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飛
一、新課標下的高中生思辨能力發(fā)展要求
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思辨性作為一種批判性思維,體現了較高的質疑與反思的要求,是一種高級思維方式,一般都需要后天的刻意學習和培養(yǎng)。近年來不少省份高考作文命題呈現出重理性思辨的傾向,因此,現實教學也亟須應時而變,增加對以上兩個方面要求的呼應。
時事評論指的是對新近發(fā)生的時事新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觀點。其寫作具有強烈的時效性、針對性和實踐性,注重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考查和對語言表達邏輯性、批判性的訓練。下面就以2019年2月的一則時事:“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為材料,講述一次時事評論寫作教學的嘗試。
二、時事評論寫作教學實踐策略
通過前期練筆,我發(fā)現學生雖然對時事評論很感興趣,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暴露出對繁雜信息篩選不準、時事評論敘事化、觀點表達凌亂等問題,思辨性思維能力較為薄弱,這次教學嘗試主要是著重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確立寫作規(guī)范
時事只是評論的對象和引子,學生需要借由時事闡述自己對社會、人生等問題的認識,因而敘述部分應當簡要、精當,而評論部分需要獨立思考、辨析,甚至對事件背景進行合理設想、推斷,對人物心理進行揣摩和驗證,這需要較高的邏輯思維和辯論思維。
對新聞信息有所篩選涉及對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需要對材料進行分類、判斷,化零為整,是邏輯思維的一種體現。對事件進行獨立思考,提出認識且能合理自證,因話題的現實性,還需聯系社會,進一步拓展議論的空間,這也是思辨能力的一種呈現。先捕捉信息進行整合,再進行思考辨析,先敘述后評論,對現實社會生活有所延伸。
(二)梳理時事材料
全面性是能客觀理性認識事物本質的前提,針對“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梳理相關信息如下:
1.2018年6月曬出北影博士畢業(yè)照片。
2.2019年1月曬出北大博士后錄取通知書。
3.在春晚小品中扮演打假的警察。
4.2019年初直播中被網友提問:論文可否在知網上查到?回答:“知網是什么?”引網友質疑其博士水平,隨后其系列資料被曝光。
5.翟的博士論文在知網搜索不到,并被曝光讀碩士、博士期間的論文不僅數量不夠且抄襲率太高,原作者打假。
6.翟有關高考成績言論被挖出,推算其當年文綜超過270,高過當年省狀元,被疑撒謊。
7.翟被曝光在讀博期間主演11部戲、參加17個綜藝節(jié)目。
8.北影發(fā)調查進展,認定翟在博士期間存在學術不端情況,撤銷其博士學位,取消其導師的研究生導師資格。
9.北大發(fā)聲明,承認錄用過程存在問題,并確認其學術不端行為,做出讓翟退出博士后站的處理,被稱為甩鍋。
10.翟發(fā)道歉信,被指為避重就輕,沒有回應抄襲和學術不端問題。
11.聲明發(fā)布后有網友表示“愛你如初”,有的不肯原諒,“必須受到懲罰”,前面的網友對此表示:“你們一輩子難道就沒有犯過錯?”
12.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要點,其中有開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的內容。
13.川大將翟天臨列入學術不端案例。
14.曝光翟的北影導師不具備博導資格等眾多負面新聞。
15.華南理工大學被爆在2018年招錄研究生時發(fā)生篡改學生成績事件。
16.中科大在讀博士劉春楊失聯15天后,其遺體在附近一水庫被發(fā)現。資料稱其本該在2017年拿到博士學位,但他沒有達到博士畢業(yè)要求。
材料眾多,如何取舍?宗旨是:我要發(fā)表的觀點是針對什么問題?只選取與我觀點有關的材料,其他舍棄。
分析、歸類這些新聞,事件1~7是翟天臨在事件爆發(fā)前的正面形象和爆發(fā)后被扒的黑料;事件8~11是事后新聞直接關聯方的態(tài)度和結果;事件12~16是間接相關方的新聞等。寫作時,部分學生從點到面,從翟的演戲與求學到教育不公和社會發(fā)展,幾乎是又大又全,但實際上省去了分析整理信息的環(huán)節(jié),導致中心觀點不突出,議論力量薄弱。
(三)確立評論角度
時事評論對語言組織的要求是要嚴密、有理有據,充分表達個人感情傾向,又需要理性克制地表現冷靜、客觀的思辨素養(yǎng)。如何選擇?指導思想是一有重點,二有邏輯。前者讓語言有可讀性、有深度;后者讓文字有力量、批判性。重點方面,相關方的角度:翟天臨、學校和導師、網友。事件側面角度:做人與做事、教育問題、社會公平等。邏輯方面,首先是觀點能否自圓其說?有些學生提出:“每個人都應該有秘密和被原諒的機會”,認為翟天臨應該被原諒。這句話單看問題不大,但放在公共領域的環(huán)境下顯得可怕,個人的秘密和自由應該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前提,所以這個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另外還有學生提出,翟天臨之所以有這種遭遇,都是因為“樹大招風”或“言多必失”,這也是不理智的,他們沒有深刻認識到事件的本質。
確立評論觀點應該是比后續(xù)如何展開觀點論述更為重要的思維活動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后面的論述都有可能走入歧途。
這件事轟動一時,熱度不減,之所以引發(fā)了如此大的關注,不僅是因為涉及幾個突出因素:名校、名師、名人,更因為事件本身是和每個社會公民,尤其是與每一個學生都息息相關的教育事件,自帶流量,每個學生都有話說。
翟天臨角度:多次撒謊、炫耀成績、立“學霸”人設等,可以立論為:做人不能靠“人設”,需要腳踏實地。抄襲論文、荒廢學業(yè)被曝光等,可以立論為:做學問不能靠演戲,需要真材實料。
高校角度:荒廢學業(yè)、學術不端的學生是如何畢業(yè)的?重重考核為何沒能審核出一個不合格的學生?這些都折射出教育底線失守、學術不端問題的命題。
網友角度:從最開始的不斷扒料、尋求真相到道歉后不同的意見分歧,可從兩方面立論,一是明星不能有特權,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二是面對公共事件時如何發(fā)聲、個人在公共事件中發(fā)揮怎樣的作用等。
如此,初步擬定了如下反映觀點的標題:《“警察”被抓了?!》《一個沒有論文的博士》《論人設的倒塌》《戲品和人品》《遺失的象牙塔》《一個都不能多》。
時事評論評的是社會與生活,論的是思辨與素養(yǎng)。獨立思考,分析評判,撥開問題云霧,從而在思辨性思維發(fā)展的道路上循序漸進。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