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晉時代的崇奉禮教看似熱烈,實則是不信禮教、破壞禮教的;表面上毀壞禮教者,實則認同禮教、相信禮教。阮籍、嵇康、劉伶等人是魏晉易代之際名士中的代表人物,是《世說新語》中的典型人物。他們看似荒誕不羈、破壞禮教,內(nèi)心實則真正崇奉禮教。以阮籍、嵇康、劉伶等人為例,探究《世說新語》中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關鍵詞:世說新語;魏晉名教;自然論;阮籍;嵇康
《世說新語》主要記載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的人物故事。魏晉時期玄學的主題是自然與名教的關系,《世說新語》中名士們對玄學大多體現(xiàn)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傾向。他們的言行或為縱欲享樂,或為懼禍避世、明哲保身,或為表現(xiàn)任性放達的名士風度,或為追求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主要有飲酒、服藥、清談三種形式。阮籍不拘禮法、劉伶嗜酒如命、嵇康服藥求永生。他們在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用自己的方式大膽追求個性自由和精神解放,也是本文所說的“越名教任自然”。
一、阮籍等人思想轉變的原因
阮籍、嵇康、劉伶等人毅然決然地棄儒入道,力斥禮教,鄙視禮法之士的種種行為并不是他們的初心。其實,劉伶后世雖蔑視禮法、酗酒避世,但他骨子里還是崇尚“自然”、強調(diào)無為而治。嵇、阮二人曾經(jīng)對儒家的社會文明作用有著清楚的認識,并且熱烈地推崇。阮籍在少年時期把好學不倦、不慕榮貴、道德高尚的顏回和閔子騫作為效法的榜樣。在曹氏掌權的時代,三歲喪父的阮籍憑借曹氏父子與阮瑀的情義,生活得還算不錯。比阮籍小十四歲的嵇康不但為人正直、才華出眾,而且相貌堂堂。有人稱贊他“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憑著這樣的贊譽,他在士大夫中頗收聲譽,是出了名的美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嵇康被沛王曹林看中,娶了當時的長樂亭公主,成為了宗室姻親。也就是說在正始(240—249)之前,阮籍、嵇康、劉伶等人不僅崇尚自然,而且有著相當?shù)纳鐣匚?。他們也像所有想要報效國家的文人志士一樣,都有著建功立業(yè)、報效王室的濟世志向。
正始(240—249)以來,曹魏政權由相對穩(wěn)定時期進入了變故迭生的階段。“高平陵事變”的發(fā)生,曹魏政權的衰敗和滅亡,司馬氏宣揚充滿欺騙性、虛偽性的“名教”。阮、嵇等人既不甘向腐朽殘暴的勢力低頭,又沒有辦法做出有效的反抗,在這種苦悶中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這種恐怖政治發(fā)起了挑戰(zhàn),做出了種種怪誕甚至驚世駭俗的言行。
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使人將自身融入自然,不受社會倫理綱常的約束,還原人的本性,否定司馬氏集團的虛偽的名教及規(guī)定,不按禮教行事,追求精神上的獨立自由。
二、嵇康一類通過服藥反對名教
嵇康的行為和《世說新語》中的其他人相比,算是相對平和含蓄的,是《世說新語》中“服藥”一類的代表人物。他在其《養(yǎng)生論》中說:“夫神仙雖不自見……至于導養(yǎng)得理命,上獲千余歲 ,下可數(shù)百年 ,可有之耳?!鄙裣呻m不常見,但只要保養(yǎng)得當,上活到一千多歲,下保證性命幾百年都是有可能的。由此可見,嵇康認為服藥可以成仙,是對服藥的肯定。嵇康還強調(diào)“精神之于形骸,猶國之有君也”,認為精神之于人的形骸正如君主之于國家,是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中強調(diào)精神追求的主要表現(xiàn)。
《世說新語》中的魏晉名士們還有很多人像嵇康一樣借服藥以反抗偽名教,以此作為一種疏離政治的手段。例如《言語篇》指出:何宴服用五石散,他認為這不但能治愈疾病,而且會使人感覺神志開明暢快。再如《德行篇》被人們熟知的患半面之病的殷覬:當時桓南郡和楊廣秘密謀劃想要搶奪殷覬管理的南蠻地區(qū),殷覬在得知這一消息時,以服藥行散為托辭,率爾離開官衙不再復還。他不以政治上的得失為意,意色蕭然,是以典型精神為主宰的寫照?!妒勒f新語》的編者把他列入《德行》一門,更可見對他的贊美。
再如《賞譽》: 王恭和王建武叔侄二人關系很好,但是后來遭到小人袁悅的挑撥,叔侄之間有了嫌隙。但是有一次王恭吃了五石散后,外出行散時又想起了堂叔王建武,這說明服用五石散在行散的過程中,更容易使一個人進入超塵脫俗的精神狀態(tài),以至于對過去的嫌隙都不再計較了,這也是《世說新語》中強調(diào)服藥對人精神上影響的例子。
