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 楊世秀 劉易其 李冬瓊
摘要:目的 提高臨床醫(yī)生對肺隔離癥的認識,減少誤診。方法 對確診的1例肺隔離癥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復習相關文獻。結果 64歲女性患者表現為發(fā)熱、咳嗽,多次胸部CT提示左肺下葉內前基底段占位,予經皮肺穿刺病理診斷:增生的鱗狀上皮及纖維組織,經抗炎治療后行PET-CT診斷:炎性假瘤可能,左肺周圍型肺癌待排。以左肺占位性病變性質待查轉胸心外科行手術探查。術中見:左肺下葉后基底段包塊與主動脈之間有異常動脈相連,血管搏動較強。術后病理診斷:左肺下葉隔離肺(葉外型)。結論 肺隔離癥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常規(guī)影像學難以與其他疾病鑒別,易誤診,且經皮肺穿刺的易誤傷異常動脈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故對好發(fā)部位的有創(chuàng)性檢查前應慎重,應完善增強CT、血管造影、血管重建等檢查,盡量避免誤診的發(fā)生。
關鍵詞:肺隔離癥 誤診
肺隔離癥(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為胚胎時期一部分肺組織與正常肺主體分離,單獨發(fā)育并接受體循環(huán)動脈的異常動脈供血,所形成無呼吸功能囊性包塊。其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無特異性,容易誤診或漏診。我院收治一例經手術確診的肺隔離癥患者,現報告如下并進行文獻復習。
1.病例資料
患者,女性,64歲,因“發(fā)熱、咳嗽20天”于2013年9月8日入院。患者20天前出現發(fā)熱、咳嗽,但無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當地縣醫(yī)院胸部CT示左肺下葉后基底段占位并阻塞性肺炎,經抗炎對癥治療體溫下降至正常,仍有輕微咳嗽,復查胸部CT示左下肺病變無明顯好轉而入我院。既往無特殊。完善相關輔助檢查血結核分枝菌蛋白芯片陰性,血呼吸系腫瘤標志物未見異常。痰查抗酸桿菌三次均為陰性,痰查脫落細胞學:未查見惡性腫瘤細胞。
入院診斷考慮為:左下肺包塊:肺癌?予以復查胸部CT平掃示左肺下葉后基底段占位,予以行CT定位下經皮肺穿刺病理診斷:送檢組織為少許血凝塊,增生的鱗狀上皮及纖維組織??寡字委?周后行全身PET-CT:左肺下葉后基底段不規(guī)則團塊,中心液化壞死,考慮炎性假瘤可能,左肺周圍型肺癌待排。轉胸心外科行剖胸探查并左肺下葉包塊切除術,術中見:左側胸膜腔閉鎖,廣泛片狀粘連,左肺各葉發(fā)育良好,碳末沉積正常,左肺下葉后基底段見一直徑約7cm包塊,邊緣清楚,質韌呈囊性,見灰褐色液體流出,包塊與胸主動脈之間有異常動脈相連,血管搏動較強。術后病變組織送病檢示:送檢左肺下葉組織見支氣管明顯擴張呈束狀,間質纖維組織增生,伴大量炎細胞浸潤,病變符合左肺下葉隔離肺改變。術后診斷:左側肺隔離癥(葉外型),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出院。
2.討論
2.1 發(fā)病機制 肺隔離癥(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也稱為有異常動脈供血的肺囊腫癥,是臨床上相對多見的先天性肺發(fā)育畸形,占肺部疾病的0.15%~6.4%,占肺切除的1.1%~1.8%。因在胚胎發(fā)育期間,肺動脈發(fā)育不全使一部分肺組織血液供應受障礙,并由主動脈的分支代替肺動脈供應該區(qū)肺組織,由于來自主動脈的血液含氧量與來自肺動脈的血液完全不同,使該段肺組織的肺功能無法進行,因而發(fā)育不全,而無肺功能。肺隔離癥的發(fā)生機制不清,常見有副肺芽學說、Prvce的牽引學說和Smith的血管發(fā)育不全學說。Prvce的牽引學說受到普遍承認,它認為在胚胎初期的原腸及肺芽周圍,有許多內臟毛細血管與背主動脈相連,當肺組織發(fā)生脫離時,這些相連的血管即逐漸衰退吸收。由于某種原因,發(fā)生血管殘存時,就成為主動脈的異常分支動脈,牽引一部分胚胎肺組織,形成肺隔離癥。此部分肺組織與正常支氣管和肺動脈隔離開,由異常動脈供應血液。
