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晶
摘要:意境說是王國維先生文學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學說,本篇文章主要是討論意境說的內(nèi)涵,西方的思想流派對于王國維的影響等問題。
關鍵詞:境界;來源;對比;影響
一、“境界”的內(nèi)涵
“境界”一詞,從佛教用語轉(zhuǎn)到王國維的文學批評用語的概念含義已經(jīng)有了轉(zhuǎn)變,但是對于“感受”的重視這一點上,二者是有共同之處的,例如在《人間詞話》六則中寫道: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國維認為構(gòu)成境界的因素之一就是“真”。在作品中不僅要寫真景物,還要有真感情,只有這樣詩歌才能創(chuàng)造出境界。所謂寫“真景物”,就是寫景得其神韻,而非刻板的描寫、只求形似。“真景物”和“真感受”并不是分開的,而是應該二者兼而有之。這是作品“有境界”的第一基本。
有了真切的感受,真摯的情感之后,詩人應該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有些作者由于能力的限制,并不能如實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切實感。正如陸機在《文賦》的開篇所說:“恒患意不稱物,詞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p>
在進行了境界的基本概念的提出之后,王國維又對境界的含義進行了細化,王國維將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薄翱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庇形抑骋病!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睙o我之境也。
在第四則中補充說明二者的不同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
王國維對于“有我”、“無我”的闡釋可知,“有我之境”是指當自我存有“我”的意志,因而與外界有某種對立的利害關系的境界;而“無我之境”是指已經(jīng)泯滅了自我意志,與外界事物并沒有利害關系相對立的境界。所以在“有我境界”中,“我”與“物”相對立,所以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需要注意的是,在“無我之境”中并不是說在作品中描寫的狀態(tài)中沒有了我的存在,比如上面舉的兩個例子來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王國維認為的“無我之境”,但是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詩并不是單純客觀的景物描寫,“我”是存在于作品中的,從“采菊”和“悠然”中我們就可清楚的看出這當中必然存在一個“我”,其所說的“采菊”明明是“我采”,而其中的“悠然”也是“我”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無我之境”是物我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無我之境”就可以是“于靜中得之”。所以說“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根據(jù)以上的論述再加上王國維在《叔本華哲學及其教育學說》的論述,我們自然就明白王國維所說的兩種境界對應的“優(yōu)美”和“宏壯”的原因和內(nèi)涵了。
在境界說中,王國維還提出了關于“隔”與“不隔”的說法,對于這一說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舉例論述。
“在‘隔’與‘不隔’的問題上,王國維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解釋,只是列舉了幾個詩句例子作為佐證,讓讀者自己體會這兩種概念的區(qū)別”。但是從四十則所列舉的詩句來看,王國維認為,作品的“隔”與“不隔”首先在于作者所傳達的情感意境的真實和直接。比如,王國維認為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中“池塘生春草”一句便是“不隔”,原因在于其“話語都在眼前”。也就是作者所要描寫的、表達的景象我們能夠通過他的話語,真切的感受到,就像是在我們眼前一樣。正如其所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
二、西方思潮對王國維的影響
王國維美學思想的歷史來源,大體來說,是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國學”,一是“西學”。在西學中,王國維受到德國哲學美學的影響最為突出,而其中以叔本華的影響最大,他雖然同時受到康德、叔本華的影響,卻是站在叔本華的立場上去理解康德,這使他的哲學與美學思想帶有更多的消極因素,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藝術功能的看法上,是借藝術而“出世”超脫,而不是“入世”進取。叔本華的這種消極的哲學思想,深深的影響著王國維的思想。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對于紅樓夢給予了極高的認同和贊美,就是因為他把《紅樓夢》看作是反應悲觀主義的杰作,認為它是“宇宙的大著述”。同時,王國維認為,《紅樓夢》最后告訴了人們一個從這種悲劇中解脫的路徑,便是像寶玉一樣放下對于人世間的欲望和牽絆,進入到一種超然的境界中去。由此,《紅樓夢》也便成為了王國維反映叔本華主要思想的一部作品了。
除了在《紅樓夢評論》中有西方思想的影響,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同樣存在著影響的印記,王國維認為寫實派詩人,就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F(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都是西方文學藝術史上的重要創(chuàng)作思潮或創(chuàng)作方法。席勒認為,詩歌分為“素樸詩”即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和“感傷詩”即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他認為這兩種詩歌是可以統(tǒng)一起來的。王國維對“造境”和“寫境”的論述深受西方美學和文學理論的影響。他把詩人分為“理想”和“現(xiàn)實主義”,認為兩者很難區(qū)分,這顯然吸收了席勒的美學思想。