魏晉之際服藥之風如此盛行,看似很另類,不可理喻,但的確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現(xiàn)實意義。腐朽的曹爽集團,虛偽的司馬氏集團,讓魏晉名士們產(chǎn)生了厭惡之心,他們?yōu)榱说挚贡划惢说拿?,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靈魂上的解放,為了脫離政治,服藥成為他們的一種手段,五石散成為他們的工具。
三、阮籍一類通過飲酒反對名教
服藥之外又有飲酒,飲酒致醉,能夠忘情于世事,解除現(xiàn)實矛盾的牽連,產(chǎn)生飄飄欲仙的自我感覺?!妒勒f新語》中飲酒或言嗜酒的典型人物是阮籍和劉伶,魏晉士人中很多人嗜酒成風而且毫無節(jié)制。
《任誕第五》:阮籍聽說做步兵校尉可以有很多酒,于是就請求做官。真實的阮籍想要去做官嗎?當然不是,他只是用這樣荒誕放達的行為來表示對名教的反抗。阮籍還經(jīng)常以喝的爛醉如泥來維護自己的道德底線,不屈服于權勢。有一次司馬昭想為兒子司馬炎求娶阮籍之女,阮籍就每天喝的醉醺醺,這樣的日子持續(xù)了多久呢?整整六十天。在那時,酒對于阮籍不僅是解憂,而且是“保護傘”,是他遠離政治、追求自我的工具?!妒勒f新語》中既有連續(xù)六十天喝得醉醺醺的阮籍,還有醉酒三日不醒的周覬,《任誕第二十八》:周覬經(jīng)常盡情飲酒,曾醉酒三日不醒,被稱為“三日仆射。再如《任誕第八》:阮籍鄰居家漂亮的婦人當壚酤酒,阮籍和王戎經(jīng)常去喝酒,有一次阮籍喝醉酒便眠其婦側,但是并沒有其他意圖。阮籍用行動打破“男女不雜坐”的禮法束縛,塑造了不拘禮俗、曠達不羈的人格形象,他這種行為是超脫世俗禮教的。
再看《任誕第三》:劉伶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嗜酒之人,他因為經(jīng)常喝酒害了酒病,他妻子勸說他長此以往不是養(yǎng)生的辦法,他和妻子說自己無法戒酒,只有在神的面前禱告才可以戒掉,就讓妻子準備酒肉,結果不一會兒又醉醺醺的了。他常常不加節(jié)制的喝酒,任性放縱,酒在劉伶這里成了“越禮”的工具,成了個性張揚、自我解放的媒介?!度握Q第六》:劉伶飲酒沒有節(jié)制,有時候在屋子里什么也不穿,只是飲酒,別人看見后就嘲笑他,他反而說道,我把天和地作為自己的房屋,把房屋當成自己的褲子,你們這些人為什么要跑到我的褲子當中來呢?劉伶的這種漠視禮法的行為恰是他特立獨行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是他向虛偽禮教發(fā)起挑戰(zhàn)?!妒勒f新語》中這一則可以說是將劉伶放情肆志、不守禮法、不受任何拘束、任性放達表現(xiàn)到了極致,是否定禮法、反抗名教、追求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典型。
阮咸《任誕第十二》:阮氏家族的人都很能喝酒,有一次,阮咸和家族的其他人一起喝酒,喝到興頭上大家就都不用酒杯喝酒了,改為大酒甕,這是他們行為中第一個違背禮儀的地方;圍坐著喝酒,大家也不按照長幼之序坐在自己的位置了,而是圍著大酒甕“相向大酌”,這是第二個違背禮儀的地方;群豬聞到酒香,阮咸等人非但不攆,反而與之共飲,全然不顧作為人的尊嚴,這是第三個違背禮儀的地方。以常人觀之,真的是荒誕至極,但也正因荒誕所以真實。
魏晉名士以飲酒的方式作為反禮教活動是當時政治環(huán)境作用的產(chǎn)物,司馬氏集團一面做著竊國的事實,另一面又把自己的這種行為披上“禮教”的外衣。聲稱用禮治理天下,魏晉名士對他們的虛偽行徑當然是心知肚明,又怎么會聽之任之。阮籍、劉伶、阮咸等人的過分飲酒活動,就是要以他們看似荒誕過分的行徑打破司馬政權欺騙世人的面具。他們放蕩不羈、超越情理,過分嗜酒的目的就是為了向禮教發(fā)起挑戰(zhàn),捍衛(wèi)真正的名教。
四、阮籍、王戎一類通過荒誕行為反對名教
在服藥和嗜酒這兩個典型的魏晉名士追求自然、反抗名教的形式外,《世說新語》中的名士們還以荒誕、不拘禮節(jié)的行為同偽善的、成為沽名釣譽的工具的名教進行抗爭。頗具典型的是《世說新語》中“以情盡孝”和“以禮盡孝”的討論。《任誕第二》: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處進食酒肉。面對何曾的質(zhì)問,阮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按照禮節(jié),居喪期間是不能飲酒食肉的,阮籍這樣做顯然是沒有將何曾這個司馬氏的虛偽禮教楷模放在眼里。但飲酒食肉就能說明阮籍對于母親的去世無動于衷嗎?他雖然無視禮法,但實則痛苦至極。從《任誕第九》可知:母親去世,他得的是“廢頓”之病,與母親最后訣別的時候,嘴里只說了一聲“完了”就嚎啕大哭,然后又吐出幾口鮮血來,癱倒在地。由此可見,阮籍不是不孝而是至孝。在阮籍看來,親情乃是人倫至情,本乎自然,根本不需要以繁文縟節(jié)來證明,尤其是禮儀廉恥早被拋諸腦后,在社會上虛偽禮教大行其道的時候就更不需要了。
