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摘 要:21世紀初格非嘔心十余年的新作《人面桃花》問世,且與隨后問世《山河入夢》、《春盡江南》合稱“江南三部曲”,并在2015年獲得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格非在保持以往先鋒小說風格的同時,注重情節(jié)的構造、語言的巧妙和小說的整體把握,更加注重了對人物,尤其是對當時知識分子的描寫。人是社會的主體,知識分子更是這個主體的典型代表,研究分析小說中知識分子的形象無疑對我們研究小說,研究文學大有裨益。
關鍵詞:《人面桃花》;知識分子;桃花源;陸秀米;夢境
晚清是中國社會被迫由閉關鎖國向“門戶開放”的轉型階段,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由“學而優(yōu)則仕”到“師夷長技”思想的轉變。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的轉型也必然會影響生活其中的人,尤其是關心國家大事卻又無所適從的知識分子。動蕩的時代造就了當時文人的特殊心理,也正因此通過研究分析當時知識分子的形象,可以更好的指導我們走進、了解那個動蕩的年代。
格非的《人面桃花》中的知識分子正是處于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之下,《人面桃花》主要講述了清末生長于江浙普濟一個快要破敗的鄉(xiāng)紳之家的女主人公陸秀米傳奇坎坷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期間無論是少女時期與“表哥”張季元的接觸、愛慕還是被綁花田舍后與韓六朝夕相處的經(jīng)歷,見證花田舍的破滅或是在看了張季元的日記后,東渡日本重回普濟后,在普濟建立學堂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小社會都體現(xiàn)了一個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的心路歷程。
一、癡人說夢——《人面桃花》中傳統(tǒng)知識分子形象分析
在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價值觀點是“學而優(yōu)則仕”,然而當仕途坎坷、懷才不遇的時候這些傳統(tǒng)知識分子往往又會選擇歸隱、避世。但“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他們的歸隱田園又真的是看破紅塵,遠離一切嗎?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格非《人面桃花》中的陸侃和王觀澄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們可以從他們二人的經(jīng)歷中看出端倪。
(一)閣樓中的陸侃
“父親從樓上下來了”?譹?訛小說故事的開端便以父親的下樓開始了,讀及下文我們知曉:父親平時是極少下樓的,除了每年的正月初一接受全家的賀拜。小說開頭就極大的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設置了懸念,預示著一場大變革的開始。在女兒陸秀米眼中“他原本就是一個活僵尸,口眼歪斜,流涎不斷,連咳嗽一聲都要喘息半天”?譺?訛,然而今天父親自己卻神氣活現(xiàn)的沒事人似的走下樓來,還拎著一只笨重的藤條箱。那么父親為什么要出走?他又是怎樣瘋的呢?
對于父親的發(fā)瘋,秀米認為“四只碗同時跳離了桌面,也許是父親發(fā)瘋的真正原因”,翠蓮認為“都是韓昌黎的那張狗屁桃源圖惹出的事”?譻?訛,喜鵲卻回答“就這么瘋了唄”,而寶琛說:“天底下的讀書人,原本就是一群瘋子?!标戀┲羞^進士,做過州官,當過府學教授,文化水平可以說是比較高,但是一張“桃源圖”卻能改變他的一生。他深信普濟就是陶淵明文中桃花源的所在之地,于是他效仿前人,要為村里修建一條風雨長廊,在村里種植漫山遍野的桃樹,將普濟打造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這一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恥笑,母親在茶余飯后曾多次提起,每次說起來都會歇斯底里地笑。而鎮(zhèn)子里的老學究、秀米的老師丁樹則說:“桃源勝境,天上或有,人間所無,世上只有這等蠢材,才會這樣去胡思亂想,白白讓自己發(fā)了瘋?!??譼?訛無論是誰的解釋仿佛都是可信的,但又不完全正確。破舊的閣樓是陸侃的精神家園,那張“桃源圖”則是他的精神食糧,陸侃終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著“桃源”般的美夢,企圖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完成自己的夢想。殊不知,在那個時代即使無論是自己的親人(母親),或是同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丁樹則亦或是他想要造福的普通百姓,都認為那是不可能的,都在嘲笑他的癡人說夢。
