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要:蘇科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表面涂色的正方體》,從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教學目標:通過數學實驗,認識表面涂色正方體切成若干相同的小正方體后,小正方體有涂色面的個數規(guī)律;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由簡單到復雜”的探究學習,提高其空間想象的水平。內容剖析:正方體的涂色問題涉及幾何圖形,簡單的模仿記憶是行不通的,而且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進一步加劇學生學習的困難。為此,作者從簡單的操作開始,通過想象和抽象,把學生的思維漸漸引向問題本質,最后的拓展進一步寬闊了學生的視覺空間。
關鍵詞:操作;想象,抽象、拓展
一、在操作中,提出探究的問題
課堂一開始,要求每個小組在兩分鐘內把打散了的小正方體拼成—個三階的表面涂色的正方體,這樣的操作活動,學生很難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由此沖突引導學生感悟到,拼搭正方體不僅是—個動手的問題,而且是—個需要動腦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發(fā)現不能快速拼成的原因,在于沒有根據涂刨、正方體的特點進行操作。涂刨、正方體有什么特點?因為有了操作的體驗,加之對核心問題的追問,學生對不同涂色小正方體的認識漸漸明晰起來。這些小正方體所涂的面數、位置各異,位置相同小正方體的個數往往不相同……面對這些不相同,學生必然需要探個究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明白了為什么會有這些不相同。接著組織第二次拼搭比賽,通常睛況下大部分學習小組都能順利地成功。顯然,操作和思考后,學生對三階正方體的表面涂色問題有了基本的感知,也有了成功的體驗,也就奠定后續(xù)學習的基礎。
二、在想象中,體驗探索的過程
從三階正方體表面涂色的問題過渡到四階的正方體表面涂色的問題,不僅有棱長數量的改變,而且有思想方法的改變。研究的對象由實物正方體轉為立體圖形,從看得見的手工操作轉變成半抽象的腦海想象。在四階正方體教學的基礎上,把“希沃”設置成自動剝離、組合、再剝離,在一離一合中,引導學生理清五階、六階……正方體中零面涂色小正方體的數量,形成證據鏈。引導依據“證據鏈”思考與討論,直到學生意識對不同層階的正方體而言,變化的是顯性的數量,不變的是隱藏的規(guī)律。
三、在抽象中,發(fā)現問題的結論
到十階正方體的表面涂色問題時,學生已經很有把握,雖然計算的數目比較大,但其規(guī)律已經越來越明晰了。追問:兩面涂色“8×12”、一面涂色“8×8×6”,以及零面涂色“8×8×8”中的“8”從哪里來?“10-2”中的“10”與“2”分別代表什么?為何需要相減?順勢倒追,棱長為五、四、三之中的“3、2、1”也具有這樣的規(guī)律嗎?從而使規(guī)律進一步明朗。至此,當拋出n階正方體的表面涂色問題時,對于不同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個數,學生就自然理解并發(fā)現了問題的結論。這時再來—個用于完善的追問:這里的n有限制嗎?通過討論理清n的范圍。
四、在拓展中,穩(wěn)定探究的欲望
學習的狀態(tài)應該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是永久的、終生的。課堂教學內容可以-節(jié)-節(jié)地開展,探索的規(guī)律可以一條一條地發(fā)現,但是鉆研的精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課堂的最后,在小結的基礎上進行延伸:表面涂色的正方體的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表面涂色的長方體嗎?例如,把—個長7厘米、寬4厘米、高5厘米的長方體木塊表面涂色后,切割成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三面涂色、兩面涂色、一面涂色和零面涂色的木塊各有幾個?雖然教材中沒有提及這樣的問題,但對于規(guī)律的拓展,既是對學生潛能的挖掘,也從而強化學生探究學習應有的追求精神。
綜上所述,課堂是學生的,他們不僅是問題的發(fā)現者、提出者,而且是問題解決者;課堂是教師的,他們不僅是制造問題的“肇事”者,而且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助產師。把握好師生各自進退的度,是高質量教學的關鍵,也是需要永恒深究的問題。
(責編: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