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榮
【摘要】通過小專題訓練在初中中考第二輪復習中的實踐,列舉出小專題的三大優(yōu)勢,分別是“定位精準、針對性強”“以點帶面,題型覆蓋”“整體聯(lián)系,自成系統(tǒng)”,最后強調(diào)了小專題設計與訓練實施的要領。
【關鍵詞】中考復習;小專題定位;小專題優(yōu)勢;小專題實施
一、“小專題”的定位
中考數(shù)學復習要經(jīng)歷鞏固基礎、專題提升、模擬測試三個階段。而第二輪復習“專題突破”承擔了“固雙基”“提能力”的重要使命。教師需要將初中數(shù)學的知識點“化零為整”,分割成若干個小專題供學生進行專項訓練,以實現(xiàn)“以小見大、以退為進、化難為易”的目的。
二、“小專題”的優(yōu)勢
由于中考復習時間有限,復習的內(nèi)容多又雜,考試的科目又比較多,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疲憊低效的狀況。而采取小專題設計和訓練,突出考點、重點、難點、易錯點,可以避免學生盲目做題,真正實現(xiàn)“高效低負”的復習效果。筆者根據(jù)教學實踐,列舉出以下幾個小專題設計與訓練的優(yōu)勢。
(一)定位精準,針對性強。
在復習二次函數(shù)增減性時,設計了如下的小專題。
1.若點A(-1,m)、B(1,n)在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上,則m______n(填>、<或=)
2.若點A(2,m)、B(4,n)在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上,則m____n(填>、<或=)
3.若點A(-3,m)、(2,n)在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上,則m____n(填>、<或=)
4.已知點(-1,m),(2,n)在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上,如果m>n,那a____0(填>、<或=)
5.已知在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上,當x>3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則h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
6.已知二次函數(shù)(h為常數(shù)),當自變量x的值滿足2≤x≤5時,與其對應的函數(shù)值y的最大值為-1,則h=_______.
以上6個題目從易到難,層層遞進,深刻的揭示出了二次函數(shù)增減性的本質(zhì)。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解決函數(shù)增減性問題。正如《新課程標準》所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獲,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發(fā)展。
(二)以點帶面,題型覆蓋
中考第二輪復習主要是針對中考熱點進行專題突破。以廣東省中考數(shù)學題為例,在選擇題第10題往年熱衷考察“動點引發(fā)的函數(shù)圖象題”。而根據(jù)筆者研究,此類題卻有四種不同的出題方向,因此,在進行“動點引發(fā)的函數(shù)圖象題”小專題教學時,筆者從以下四個題型角度進行設計。
1.單動點引發(fā)的面積問題
如圖1,在正方形ABCD中,點P從點A出發(fā),沿著正方形的邊順時針方向運動一周,則△APC的面積y與點P運動的路程x之間形成的函數(shù)關系圖象大致是( )
2.雙動點引起的面積問題
如圖2,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3cm,動點P從B點出發(fā)以3cm/s的速度沿著邊BC﹣CD﹣DA運動,到達A點停止運動;另一動點Q同時從B點出發(fā),以1cm/s的速度沿著邊BA向A點運動,到達A點停止運動.設P點運動時間為x(s),△BPQ的面積為y(cm2),則y關于x的函數(shù)圖象是( )
3.動點引發(fā)的線段長度問題
如圖3,矩形ABCD中,AB=3,BC=5,點P是BC邊上的一個動點(點P與點B,C都不重 合),現(xiàn)將△PCD沿直線PD折疊,使點C落到點F處;過點P作∠BPF的角平分線交AB于點E.設BP=x,BE=y,則下列圖像中,能表示y與x的函數(shù)關系的圖像大致是( ? ? )
4.動點引發(fā)的函數(shù)圖象逆向思考題
一個尋寶游戲的尋寶通道如圖4所示,通道由在同一平面內(nèi)的AB,BC,CA,OA,OB,OC組成。為記錄尋寶者的進行路線,在BC的中點M處放置了一臺定位儀器,設尋寶者行進的時間為x,尋寶者與定位儀器之間的距離為y,若尋寶者勻速行進,且表示y與x的函數(shù)關系的圖象大致如圖5所示,則尋寶者的行進路線可能為( ? ?)
在課堂教學實踐時,將三種題型分別呈現(xiàn),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然后點評思路和方法,最后輔以類似的題目加以鞏固,達到了以點帶面,題型覆蓋的目的。在日后的考試中,學生能清楚的定位題型和相應的方法,起到了不錯的復習效果。
(三)整體聯(lián)系,自成系統(tǒng)
波利亞曾經(jīng)說過:“相比于知識而言,良好的組織能夠讓知識發(fā)揮實用性,這應該比知識本身更加重要。”初三中考第二輪復習更側重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整體性。筆者在復習“方程思想在幾何題中的應用”時就嘗試用小專題的形式實現(xiàn)整體聯(lián)系。
1.方程思想用于計算線段長
如圖6,有一個直角三角形紙片,兩直角邊AC=18cm,BC=24cm,現(xiàn)將直角邊AC沿直線AD折疊,若點C恰好落在斜邊AB上的點E處,則BD的長為____。
2.方程思想用于計算角度
如圖7,在△ABC中,AB=AC,D為BC上一點,且DA=DC,BD=BA,則∠B的大小為_____。
3.方程思想用于處理比例
如圖8,四邊形ABCD中,AB=AD=CD,以AB為直徑的⊙O經(jīng)過點C,連接AC、OD交于點E.若tan∠ABC=2,證明:DA與⊙O相切。
4.方程思想在函數(shù)動點中的應用
如圖9,拋物線與y軸交于C點,與x軸交于A、B兩點,A點在B點左側.若點D是線段AC下方拋物線上的動點,求四邊形ABCD面積的最大值。
從計算邊長、計算角度到設未知數(shù)處理比例、處理動點,上面四個題目充分展現(xiàn)出方程思想在初中幾何題中的應用。學生不僅會用方程思想,還能總結出方程思想在不同題目情景之中的應用,小專題設計與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總結反思能力。
三、“小專題”實施要領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復習課中,教師應該扮演“導演”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這個舞臺真正的“演員”。教師應當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調(diào)動學生的交流積極性,讓學生在對話、激辯、反思中成長。
(二)注重知識的整體性
中考第一輪復習已經(jīng)完成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復習和訓練,而第二輪復習可以將三年所學知識根據(jù)考點、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進行整合,整理出若干個小專題,以實現(xiàn)“連成線、織成網(wǎng)”的復習效果。
(三)注重訓練后的反思
同一個知識點,同一個小專題,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的角度不盡相同,對問題也會有不同的新看法。教師應當充分引導學生對每一類專題進行方法、思路、關鍵過程上的總結反思。
四、結語
初三數(shù)學復習中小專題的設置 ,目的在于改變以往初三復習課堂的枯燥、沉悶和低效的情況,力求把學生真正帶進總復習的課堂,促其主動地學、有效地學。小專題可以提高學生用數(shù)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提升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形成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寬珍.數(shù)學微專題的特征、策略即方法[J].數(shù)學月刊(中學版),2016(9).
[2]裴光亞.教學的底線[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中),2018(4).F
[3]沈麗婧.聚焦微專題:中考二輪復習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數(shù)學(下),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