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米蘭
摘要:語言是人類思維、交際的工具。它是極富有生命力的,它只有被靈活運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其生命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我們學習英語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要將它走出課堂,為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所服務,即將英語語言知識變成實際運用。
關鍵詞語:學習英語語言知識 ?將其走出課堂 ?實踐靈活運用
“高考英語給學生提供兩次考試機會”這一制度一出臺,有些人就認為英語不太重要了。其實不然,而是意味著國家在淡化英語的應試化色彩,促使其向應用型屬性回歸。這正是體現(xiàn)了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不是在于應付考試,而是在于將英語語言知識走出課堂,即將英語知識理論得到真正的實踐運用,從而讓我們掌握英語的實際技能,為我們的個人發(fā)展和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服務,這才是我們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
語言在國際上的廣泛性和持久性是該民族科技、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在國際上影響地位的標志?,F(xiàn)在以英、美等國家為領頭的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潮流已充向世界各國,且出現(xiàn)了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趨勢,英語是當今國際上最普遍通用的語言,也是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隨著中國經(jīng)濟、文化的對外交往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民眾都必須與各國的民眾打交道,英語就是溝通語言的“橋梁”。國際學術論文、電腦網(wǎng)絡軟件、大多數(shù)現(xiàn)代科學名詞或科學概念等都是用英語,英語怎能不重要?因此,不管是從個人還是國家發(fā)展來看,我們都必須學好英語,并能靈活運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來。那么如何才能將英語語言知識更好地運用到我們的實際中來呢?
將英語語言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即是讓英語語言知識在“聽、說、讀、寫”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這正是我們的英語教學目的所在。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但在不同時期又有所側重。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的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高中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注意培養(yǎng)自學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打下一定的基礎。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首先必須教給學生必要的基礎知識,這是毋庸置疑的。中學階段的英語知識主要是指語音、語法和詞匯知識。其次,教給學生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人們從豐富的語言實踐中歸納出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教學語法規(guī)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運用語言,因此,在教學的適當階段,講授一定量的基礎語法知識,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十分有益的。但是,也不能在教學中進行繁瑣的語法分析,這會降低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語言教學的實踐性很高,要通過模仿、記憶和大量的練習,才能收到成效。為此我們教師課前熟悉教材,抓住重點認真?zhèn)浜谜n,力求簡單明了、深入淺出、由易到難、由點到面。教學中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操練時間,通過反復的操練,逐步積累經(jīng)驗,提高效率,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下面我有幾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默教法(Silent Way)
默教法即是教師在課堂上很少說話,學生大量開口。例如在教“顏色”的英語單詞時,教師運用不同顏色的粉筆作教具,手拿“紅色的”就說“red”、“藍色的”就說“blue”、“白色的”就說“white”……并學習句型“What colour is it?”老師演示,學生反復說,后學生之間相互操練,教師不去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讓其他學生作示范。約十分鐘的時間就使學生學到了新單詞和新句型。然后就邊拼讀邊用手指寫單詞,做到聽、說、讀、寫相結合,進一步使學生掌握鞏固所學內容。
二、社團交際教學法(Community Counseling Learning)
與默教法相同的是強調加強學生的活動。幾組學生各圍圈坐定,從一開始教師就鼓勵學生用母語說,話題圍繞本節(jié)課新內容,教師將學生的話譯成英語,然后讓學生模仿練習,逐步擺脫母語,最后完全用英語表達。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在入門階段可以避免“嬰兒語言”,一開始就可以學習成人想說的話,用實際生活中的語言,而不是象“這是什么?”之類的句子。
三、感受法(Feeling Way)
這種教學方法重視環(huán)境氣氛,將情景教學和情感教學融為一體。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錄音機、幻燈片、視頻等多媒體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先放音樂唱片或配有音響效果的對話錄音或視頻,學生反復地聽看并能融入對話的角色,體會內容,在教室設置情景進行從容練習。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活情景和言語情景,使枯燥的語法句型變得妙趣橫生,和學生的生活情景,生活體驗與思想感情結合起來。整個氣氛輕松愉快,毫無壓力,使人感到學習并非苦事,而是樂事,于是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愿望。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Having different kind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無論哪種的教學方法,都必須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前提,教學大綱為宗旨,以實踐英語為目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是個好導演,真正的演員是學生,導演的藝術水平體現(xiàn)在演員的表演之中。教學中要盡可能地使用直觀教具,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造情景,開展口語活動。舉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成立英語會話俱樂部,組織各種活動小組,如歌詠朗誦、閱讀、話劇、壁報或舉行英語晚會等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初步做到將英語知識走出課堂,達到靈活實踐運用的真正目的即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
五、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Culturing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語言是人的思維交流的工具,要想讓英語靈活實踐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除掌握其語言知識外,還應具備較強的交際能力即交流思想的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因此,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英語知識,還應培養(yǎng)他們的交際能力。所謂交際能力即是在特定的場合使用恰如其分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當看到熟人在路上行走,我們往往會問:“上哪兒去?”在漢語里,這已成了見面時打招呼的話。然而如果與說英語的人打招呼,問:“Where are you going?”對方第一反應可能是:“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卑l(fā)問的動機是好的,但事與愿違,說英語的人以為你在干預他的私人生活而產生反感。你說的英語的語言、語法和詞匯都是正確的,但因不符合英語的習慣,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這個例子說明,語言教學僅僅解決語音、語法和詞匯還不夠,必須研究在什么樣的場合用什么樣的語言。
鄧小平同志說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國三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就是從學習英語開始的,現(xiàn)在英語已深入到我們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孩都會玩的電腦鍵盤、電腦軟件說明、中國進出口商品包裝、優(yōu)厚的工作等等,中國人對英語的認識程度如同知道中國人吃飯要用筷子、外國人吃飯要用刀叉一樣,英語幾乎成了我們的第二語言。國家適時改革高考制度,給英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并不意味著英語在中國不太重要了,而是說明單憑一張卷子已無法檢測到它的真正實用價值,應該把它由課堂上的語言理論知識廣泛推到我們的實踐工作和生活中去檢測的時候到了,“紙上談兵”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了。其實,這是國家給我們提高了對它更高層次的認識,要想讓自己有個好的前程,就要適應時代和國家的需要學好英語,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