對于父親而言,重要的東西無非兩樣,一樣是上文提及的丁樹則贈與的傳為韓昌黎真跡的“桃源圖”,而另一樣則是忘憂釜。這只瓦釜是陸侃從一個叫花子手中購得,“釜”本是一種器物,可以直接用來煮、炒、燉等。可是“釜”之前,加了“忘憂”二字卻為這個不起眼的物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巴鼞n”從字面看來是忘卻憂愁,卻和陸侃珍藏的“桃源圖”相得益彰,陸侃每每看忘憂釜都出神,他翻來覆去地看它,口中喃喃自語:“寶貝,寶貝,可真是寶貝?!碑敱砀鐝埣驹姷竭@只瓦釜時也被其驚艷,詳細的向秀米解釋了它的來歷,秀米也仿佛感受到瓦釜帶來的安寧祥和的情景,忘憂釜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嗎?它也只不過是傳統(tǒng)文人抒發(fā)情感,表明心志的幌子。名義上的“忘憂”只不過是自己仕途不順,逃避現(xiàn)實的借口。
“他要在普濟造一條風雨長廊,把村里的每一戶人家連接起來……普濟人就可,免除日曬雨淋之苦了?!保孔u?訛如果說陸侃單純想造福一方才建造風雨長廊,那他當真是脫離了世俗的桎梏,是一個一心為民的好人。但是我們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他仍舊是注重名利之人,他雖然也曾效仿陶淵明采菊泡茶,但是他仍然是心系揚州府的衙門,“翩然一只云中鶴,飛來飛去宰相府”便是對他最好的詮釋。陸侃雖因追求理想而離家出走,但是他在追夢的過程中仍然心存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思想。從他的出走動機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tǒng)文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結。
(二)花田舍的建設者王觀澄
“花田舍”單從名字聽來就是一個鳥語花香、風景秀麗、安靜和諧、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這里的村民也一定淳樸善良、熱情好客。事實上,初期的花田舍確實是這樣的:“在花田舍,蜜蜂都會迷了路?!痹诮⒄咄跤^澄帶領下,花田舍儼然一個“大同”社會,在這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均田產(chǎn)、均地產(chǎn),一片祥和的景象。可是在王觀澄年老病后,這里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花田舍在兄弟之間的相互猜忌、自相殘殺中淪為一片廢墟。王觀澄同陸侃一樣,本是進士,在多地當官任職,可是中歲好道,頓生隱逸之念,遂拋卻妻孥,四處游歷,托跡于山水之間。如此看來這樣的一個人,他建立花田舍的初心當然是好的,可是為什么后來的花田舍會演變成一個土匪窩?在生產(chǎn)方式落后的年代,平均主義都是不可行的,整日幻想著不勞而獲,當饑餓寒冷包圍了他們,他們作為官僚舊部的本性就暴露了出來,他們名義上只搶劫地主富賈之家,說得好像劫富濟貧的俠士,可是他們卻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綁架婦孺,并且與官府勾結,以此來養(yǎng)活自己,滿足自己的私欲。這就是花田舍的“淳樸”村民。
王觀澄建立花田舍的動機并不單純,他始終脫不開名利二字?!八A得花田舍三百多人的尊崇,他要花田舍的美名遠播天下,在他死后仍然流芳千古,這是大執(zhí)念?!保孔v?訛晚年的王觀澄雖然臉上胡子拉碴,面容憂戚,臉色蠟黃。他死的時候身穿和尚的百衲衣,腳上的舊鞋也被磨的底穿幫,甚至自己的棺材也是從別人家借來的。堂堂的花田舍總攬把,花田舍的建立者,最后卻落得如此窘迫的尷尬境地,這難道就是他建立花田舍的初衷嗎?他苦心孤詣建造了二十年的花田舍,卻在頃刻間被兩個人搞垮,原因不僅僅是內部的不團結、不信任,更是由于建立者的異想天開,既想構造人間仙境,遠離世俗,又想留名千古,受人推崇?!盀跬邪睢笔降奶飯@生活在那時是不可實現(xiàn)的,想以一己之力改變社會格局,營造一個不受亂世干擾的世外桃源,這是癡人說夢。最后,就像王觀澄自己說的:“我親手建了花田舍,最后,又不得不親手將它毀掉?!??譿?訛花田舍,只不過是一群自私人們“過家家”的游戲嘗試。王觀澄建立花田舍,想留名千古也只是執(zhí)迷于名利二字。
