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寒假前夕,藍山縣正市學校的34名中小學教師深入鄉(xiāng)村,摸排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數(shù)及其家庭信息,建立教育資助臺賬,實行動態(tài)監(jiān)管,確保學生資助全覆蓋。
為了“不落下一個貧困學生”,近年來,藍山縣落實“發(fā)展教育脫貧”戰(zhàn)略,通過資助幫扶、送教上門等舉措,勾勒出改變山里孩子命運的畫卷。
資助幫扶,不漏一人
“阿爸,你在外面安心工作,我在學校會努力學習的!”女生思思(化名)打完電話,把手機還給班主任,匆忙說聲謝謝,又和伙伴們玩耍去了。
今年剛滿8歲的思思,是藍山縣犁頭瑤族鄉(xiāng)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思思的母親在她半歲時出走,至今杳無音信,爺爺奶奶年邁多病,父親無一技之長。在貧困的環(huán)境中成長,思思自卑而敏感。
“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藍山縣教育局局長趙永旺表示,他經常利用空余時間調研走訪,了解貧困家庭學生面臨的困境,為家長出謀劃策,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對思思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藍山縣教育局為她們發(fā)放生活補助、減免費用、提供扶貧款……并為她的父親介紹了一份工作,讓孩子上學沒有后顧之憂,思思也一天天開朗起來。
對62歲的貧困戶盤富仁而言,打工創(chuàng)業(yè)不太符合實際,孫子張磊(化名)年齡尚小,需繼續(xù)在校完成學業(yè)。針對這樣的難題,藍山縣教育局召開幫扶商討會,安排盤富仁在犁頭中心小學食堂幫廚,增加家庭收入,每年給予張磊1250元資助,并免除了他每年1200元的寄宿費……在藍山縣教育局的重點幫扶下,一家人的生活重獲希望。
不遺余力的資助和幫扶,讓貧寒學子感受到了溫暖。2018年,藍山縣教育局共為11953人次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發(fā)放教育扶貧款758.95萬元。確保不漏發(fā)一人,實現(xiàn)了資助全覆蓋。
送教上門,送上溫暖
2018年12月19日,離藍山縣特殊教育學校30公里遠的匯源鄉(xiāng)湘蘭村,殘疾學生馮小友(化名)早早起床,將寫好的作業(yè)放在手邊,等待送教老師批改。馮小友今年10歲,患有嚴重智力障礙,特校老師上門走訪,有針對性地為他制定了“唱游律動”“生活技能”等送教內容,經過老師們的悉心指導和訓練,小馮的情況有所好轉,現(xiàn)在,與老師的相聚成了他每周最期待的事。
“像馮小友這樣需要送教上門的殘疾兒童,在藍山縣共有68名,由12名送教老師組成的5個工作組承擔送教任務,雖然每周只有一堂30分鐘的課,教授的知識也非常簡單,但孩子們能感受到老師們的關心和愛護?!壁w永旺說。
“每一位殘疾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秉持著這樣的理念,藍山縣教育局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按照“一人一案”要求,安排未入學適齡三類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通過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隨班就讀、送教上門等措施,提高了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
多措并舉,不輟學一人
“2018年脫貧的21個貧困村的999名適齡兒童少年中,有233名就學信息不完善?!?018年10月,藍山縣教育局基教股在進行大數(shù)據(jù)對比時發(fā)現(xiàn)了問題,教育局迅速組織轄區(qū)學校負責人深入鄉(xiāng)鎮(zhèn)、村組挨家挨戶走訪,逐一核實就學信息,并錄入大數(shù)據(jù)平臺。
核實適齡少年就學信息,是實施精準扶貧的基礎,趙永旺表示,藍山縣制定教育扶貧“三幫一”勸返復學規(guī)劃,組織專門工作人員進村入戶摸底調查,摸清了全縣貧困學生的教育狀況。
夯實控輟保學,還要提升家長對義務教育的認同感。藍山縣教育系統(tǒng)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QQ群、微信群、家長會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義務教育法》,向學生、家長發(fā)放教育資助政策宣傳單,利用家訪等時機宣講教育法規(guī)和惠民政策,引導家長牢固樹立“送子女入學是父母的義務和責任”意識。
同時,藍山縣教育局強化學籍管理,嚴把休學、轉學關,準確掌握學生在校信息,對學生異動情況實施動態(tài)監(jiān)控。目前,該縣6至15周歲建檔立卡貧困兒童共4876人,無一人輟學。
讓“窮孩子”不因貧困而失學,是藍山教育人不變的初心。現(xiàn)在,藍山每個山村學生都有了通過教育改變命運,讓人生出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