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貞
《幼兒園教育》上曾有一句話:“忽略了一個家長,就等于放棄了一個孩子的教育?!彼裕绾巫龊眉议L工作是幼兒教師做好本職工作必不可少的工作重點,更是年輕教師職業(yè)道路成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我們班級里總是有那么一些凡事都喜歡“斤斤計較“的家長。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碰到了一點點“小事”,有些家長都要不依不撓地喜歡“小題大做”。 那么,對于年輕教師在實踐工作中碰到了一些“不一般”的家長該如何應(yīng)對呢?
案例1:有一次小宇的牛仔褲的膝蓋位置破了一個洞,由于夏天炎熱,有的媽媽會給自己的寶寶穿著有洞的牛仔褲來幼兒園,所以我們教師看見了以為小星宇的褲子款式就是這樣的,再加上小星宇自己也沒有和教師說過他的褲子是弄破了還是本來就這樣的。所以我們也沒有太關(guān)注他的褲子??墒牵搅送砩?,“大事不妙”了,小宇的媽媽拍下了照片直接往班級微信群里發(fā),在群里大聲喊道:“老師,我家寶寶的褲子是怎么破的?”引得其他家長的關(guān)注。家長們紛紛在群里討論褲子到底是怎么破的,小宇的媽媽更是夸張,甚至懷疑幼兒園里的午睡床上是否有了鋒利的能勾破褲子的東西。后來經(jīng)過我的一番溝通和觀察,得知小宇的褲子很可能是因為褲子太緊了,而且又是很薄的布料,小宇一用力彎腿就把褲子給崩裂了。小宇的媽媽和其他家長覺得有道理,此事才在群里消停了。
案例2:有一次,小浩衣服上帽子邊緣的毛少了一撮,家長找到教師就是一通責問:我家孩子衣服上的毛到底是被哪個孩子扯掉的?后面經(jīng)過一番溝通才知道是小浩自己覺得好玩把毛扯了,小浩媽媽這才歇氣,最后也覺得自己有些不好意思。
面對這些喜歡“小題大做”的家長,教師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呢?作為年輕的教師,我也從平時的工作實踐中得出一些經(jīng)驗體會,給大家分享。
第一,要轉(zhuǎn)變這些家長的觀念。要讓家長知道幼兒園是一個集體生活的場所,在家長們的眼里只有一個孩子,而在教師們的眼里是全班的每個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教師的眼睛不可能時時刻刻只停留在一個孩子的身上,教師在班級里要兼顧每個孩子,這是教師的責任,也體現(xiàn)了對班級里每個孩子的公平性。所以要讓家長懂得體諒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以平常心看待,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受到教師的關(guān)注而產(chǎn)生心里不平衡的想法。
第二,讓家長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問題先與自己的孩子多溝通的教育習慣。很多家長在孩子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問題時都只是草率地問孩子幾句,而不是靜下心來認真地與孩子一起了解事情的原由。有的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年紀小,說話不清楚,甚至沒有給孩子說的機會就直接在微信群或班級QQ群里發(fā)表言論。其實,這些心急的家長往往失去了一個與孩子很好的溝通機會,也錯失了家庭教育的契機,與孩子一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也會養(yǎng)成當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不用思考、表達,爸爸媽媽幫我解決了的習慣。《班主任工作理論與實務(wù)》中就給家長的角色下了定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于孩子身體、動作、認知、語言、社會行為、情緒、道德等發(fā)展都發(fā)揮著一定的影響力。
教師也應(yīng)多利用家長會、家園聯(lián)系欄、微信等多渠道向家長傳播家庭教育知識,建立起家園共育橋梁,將這些有利于孩子發(fā)展的教育契機告訴家長,讓家長明白這些小事件背后隱藏的教育機會。
第三,爭議之事應(yīng)不入“群”。這里的“群”是指班級的QQ群、微信群等,如今的信息傳播工具發(fā)達,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把一些不合適的消息擴大了。我在工作中也碰到了一些例子,比如有一次,一個男生被教師向家長告知打了另一個同學,該男生的家長接回孩子后才看到自己孩子的手臂上也被咬了,問起原因,孩子告訴家長是另外與自己打架的男生把自己咬了,只是孩子覺得自己先動的手,在幼兒園就沒有告訴教師自己也被咬了的事實。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也被咬了,教師為何不管呢?只說自己孩子打別人的事,于是對教師產(chǎn)生了情緒,把孩子手臂的咬痕拍了照,發(fā)到班級微信群里,告訴教師自己的孩子也有被咬。教師面對這類家長可以進行“冷處理”。在班級群里不忙于解釋,否則會顯得教師很被動。教師可以采取微信私聊的辦法向家長表示理解他的感受,在私聊中講明原因,謙虛地向家長致歉,因為沒有細于檢查每一個細節(jié),所以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胳膊上的咬痕。另外,要讓家長感受到教師是公平公正、實事求是的,并沒有偏袒誰。取得家長的理解,并告知家長,班級群里每天會有那么多的信息,教師不一定都能一一看見。教師并沒有在群里響應(yīng),而是與家長一對一地聊天,家長就能養(yǎng)成單獨找教師溝通的習慣。
第四,讓家長產(chǎn)生信任感,主動配合、支持教師的工作。家長們的這些“斤斤計較”都是一開始不分青紅皂白就任自己的想法而為之,或是沒有第一時間和教師先取得溝通,解決問題,而在群里引起其他家長的關(guān)注,屬于 “瞎起哄”,有些更是無中生有。面對這樣的家長,往往增加了教師額外的思想壓力和工作負擔。
《幼兒園教育指導(dǎo)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教師應(yīng)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作為教師,能否取得家長的信任至關(guān)重要,取得了家長的信任,才能做好家園共育,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首先,應(yīng)注重日常積累,多掌握一些專業(yè)知識。另外,教師應(yīng)主動與家長交流,向家長介紹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其次,冷靜對待一些家長的偏見,并主動出擊,解決問題,利用每一次與家長交流的機會交流育兒經(jīng)驗;最后,教師還應(yīng)細心照顧每一位幼兒,用真誠換取家長的信任。
總之,家長工作是一門藝術(shù),在每一位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中都會碰到各種職業(yè)、各種性格、各種要求等形形色色的家長,教師只要實事求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即使再“難應(yīng)對”的家長也是可以做好工作的。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