無論是陸侃還是王觀澄,無論他們是入世當官還是避世歸隱,都是殊途同歸,骨子里仍舊具有古代知識分子保守、消極、求安的一面,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追逐自己的影子。每一個傳統(tǒng)文人都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心愿,但是絕大部分人口中的退避歸隱都是自我欺騙的幌子。陸侃和王觀澄一個生活在自己的“桃源圖”,另一個生活在自己的“桃源村”(花田舍),妄圖封閉起自己與外界相隔離,以自我為中心,生活在自己構建的無憂無慮的精神文明家園之中,但是事實證明,這些都是不可行的,桃花源終究只是存在于理想之中,他們終究也只是癡人說夢,因為他們是摻雜名利思想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
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往往都是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緊密相連的,他們作為具有知識文化、獨立價值觀、自由精神的代表者本應該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然而在社會的大漩渦中他們卻反反復復,充滿無奈與復雜。無論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狂人”還是池莉筆下的印家厚亦或是劉震云筆下的大學生小林,這些知識分子形象都體現(xiàn)了他們在社會巨大變革中的精神心理改變。而格非《人面桃花》中以陸秀米、張季元、六指等為代表的近代知識分子則是在中國晚清的變革中無奈的進行革命道路探索和自我救贖。
二、黃粱一夢——《人面桃花》中近代知識分子形象分析
(一)突如其來的“表哥”——張季元
父親陸侃雖然發(fā)瘋離家出處,但是他的“桃源夢”并沒有就此打住,因為“表哥”張季元的到來再次打破這個家的寧靜?!邦^發(fā)梳得整整齊齊,一身白色的上裝,戴著一副夾鼻鏡,嘴里叼著一柄大煙斗”?讀?訛,這是小說中張季元登場時的形象,的確像一個中年知識分子,他游歷過南北二京,也曾東渡日本,肚子里滿是洋墨水,但是這個人為什么來普濟?雖說是表哥,但之前從未聽母親提及過。秀米為什么會對他總有種說不出的奇怪感覺。所有的這些疑問都在張季元的日記中都找到了答案。
張季元來到陸家后,住進了父親的閣樓,而這也讓秀米產(chǎn)生了父親從未離開的幻覺,這正是格非為下文埋下的伏筆。張季元是革命黨蜩蛄會的成員,他們聚會夏莊購買槍械,想攻下梅城。可是不料早被朝廷的密探盯上,集會之后夏舉人被殺,張季元也走投無路,最后被朝廷抓捕殺害拋尸荒野。
張季元作為是一個革命者,作為一個近代知識分子,雖然認識到了朝廷的腐敗,社會的敗落,有心改變社會,救廣大人民于水火,但是他的思想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他的革命摻雜了太多情欲的成分。初到夏家,結識秀米之后,便一直對秀米心存非分之想?!罢粋€晚上,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心思全被她占據(jù)?!??讁?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張季元的革命動機在見到陸秀米之后就發(fā)生了改變、動搖,他已經(jīng)不能專心地投入革命事業(yè),自己已經(jīng)不能抵御情色的誘惑。由此看來張季元的革命是很難成功的。其次,以張季元為代表的蜩蛄會的“革命戰(zhàn)友”大都是見利忘義、膽小如鼠、意志不堅定的激進分子。夏莊再會薛祖彥時,張連甲曾欲言退會;薛祖彥被殺之后,會眾更是樹倒猢猻散,各自逃命,藏匿避禍。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革命者們”只是無聊至極,最后,張季元口中的革命是不徹底的革命,不完全的革命?!霸诖宋<敝?,清幫、土匪皆可為我所用。大功告成之日,再圖除之不遲?!??輥?輮?訛在商定的《十殺令》之中也有不合理的禁令,如:“有恒產(chǎn)超過四十畝以上者殺,有麻風、傷寒等傳染病者殺?!??輥?輯?訛無論是在對待裹足婦女的問題上還是在企圖利用匪患、清幫幫助革命等,都體現(xiàn)他所謂革命的不徹底性。作為新興的近代知識分子,作為一名革命者他并不是真正想以改造人性,造福人民為己任,而是為了達成自己的革命目的不擇手段,先是利用他人,然后過河拆橋除之而后快;并不是通過社會變革來改變人們的思想,而是企圖通過暴力手段解決問題。