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之先生說,“從前的中學國文所以沒有成效,正因為中學堂用的書只有那幾本薄薄的古文讀本。我們試回頭想想,我們自己做古文是怎樣學的?是單靠八九十篇古文得來的呢,還是靠看小說看古書得來的?我自己從來背不出一篇古文,但是因為我自小就愛看小說,看史書,看雜書,所以我還懂得一點古文的文法。古文的選本都是零碎的,沒頭沒腦的,不成系統(tǒng)的,沒有趣味的。因此,讀古文選本是最沒有趣味的事。因為沒有趣味,所以沒有成效。我可以武斷現(xiàn)在中學畢業(yè)生能通中文的,都是自己看小說看雜志看書得來的,決不是靠課堂上幾本古文選本得來的。我因此主張用‘看書來代替‘講讀?!边@話和我們精讀的主張,似乎相背,其實一毫沒有沖突。古文讀本本來不應該常是這樣薄薄的,沒有系統(tǒng)的,我們已在前面教材組織一節(jié)里說過了。至于天才生能有自己看書的能力和素養(yǎng),幾本薄薄的古文讀本,更是可有可無。若就實際教學上論,一般中材的學生,還有并這幾本薄薄的古文讀本,而不能誦習的;能誦習了,至少讀書也有了一些訓練和基本,再指導課外閱書,也是很順的。所以為大多數(shù)學生說,講讀和看書,是可以并行的。初中課程綱要,規(guī)定精讀選文略讀散文名著的折中辦法,是很妥當?shù)?。曾國藩也說過:“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凑呷罩渌?,讀者月無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賈趨利,聞風即往,但求其多;讀者如富人積錢,日夜摩挲,但求其久??凑呷绻コ峭氐兀x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闕亦不可混?!?/p>
——孟憲承《初中讀書教學法之客觀研究》
摘編自饒杰騰編著《民國國文教學研究文叢·閱讀卷》,語文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