明
[摘要]木雕技藝是中國雕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藝術長河孕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中國最有特征的雕刻形式。木雕技法在傳承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因此,探究木雕工藝傳承及雕刻技法具有時代意義?,F(xiàn)結合自身研究領悟對木雕工藝傳承進行探析,以期能為木雕工藝技法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木雕工藝;傳承;雕刻技法
木雕具有悠久的歷史,興起于唐朝,在宋元時期走向成熟,明清時期是發(fā)展的巔峰,清末民國時期各種木雕精品不斷涌現(xiàn)。木雕作品不但反映了當?shù)毓艠愦竞?、簡潔剛直的風俗習慣,還具備當?shù)氐窨趟囆g的細膩繁雜。如今,很多地方的木雕都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所以要傳承木雕技藝,就應該全面探究其雕刻技法,這也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內容。
一、木雕工藝傳承
(一)材料選擇
任何地方的木雕都有其地方特色,但是無論哪個地方在木雕的材料選擇上都十分嚴謹。例如,在房屋建設時,正梁的選擇就非常講究梁木,必須要選擇一些較粗的樹干,甚至有一些地方習俗還是在夜里砍下樹干偷運回來,當?shù)厮追Q這種行為為“偷梁”,寓意為大吉大利。在樹種選擇上,人們常常依據(jù)自家狀況選擇林木,有些家庭喜歡使用紅杉木,彰顯富貴;有些家庭喜歡選擇白果木和樟木,用來防止蚊蟲;有很多的地方比較喜歡選用杉木和松木,因這種材料易于生長、紋理清晰、質地松軟,所以極易雕刻。當然這些樹木也存在弊端,極易腐爛。縱觀各個地方木雕作品,所用材料各異,都是依據(jù)各自的喜好而定的。
(二)主題確定
木雕作品其實就是對百姓日常生活的延伸與介紹,尤其與宅院主人的地位、身份緊密相關。明清時期屬于三雕鼎盛階段,各地的文化和經濟極其發(fā)達。在婺源,很多豪華房屋主人多為商人,商人大多因仕途不順而轉為經商,因此商人身上具有一種儒雅氣息,這為儒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經商也獲得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這些商人在經商的同時廣建祠堂,住宅木雕主題主要圍繞著忠孝節(jié)義,如臥冰取魚、岳母刺字等故事。如果是官宦人家榮歸故里,修建房屋時木雕多為成功故事。縱觀各個地方木雕題材,可謂是五花八門、百花齊放。
(三)深入技法
木雕雕刻工藝錯綜復雜,許多內容樸實精致。許多木雕工匠常采用簡單的技法展現(xiàn)出生動的生活細節(jié),而且會結合宅院主人的愛好合理構思題材,然后才對木雕作品進行放樣與打粗坯、細坯等。從雕刻技法可以看出,比較常用的有平面雕刻,難度稍大的是浮雕。浮雕可劃分成高浮雕、中浮雕及淺浮雕,隨著高低變化不同,難度系數(shù)自然存在差異,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圓雕。這些技法交相呼應,而且層次極富變化,整體形勢錯落有序,因此所雕物體非常有趣。
(四)后期裝飾
后期裝飾直接與當?shù)孛袼罪L情相關。如有的地方受到道教影響,許多文化都有道教的影子。在木雕裝飾中,如果使用較多顏色,必定有一種眼花繚亂之感,會導致人對實物的顏色喪失觀賞感,必將喪失實物自身的屬性。例如,徽州木雕作品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后期加工比較簡單,并沒有復雜的裝飾摻雜,但是非常注意細節(jié),細細打磨細小部分,并在上面涂抹上桐油與蜂蠟作為保護層,甚至還有木雕上涂上保護漆,有效提高了木雕裝飾的檔次。
(五)未來傳承
隨著時間推移,再好的作品歷經風吹雨打都會出現(xiàn)嚴重的構件腐化現(xiàn)象,甚至有些斷裂,并且一些精品被盜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鋼筋混凝土發(fā)展成為建筑的主體,由于木雕這種傳統(tǒng)工藝制作周期長,逐漸出現(xiàn)供求不平衡的狀況,許多人感覺木雕經濟收益不多,因此不愿傳承這種雕刻技藝,造成木雕行業(yè)人才出現(xiàn)短缺現(xiàn)象。
一些長期從事雕刻的工匠,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年老后無力再繼續(xù)雕刻,不得不放棄。而且一些人逐漸開始淡忘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將精美的木雕作品作為拍照留影的背景,忽視了木雕作品自身價值與保護的意義。因此,需要適度進行保護,加強傳承人才的激勵和拓展,才能將木雕工藝發(fā)揚光大。