這種狹隘的革命觀,也造就了他狹隘的知識分子形象。在復雜的社會洪流之中,張季元并沒有一個清醒的自我認識,他企圖以他僅有的見識和一些所謂志同道合的蜩蛄會成員為了改造社會而拋頭顱、灑熱血,他不知道中國幾千年之弊端不在制度而在人、在思想,想要通過推翻舊滿清政府,建立新王朝而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是徒勞的。張季元的思想也代表了當時一批社會仁人志士的想法,近代知識分子都幻想成為文能定國,武能安邦的全能型人才,想要以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但是其思想畢竟有明顯的局限性,所以他的夢想也終究是個幻想,不會成為現(xiàn)實。
(二)繼承者——陸秀米
無論是早期的洋務派還是后來以康梁為代表的變法改良派,或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一個好的出發(fā)點,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并沒有落實起初的要求、政策。陸秀米作為《人面桃花》中的主人公,在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中不可避免地也具有前人的局限。早期的秀米對父親充滿疑惑,對張季元敬而遠之;被綁架到花田舍,開始看張季元留下來的日記后,秀米才對這個世界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當她東渡日本,重歸普濟后便決定成為一個繼承者,并將父親、王觀澄、張季元等人的思想付諸實踐,普濟學堂就是她的革命嘗試。秀米也就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革命者。
1. 對父親的繼承
“想必是和她父親一樣瘋了吧?!??輥?輰?訛這是小說中喜鵲對秀米的評價,秀米自小就對父親充滿了疑問,父親對她而言都是未知的,對父親的了解也多半是從旁人的嘴中聽說的。起初的秀米認為父親是個瘋瘋癲癲的人,終日生活在自己的閣樓上,甚至沉迷于“桃源圖”和“忘憂釜”之中。但是隨后秀米對父親的態(tài)度開始逐漸改變,開始同情、理解甚至認同父親。當她從老先生丁樹則口中得知父親認為普濟地方原來就是陶淵明發(fā)現(xiàn)的桃花源,而村前的大河就是武陵源,丁樹則對父親肆意的嘲笑和謾罵反而激起了秀米對父親的同情,因為秀米也同樣認為父親建風雨長廊的想法是正確的。再則秀米也一直對“忘憂釜”充滿疑惑,他不知道為什么父親會對此物看得那樣入迷并反復稱贊,可是當她聽到“忘憂釜”敲擊的聲音時,“秀米覺得自己的身體像一片羽毛,被風輕輕托起,越過山巒、溪水和江河飄向一個不知名的地方?!??輥?輱?訛秀米也的確從“忘憂釜”發(fā)出的聲音中感覺清麗無比,沁人心脾,難怪父親會對此如此著迷。在秀米的心中,父親身上雖然有一個又一個的謎團,但也正是在解開謎團的過程中,秀米才對父親、對面前的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2. 對王觀澄的繼承
“我知道你和我是一樣的人,或者說是同一個人,命中注定了會繼承我的事業(yè)。”?輥?輲?訛這是秀米在夢中遇到王觀澄,王觀澄對她說的話。我們也可以從中體會小說作者的用意,秀米在接下來的發(fā)展中一定會走上王觀澄的道路,而且比王觀澄走得要寬要遠。在新婚路上遭遇劫持,被綁上山的陸秀米內心充滿了恐懼。當她聽說只要家里乖乖交錢,她就會平安無事的時候,她信以為真。可是始料未及的是,無論是母親還是長州都不愿意為自己交納贖金,這讓秀米很是失望。
花田舍是秀米命運轉折的開始?,F(xiàn)實中的花田舍非但不像它的名字那樣,而且恰恰相反。在這里她了解了王觀澄建立花田舍的初衷,目睹了五位頭領的自相殘殺,尤其更是在韓六的幫助下才更加理智、全面地了解花田舍,了解了所處的社會。在與韓六的交談中,她知道了“自古官匪一家”;她知道了總攬把想要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虛榮心;她知道了張季元口中的“小驢子”才是花田舍慘劇的幕后黑手?;ㄌ锷岬膸啄晟钍顷懶忝讖囊粋€少不更事的少女到飽經(jīng)滄桑的革命者的歷程。也正是從馬弁的口中,秀米知道了張季元日記中提到的東京日本,這也為她花田舍出事后東渡日本埋下伏筆。
3. 對張季元的繼承