《世說新語》中關于不拘禮節(jié)之孝的例證還有很多,如《德行第十七》:王戎與和嶠都因孝而聲名遠揚,王戎與和嶠都遇到了大的喪事,王戎雖然在禮節(jié)方面沒有做得很好,但是悲傷至極,瘦的像皮包骨頭。和嶠雖然一切合乎喪葬的禮儀,但神色不損。那么王戎“以禮盡孝”與和嶠“以情盡孝”誰才算是真正的孝呢?其實在筆者看來,這正如本文探討的“名教”與“自然”問題一樣,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時代,在當時如此黑暗險惡的政治形勢下,表面上順從禮教的,內(nèi)心里未必真正的推崇禮教。而那些表面上反抗禮教、行為荒誕、違背禮教之人反而是真正的相信禮教、承認禮教的。關于“孝”這個問題也一樣,對于逝者的“孝”并非必須通過繁縟禮節(jié)表現(xiàn)出來,諸如王戎這種遵循本心、哀有余的人才是更加真摯的孝。
《世說新語》中魏晉名士在行為上表現(xiàn)荒誕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簡傲第三》:鐘會邀請當時賢能杰出之士去探訪嵇康,“康揚槌不輟,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以言”這是嵇康對待鐘會時簡慢高傲的行為。《任誕第十一》是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王子猷趕了大半夜的水路想去拜見一名隱士,但到達隱士門口時又打道回府了,有人疑惑地詢問他。他回答道:乘著興致而去,興致沒有了就回來了,有什么必要見戴安道呢?他以這樣天馬行空的行為向我們表現(xiàn)他的放達?!度握Q第八》注引:阮籍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妙齡美女的夭折而痛哭流涕,對于一個陌生的美女的去世傷心不已,可見阮籍內(nèi)心的純粹與真實。魏晉時期的名士們經(jīng)常用這些不合常理又很荒誕的行為來表達對虛偽禮教的反抗,阮籍能為素不相識的妙齡美女大哭,像他這樣淳摯的人都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誰又能否認其合理性呢?
五、結語
《世說新語》通過對魏晉名士的記載,給我們呈現(xiàn)了極具個性色彩的人物形象,他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名教與自然的看法,用自己的行為反抗著虛偽的名教,勇敢地追求著真正的自然。飲酒、服藥和放誕行為展現(xiàn)的是魏晉名士任性放達的性格特征,同是服藥,或為神清氣明,或為疏離政事;同為嗜酒,阮籍用酒去求官,劉伶為喝酒不顧養(yǎng)生之道,阮咸與豬共飲;都是不拘禮法,卻各有各自的怪誕。他們的“越名教”,并非真正地否定禮教的價值,而是否認司馬氏黑暗的虛偽的禮教,他們的內(nèi)心期望著真正的禮教?!霸矫潭巫匀弧本褪且笕说纳畋仨毞先说淖匀槐拘?,也就是魏晉士人理想中“率性的”,亦即“瀟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余敦康.魏晉玄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沈海波.世說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白化文,許德楠.阮籍 嵇康[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劉美玲,羅建文.論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格理想及其當代價值[J].河南社會科學,2010.
[5]戴明揚.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6]徐公持.阮籍與嵇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黃應全.魏晉玄學與六朝文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高晨陽.阮籍評傳[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9]黃少英.魏晉人物品題研究[M].山東:齊魯書社,2006.
[10]寧稼雨.從《世說新語》看服藥的士族精神[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81-90.
[11]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作者簡介:段華升,遼寧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