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麗
“3月5日,今天我看到很多人幫助老師開鎖?!薄?月6日,潘辰宇把倒了的隊旗扶起來?!薄贾菽承W的“好人好事本”,就掛在班級后面的黑板邊上,只要發(fā)現(xiàn)了好人好事,或是自己做了好人好事都可以記錄在上面。雖然每件事都非常簡單平常,但讓人心里暖暖的。 (4月1日 《錢江晚報》)
“好人好事本”曾經(jīng)是班級的標配,一個小小的本子,每天記錄著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好人好事”,雖然是芝麻小事,卻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學生為了在“好人好事本”上留下大名,整天想著做好事,自然少了調皮搗蛋的閑心,班風、校風隨之也會好起來。
? 有人說,“好人好事本”未免過于功利,人人都去做好事,可能嗎?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其目的與動機值得質疑。這樣想,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孩子的思想是純真的,鼓勵他們在“好事本”上留名,本身就是一種正向的激勵、積極的引導。每個孩子都想得到他人的關注,都想得到別人的贊賞,都想得到老師的鼓勵,他們積極向善向上,有錯嗎?這不正是老師想要的結果嗎?如果人人都不想去做好事,都不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功利心是沒有了,還剩下什么呢?
? 校園生活本來是平淡的,哪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將平凡的小事做好,在不平凡中尋求生活的意義,這才彰顯出教育的意義。雷鋒同志一生中也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卻讓“好人好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從而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所以,通過“好人好事本”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真心實意為他人服務,對現(xiàn)代青少年無比重要。
? 學校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既然是傳統(tǒng)就有傳統(tǒng)的生命力,只要學生喜歡,能夠教育學生、引導學生、發(fā)展學生,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就有保留的價值,就有推廣的理由。類似“好人好事本”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該丟,不能丟,而應深入挖掘,發(fā)揚光大。
摘自蒲公英評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