“可閱讀張季元的這本日記,就像突然間打開了天窗,陽光從四面八方涌入屋內,又刺得她睜不開眼睛。”?輥?輳?訛如果說花田舍是秀米人生發(fā)生改變的外因,那么“表哥”張季元的出現(xiàn)和他的日記則是秀米改變的內因?!氨砀纭睆埣驹耐蝗缙鋪硎勾蚱屏岁懠以酒届o的生活。而母親對張季元的曖昧更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表哥”究竟是什么人?當張季元住進父親的閣樓時,秀米竟然產(chǎn)生了父親好像從沒離開過的錯覺。秀米去夏莊幫丁先生送信,又再次遇到了與薛舉人在一起的張季元,這又大大引起了秀米的疑惑。后來從張季元的日記中得知,原來他是蜩蛄會的一員,來到普濟是在拉攏各方勢力,伺機攻打梅城,進行革命。這之后,夏莊出事,薛舉人被殺,母親也非常反常,像是預感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果然,母親讓張季元離開,臨走前張季元“臨終托孤”,將蜩蛄會的信物金蟬交給了秀米,讓她保管,并尋找六指道人。半個多月后,張季元的死訊傳來,暴尸荒野。秀米在收拾張季元的遺物中發(fā)現(xiàn)了改變自己世界觀的日記,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循著日記的指導一步一步走下去。從張季元的日記中,秀米知道了什么是革命,明白了父親為什么要建造風雨長廊,懂得了花田舍存在的意義。張季元的死亡警醒了秀米,原來“表哥”是這樣胸懷天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既然自己接受了他的金蟬,也要向他一樣,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情,讓大同社會成為現(xiàn)實。于是,秀米東渡日本,沿著張季元的軌跡前行。
4. 秀米個人的發(fā)展
秀米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她的轉變與成熟在小說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整部小說也都是圍繞秀米的個人經(jīng)歷展開,以秀米的視角看待當時的世界,讓秀米見證社會的變化。
秀米的成長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以東渡日本為分界點。第一階段是秀米的父親陸侃出走,“表哥”張季元的到來和秀米出嫁途中被劫持到花田舍,見證了花田舍的破敗。這個過程是秀米從一個年少無知的幼小少女成為一個對當時社會有初步認識的青年女性。開始的她不解父親為何發(fā)瘋,為何會對“忘憂釜”如此癡迷,為何又有了建造風雨長廊的瘋狂想法;“表哥”張季元的到來又讓秀米對這個世界充滿疑惑,這個所謂的“表哥”究竟是什么人,與母親又有怎樣不可告人的秘密,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夏莊,他對自己究竟有什么企圖,一系列的疑問縈繞在她的腦海??墒钱攺埣驹篮螅约罕唤俪值搅嘶ㄌ锷?,認識了韓六,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秀米開始慢慢懂得父親為什么要出走,張季元為什么要革命。其實,無論是父親,張季元亦或是總攬把王觀澄他們都是一路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只不過方式不同。父親陸侃和王觀澄早年都是在朝廷當官任職,當仕途不順的時候便選擇退隱避世,可是當他們真正離開官場時反而不適應,不管是建造風雨長廊還是打造花田舍,都有一顆流芳百世,想要受人推崇的名利心。雖然口口聲聲遠離世俗喧囂,可是終究逃不過名利二字。而“表哥”張季元作為當時新型的知識分子,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思維當然會比陸侃、王觀澄等人要先進。他知道在現(xiàn)實情況下要打造與世無爭的桃源勝境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希望就是通過革命打破現(xiàn)有的枷鎖,靠自己的雙手開拓自己的家園。張季元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一方面,晚清政府的弊端和中國幾千年積攢的流毒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早已積重難返;另一方面,張季元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蜩蛄會有其明顯的局限性,他們對革命的認識也不透徹,只是一廂情愿的。在錯誤的指導思想和意志不堅定的同伴、思想不統(tǒng)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夏莊聚點被圍剿,薛舉人被殺,張季元也暴尸荒野,張季元的革命計劃也就告一段落。