2.2 各類型及臨床表現? 1)葉外型:異常肺組織有獨立的胸膜包裹,多位于下部胸腔的下葉與膈肌之間,因其包有自己的胸膜,且不與支氣管相通,除非與消化道相通,感染的機會很少。如沒有其他明顯的畸形,葉外型只是一軟組織包塊,可毫無癥狀。2)葉內型:病變組織無自身胸膜與正常肺組織隔離,故異常與正常肺組織間無明顯界限,共存于同一肺葉中,多位于左下葉或右下葉后基底段,在椎旁溝內。多數出現反復肺部感染癥狀,發(fā)熱、咳嗽、胸痛、咳膿痰甚至咳膿血痰,與肺膿腫癥狀相似,抗感染治療后癥狀可暫時緩解。3)先天性支氣管肺前腸畸形 ?該詞常被用來代表一種畸形合并某些支氣管肺病變,但在此指的是與胃腸道交通的肺隔離癥,最常見為肺隔離癥的囊腔與食管下段或胃底交通,其病理特點符合葉內型或葉外型肺隔離癥。多在1歲前診斷,表現為:慢性咳嗽、反復發(fā)作的肺炎或呼吸窘迫,常見伴隨其他畸形,如:葉外型肺隔離癥及膈疝。4)短彎刀綜合征 ?Chass偶inant在1836年首先描述此綜合征,含有以下3種畸形的疾病被稱為短彎刀綜合征:①右肺發(fā)育不全;②右肺靜脈回流異常,肺靜脈匯入右心房和(或)下腔靜脈致肺血管高壓;③體動脈供血。因胸片有右心緣旁彎刀狀異常靜脈陰影而得名。其有明顯的家族傾向。
2.3影像學:1)X線胸片 顯示一團密度均勻增深的陰影,如合并感染周圍有炎變影像,缺乏特異性。 2)支氣管造影 ?病變內支氣管多數情況下不顯影,只有較大的支氣管可以顯影,加之造影后有可能引起感染,支氣管鏡檢查和支氣管造影多無意義。3)血管造影 ?主動脈造影或選擇性動脈造影,可以觀察到異常體動脈分支供應病變部位肺組織而得以明確診斷。但此項檢查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檢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而且需要一定的條件和設備。
2.4鑒別診斷 肺隔離癥主要與下列疾病鑒別:1)肺癌: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人群,長期大量吸煙史,表現為發(fā)熱、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胸部影像學可表現分葉狀,邊緣有毛刺的塊狀影或低密度結節(jié)狀影。2)先天性肺囊腫:是一種先天性呼吸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性疾病,常無癥狀,合并感染時可有發(fā)熱、咳嗽、咳痰等,影像學表現為邊緣光滑銳利,密度均勻的腫塊影,血管重建無異常血管供血。3)肺膿腫 表現為高熱、咳嗽、咳膿臭痰,影像學早期表現為大片濃密模糊浸潤陰影或為團塊狀濃密陰影,肺膿腫形成后,膿腔出現圓形透亮及氣液平面。
2.5診治反思 本病因患者為老年女性,既往未發(fā)病,多次胸部CT提示占位性病變,及臨床醫(yī)生對本病的認識不足,造成肺癌先入為主的觀點,忽視這一疾病,并予經皮肺穿刺,在穿刺過程中極易誤傷異常動脈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對好發(fā)部位的有創(chuàng)性檢查前應慎重,應完善增強CT、血管重建等檢查,盡量避免誤診的發(fā)生。如術前能明確異常供血動脈及回流靜脈情況,可為手術提供更完善的解剖信息,從而降低手術風險,保證醫(yī)療質量。故臨床醫(yī)生應積極重視該疾病的存在,在考慮占位性病變,應想到此疾病,不能盲目的只考慮常見病及多發(f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