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不可否認,面對任何一個文本,我們都可以用上這一種套路,但是這樣的教學很容易讓課堂重奏著一種單調(diào)的旋律,讓語文課文的文體特點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中淡化得無影無蹤,也讓教師可以運用教材這個例子來培養(yǎng)孩子語文能力的功能被舍棄了。
關鍵詞:民間故事;寫景散文;詩詞歌賦;味道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多種體裁的文體,散文、詩歌(童謠、古詩、兒童詩等)、小說、劇本、寓言、神話、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童話、說明文、小品文等等,每一種不同體裁的作品,它的結構、語言、表現(xiàn)手法都有自己的規(guī)定性。但一直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幾乎都是如出一轍的流程——整體感知、字詞教學、語言感悟、拓展延伸、小結作業(yè);一成不變的模式——課堂中一般都有朗朗的讀書聲,教學中一般要有讀寫結合點,學習中一般會有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交流的環(huán)節(jié)等等。不可否認,面對任何一個文本,我們都可以用上這一種套路,但是這樣的教學很容易讓課堂重奏著一種單調(diào)的旋律,讓語文課文的文體特點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中淡化得無影無蹤,也讓教師可以運用教材這個例子來培養(yǎng)孩子語文能力的功能被舍棄了。
一、民間故事教出“講”的味道
在湘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有一個單元是學習民間故事。教材為孩子們呈現(xiàn)了《幸福鳥》《牽牛星和織女星》這兩篇生動的民間故事,教師怎樣引導孩子關注民間故事的特點,教出民間故事里不一樣的語文味兒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并努力探究去解決這樣一個問題。
《幸福鳥》是一篇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征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系,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它的落腳點是故事,它的特質(zhì)之一就是口耳相傳,語言口語化。既然是故事,我們在教學時,就可以將教學重點放在教學生將故事“講”出來,而不是“讀”出來,只有繪聲繪色地講好這個故事了,那樣故事中的“文本語言”就自然而然地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了。
基于此,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了解民間故事特點與講好民間故事”兩個方面,通過在指導學生將故事講清楚,講生動,講個性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與探究民間故事的特點,鍛煉學生創(chuàng)造與表演的能力。教完《幸福鳥》后,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了民間故事的神奇與隱秘,也激發(fā)起學生對民間故事的好奇與向往,為培養(yǎng)孩子課外閱讀民間故事的興趣做好了鋪墊,也為提高孩子課外閱讀民間故事的有效性做好了指引。
二、寫景散文教出“游”的味道
寫景類的散文在小學教材中比較常見,這樣的文章往往語言生動,層次鮮明,作者一般會按照移步換景等游覽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匯、恰當?shù)谋扔髅枥L自己所見到的優(yōu)美景色,此外在字里行間還會流露出了對景物或古老建筑文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一篇好的寫景類文章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并且能激發(fā)孩子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湘教版四年級上冊有一篇《小巷人家》,這是一篇典型的寫景類文章。教學時,孩子們?nèi)裟芾砬逦恼碌慕Y構層次,找出作者的瀏覽順序,這樣對于幫助他們理解文本寫作思路!學習寫作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我著重引導孩子們了解“移步換景”這個詞的意思,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移了幾次步,換了幾處景,每處景物的特點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寫出景物特點的……弄明白寫作的順序,文章的內(nèi)容也自然就明了了。與此同時,對于寫景類文章的教學,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其按照游覽順序介紹景物特點的寫法,在讓孩子們充分了解與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他們學習當一回導游,把作者在文本中描寫的這些優(yōu)美景物變成解說詞,然后像導游一樣介紹給同學或家人聽,這樣不僅培養(yǎng)與提升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讓景物在孩子們的介紹中真正“游”起來了。
三、詩詞歌賦教出“韻”的味道
詩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論是古代詩歌還是現(xiàn)代詩歌,讀起來既朗朗上口又意味深遠,這就是詩歌這一體裁中所蘊含的獨特韻味——“音韻”之美與“意韻”之深。
詩歌的語言極富音樂美,它講究平仄與押韻,本身的節(jié)奏、音律就給人以美的享受。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大多是向?qū)W生傳授一些古詩朗讀的基本技巧,如停頓的形式,平仄聲音的長短,然后讓孩子們自己練讀,再同學間互讀,接著全班試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到詩的音韻節(jié)奏。近幾年,筆者有幸聆聽了竇桂梅老師與著名吟誦專家陳琴老師的古詩教學,領略到了素讀與吟誦的魅力。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我試著將素讀與吟誦引入到這首詩詞教學的課堂中來,孩子們讀得津津有味,吟誦得有模有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詩詞中“音”的韻味。
而《江雪》一詩中,詩人用寥寥數(shù)語描述出了一個孤獨寂寞垂釣者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垂釣者是誰不知道,為什么垂釣不知道,垂釣的結果也不知道。教學時,我引導孩子們想象著詩人筆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畫面,感悟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無奈,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詩中人物的“千萬孤獨”。當詩詞中的畫面在腦海生成,詩詞中的情感在心中回蕩,孩子們體會到的就是詩詞中“意”的韻味。
生活因為有了酸甜苦辣,所以才會顯得多滋多味,小學語文教材中因為有了各種體裁的課文,課堂才會變得多姿多彩。老師教學要有文體意識,只有注重文本的文體了,教師在選擇教法的時候,才會根據(jù)不同的文體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課文呈現(xiàn)出的價值與語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給學生傳授正確的語文知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樣,學生從一開始就有準確的文體意識,對其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也無疑會事半功倍,乃至對其將來步入社會后的工作、學習都有巨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馬曉媛. 淺談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J]. 中華少年.科學家,2016(34):77-78.
[2]黃秋姬.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J]. 課程教育研究,2016(11):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