二、木雕雕刻技法
木雕技藝精湛,從民間建筑、佛像及家具雕刻發(fā)展起來,具有地方特色。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木雕汲取了其他雕刻藝術之優(yōu)點,日新月異,兼容并包,不但具有其他雕刻工藝的共性,還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藝。雕刻過程中,主要涉及圖稿設計—斧坯一鑿坯—修光,現(xiàn)從這幾個方面探討木雕雕刻。
(一)圖稿設計
在雕刻過程中,圖稿設計屬于基礎。因此,木雕的圖稿設計常常追求美觀大方,圖案布置合理,藝術形式優(yōu)美,比較重視營造情感,深化情節(jié),極富傳統(tǒng)民間特色和藝術特色,可有效傳播深遠的情趣與寓意。從作品主題上,圖稿設計比較重視突出主題思想,表現(xiàn)手法十分豐富,層次分明,極具裝飾性和觀賞性。
(二)斧坯
在雕刻過程中斧坯才是關鍵。斧坯應該算是最具特色的雕刻技法,也被稱為斧子功,主要分成中小兩種特制的斧頭。打粗坯階段,必須要深刻領悟圖稿設計的主題內容、人物動態(tài)、面部五官特征等。使用中斧頭對原料進行砍劈,對塊面進行大面積切除,這道工序在整個雕刻中算是最重要的,俗稱為一斧頂九鑿。其特征就是力度大、速度快,講究快、準、穩(wěn),必須要合理利用原材料的木頭紋理走向和尺寸形狀,做到既結實又省料。在該過程中,工匠的頭部、膝蓋頭及兩個手腕頭都會擠到一起,這個姿勢被叫作五頭抱一頭。接著,采用小斧頭對作品的衣紋及臉部五官等各種細節(jié)進行處理,成為修坯,由淺漸深、自上而下,從不同的層次連續(xù)打擊與畫面相應深度的各種輪廓線,尋找形體間的各種基本比例關系,得出每一個體積塊面基本朝向,尋找空間上各個大形體的基本深度。
(三)鑿坯
打坯后,還必須通過鑿坯工序進行補充,依據(jù)景物參差交錯、前后遠近的關系,繼續(xù)對各個細節(jié)部分進行刻畫,打鑿出相應的厚薄、高低及深淺的層次感,從而達到深淺均勻、層次分明及鑿跡清楚。特別是雕刻主題的山石皺褶起伏,鳥的羽毛、樹木枝條層次分組等,必須要從大處著眼,要從局部入手,真正掌握整體的效果,注意互相呼應,準確區(qū)分出圖像大概的結構與比例,處理好各處的轉折、起伏等變化,從而刻畫出作品的特征及基本精神。
(四)修光
當完成鑿坯后,一件木雕作品已經初現(xiàn)端倪,接著就要對作品進行修光,這也是木雕雕刻中最后一道工序。修光工序屬于一道比較精細的工序,即在細坯上進一步對作品進行加工,但是并非簡單進行重復,必須要采用削、剔、摳、刮等各種技法,必須要做到線腳正直,鏤空制景不能有脫落現(xiàn)象,人物面部表情真實逼真。要達到這些要求,就要采用三角刀、小圓刀及小平刀等,按照木料紋路采用浮雕與透雕,對各個部位形體的起伏錯落進行修坯,盡可能讓作品光潔滑爽,讓造型完整美觀,讓物象生動鮮明。
修光時,首先要徹底領悟到設計與制坯的意圖,要理解構圖內容與處理方法;其次要循序漸進,從下到上或從上到下,不但要保持作品修好部分的清潔,還要防止細微鏤空雕刻部分發(fā)生脫落現(xiàn)象。特別是小件木雕作品的細微部分,如人物的臉部表情、胡須及服裝上的衣紋,鳥類的羽毛應該先使用三角刀劃分成幾組刻線,然后使用小圓鑿對每組進行細雕刻,使用小三角鑿沿著圓刀的走道加深刻紋,從而生動準確地表現(xiàn)出作品的動感和精神,加強造型的美感和完整性,從而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效果。
事實上,木雕技藝博大精深,作為傳統(tǒng)古建文化的組成部分,無論是材料選擇、技法深入,還是后期裝飾,均具有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因此,作為木雕創(chuàng)作者,必須要深入探討木雕工藝的傳承,必須要在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深入了解,只有發(fā)掘出其內部真正蘊含的文化與價值,才能正確發(fā)揚木雕技藝,從根源上去傳承它、保護它,讓木雕技藝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從而走向全世界。
參考文獻:
[1]秦學,秦儀.閬中古民居的木雕花窗藝術及其保護[J].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報,2014(10).
[2]許元.國家非遺東陽木雕文化的教育傳承及路徑[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6(6).
[3]藍泰華.閩西汀州客家府第式民居木雕裝飾藝術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