雖然張季元死了,但是他留下的日記為秀米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秀米的成長進入了第二個階段:花田舍破敗后,秀米東渡日本學習了西方先進的思想,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她那天回來時候,我看她的神情,與當年他爹發(fā)瘋前簡直一模一樣?!薄昂彤斈甑膹埣驹粯樱瑤缀趺總€月,秀米都要離家外出一次,短則一兩天,長則三五日?!??輥?輴?訛當她決定重返普濟的時候,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陸侃、王觀澄和張季元的影子?;氐狡諠?,她住進了父親的閣樓,將父親的想法付諸實踐:在破廟里建立普濟學堂,搞放足會,提倡婚姻自主,在普濟成立了地方自治會,并且在皂龍寺內設立了育嬰堂、書籍室、療養(yǎng)院和養(yǎng)老院。所有的種種都是學習西方先進的形式,秀米在前人的基礎了有了顯著的發(fā)展,可是事與愿違。她的學堂里面都是像鐵匠王七蛋、王八蛋兩兄弟、楊大卵子、丁寡婦之類的閑雜人等;“普濟的那些老實巴交的人很少光顧那座廟宇,村里很少有人把孩子送到育嬰室”?輥?輵?訛;養(yǎng)老院和療病所也形同虛設。很快,她知道自己的想法錯了,當她派人去征收攤派款時,村里的有錢人全都消失的無影無蹤。在民智未開的前提下,所有的嘗試,所有的努力都是無用功,這樣的改革是不會被人所接受的。無獨有偶,秀米在對待革命的認識仍是膚淺的、不徹底的。首先,她開設學堂所招攬的“革命志士”皆是不三不四之人,并不是接受過正規(guī)教育,有堅定革命理想的人;其次,秀米同張季元一樣,將革命的希望寄托于舊地主、舊官僚。為了籌備資金,自己將家中田產(chǎn)全部賣給清幫頭目龍慶棠,可是被翠蓮出賣,隨后龍慶棠投靠清廷,秀米也被捕入獄。尤其在小東西死后,秀米為了彌補自己所犯下的過錯,懲罰自己不再說話,可是于事無補。辛亥革命后,秀米重返普濟,與喜鵲一起重回花田舍,可此時的花田舍早已物是人非。秀米在彌留之際,重新看到了“忘憂釜”,瓦釜上是冰花組成的圖案,秀米仿佛在上面看到了父親,隨著冰雪的消融,秀米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被圍困的小島。”?輥?輶?訛成年后秀米,一方面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冷漠,甚至對自己的親生骨肉也不聞不問;另一方面對自己的熱衷的革命事業(yè)卻廢寢忘食。她不知道革命的道路能走多遠,但仿佛又知道自己的事業(yè)并不會長久。秀米繼承了父親、王觀澄、張季元等人的事業(yè),力圖靠自己的力量實現(xiàn)那個桃源夢,可是在一次次的嘗試背后是一次次的失敗,秀米終究敵不過社會現(xiàn)實。這種想憑一己之力,打造和諧美好大同世界的夢想是違背歷史潮流的。
三、人生如夢
格非《人面桃花》中的知識分子形象是豐滿的、生動的、逼真的。無論是陸侃、王觀澄等傳統(tǒng)知識分子,還是張季元、陸秀米等新興的近代知識分子,他們的初衷都是想營造一個安寧和諧、無憂無慮的桃源勝境,可是在當時甚至是現(xiàn)在的社會前提下這都是不可能的。他們的革命雖然沒有成功,但他們偉大的嘗試仍舊值得我們尊重。
注 釋: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頁。
格非:《人面桃花》,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頁。
參考文獻:
[1] 格非.人面桃花[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
[2] 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
[3] 格非.江南三部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4] 謝有順.革命、烏托邦與個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種解讀方式[J].當代作家評論,2005,(4).
[5] 毛峰.迷惘的箴言,夢寐的詩篇——試論格非的長篇小說《人面桃花》[J].當代作家評論,2005,(5).
[6] 胡玉偉.女性·革命·歷史——談格非的《人面桃花》[J].文匯讀書周報,2008,(8).
[7] 陳嬌華.游離于烏托邦實踐與退避歸隱之間——格非<人面桃花>中近代知識分子形象的精神心理分析[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8] 孫謙.出走·異化·疏離——論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知識分子形象[J].文藝爭鳴·評論,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