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東吳名將陸遜堪稱東吳的社稷之臣,敗關羽、破劉備的,就是此公。當時,陸遜向?qū)O權(quán)建議,挑選山賊中的精銳以擴充軍隊,即“可大部伍,取其精銳”,孫權(quán)采納了他的建議,任命他為帳下右部督。正好叛賊首領費棧被曹操策反,煽動山賊作亂,陸遜奉命討伐,迅速將山賊擊敗。陸遜卻趁機強征當?shù)匕傩諈④?,老弱的也要充當后備軍。陸遜在得了數(shù)萬軍兵后,便“宿惡蕩除,所過肅清”,勝利返回蕪湖。
這時,會稽太守淳于式就上表說陸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這應該不算誣告,畢竟陸遜趁機擴大了征兵范圍。陸遜回到蕪湖后,卻說淳于式是個好官員。孫權(quán)就不解了,問陸遜道,淳于式告發(fā)你,你卻推薦他,為什么呢?陸遜說,淳于式的本意,乃是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所以告發(fā)我。如果我再詆毀他,就會擾亂您的視聽,此風不可長。孫權(quán)聽了就很贊嘆說,這的確是謹慎敦厚的長者處事的方法,我看其他人很難做到。
你在領導面前說我壞話,我也在領導面前說你壞話,很多人的“梁子”就這么結(jié)下了。陸遜則有非一般人的見識,結(jié)果當然也非一般人所能想到。有的人因此評價說陸遜這樣做,其實很精明圓滑,但從做人的角度講,陸遜很寬厚;從做官的角度看,陸遜也很公道。不挾私恨而蔽賢能,正是賢者之德,又豈是一般論者所能體察?
(摘自《學習時報》陳家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