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
摘要: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以使用“課件”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正在為廣大西部農村教師所廣泛采用。然而,很多基層學校教師的觀念、條件及對于信息技術的理解和運用都不是很到位。在具體的操作中,出現(xiàn)了夸大信息技術的作用、教學課件制作偏離了自身價值、人機關系處置失當?shù)日`區(qū)。因此,教育教學要想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就得將信息技術與當前的課程資源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將信息技術深入到具體的教育教學中。
關鍵詞:信息技術;農村教育;課程整合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信息技術素養(yǎng)不足?!靶畔⒓夹g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中指出:要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系統(tǒng)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與學生的學習工具。而我們的現(xiàn)態(tài)是:老教師連開機都不會,中年教師也只會簡單的操作,學生更是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這如何能讓信息技術當作教與學的工作?
二是變傳統(tǒng)黑板為電子黑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教師表示自己做到了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整合。那么他們是如何做的呢?在課件的制作中照抄書本,把書本上的所有內容投影到大屏幕上。這樣做表面上是加快了教學進度,增大了學生的訓練量,做到了“省時、省力”,實際上是欲速則不達,事倍功半。
三是為了使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我所在的學校已基本上實現(xiàn)了校園信息化的建設,教師們也都愿意并努力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雖然有一些收獲,但有些教師在“整合”中仍出現(xiàn)了一些不恰當?shù)牡胤剑饕憩F(xiàn)在信息化課堂教學僅僅停在感官學習、直觀學習水平上。
四是崇尚信息技術教學,忽視傳統(tǒng)教學。在學校里,一些教師認為有了信息技術這樣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就該淘汰了,其實并非如此。例如,我聽過的一節(jié)二年級數(shù)學課——《1千米有多長》,這位教師沒有用任何多媒體技術,他帶著學生在學校操場里用自制的1米的工具進行測量,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體會1千米有多長。整節(jié)課采用的是傳統(tǒng)教學法,但卻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1千米有多長,可以說課講得非常成功。這說明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依舊有著它該有的優(yōu)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是必須堂堂課、樣樣課都要運用信息技術。
二、解決對策
一是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融入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教師自己的教學特色,由教師自己創(chuàng)新設計,并制作課件,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理想的狀態(tài)。而要達到這種水平,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是關鍵,應當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yǎng)教師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2,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論學習。3.培訓采取參與式培訓,要做到實處,不能流于形式。4.將信息技術課落到實處,讓學生不但有課上,還能有機上。
二是轉變思想觀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為了實現(xiàn)兩者的整體化,要以課程目標為根本、以學生為主導。多媒體課件不應是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演示,而應該根據需要,將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借助信息技術使其形象化、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是完善評價機制,科學評價課堂教學。多年以來,不管是學校組織的公開課,還是各級各類優(yōu)質課大賽,都要求采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傳統(tǒng)的上課模式連參加活動的機會都沒有。我認為,優(yōu)質課大賽的目的是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一節(jié)課的成功與否,要看教師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是否學會了教學內容,因此,此類大賽不應加上“信息技術手段”這一條要求。
總之,隨著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的不斷發(fā)展,把握信息技術發(fā)展帶來的機遇,探求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是當下農村學校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給了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應該努力探求,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教學。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